2017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五年内租房搬家五次,是时候写写个人总结了(上)
敲下这个看似充满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的标题,回头仔细想想,其实自己的租房史好像并没有太大波折。 没有遭遇黑中介、没有接触二房东、没有和陌生人拼租,光是这三点已经提升了不少幸运指数,但也有遭遇房屋质量影响居住、一周内匆忙搬家的窘迫境地。 今年的最后一天,趁还没有被工作上的述职报告打消热情,抓紧写完拖了好久租房搬家的个人总结。
以下内容包括:找房子、遇到房屋漏水、一个人搬家、居住感想等等。
这才是前言,能够公开的个人情报
城市状况: 坐标武汉,一个城市面积大、人口很密集、薪资水平值得吐槽的二线城市,或者传说中的一点五线城市。布局是三镇组合、中间一条大江穿过,按照高架路可分成一二三环。
房屋状况: 个人平均租房期为一年每次,地点多在通勤时间短的老小区,因为设施老旧、房东有用房需求等原因难以租满两年。凭印象回忆一下两室两厅整租的月租金,几年前远城区室内条件尚可的老公房是1.5k~2k,现在二环内交通便利地段的带电梯高层房,3k~4k很正常。
接触人员状况: 房东都是房主本人,偶有讲价精明者但不会坏心欺压房客。室友是相熟的同事,租房属于一起整租的性质,偶有磕绊摩擦但没啥安全隐患。
I.找啊找啊找房子
租房途径有线上线下两种。时间充裕就在线上的各大房屋信息网找个人房源或者中介房源,可以慢慢看上一个月。时间紧急则直接去意向地区的中介门店,在中介带领下最快两三天敲定住所,一周就和房东签好合同。 签过的租房合同有房东参照网上模板自拟的,也有中介店按自己的一套规则制定后提供给房东的。无论哪种,合同都是跟房东本人签订,这点比较让人安心。合同关键内容包括租金交付(押一付三最常见)、房屋原有家具家电情况、水电气起始数,后两项和房东一起在场清点确认好,如果有暂未到场的东西(比如还没到使用季节的空调),也提醒了房东在合同中注明清楚。 关于房源还有一个小插曲。 第一次租房不太理想(最严重的房屋漏水问题就出自此处),但却意外地帮其他也在租房的同事越过中介直接和房东谈妥,省了中介费。原因是,那位房东以个人名义在网上发布信息,同时房源也被中介收集,我曾与房东直接联系过但没有租下,而同事则是在之后通过中介找到,但还未签合同。自己就此成为他俩的牵线人。所以线上搜索房屋信息时,看到相似或者相同房源多换几个网站翻翻,尽量找个人房源,直接与房东联系。
后来的经历: 后期通过中介门店租房,大都是签好合同后和房东一起如约支付了中介费(约等于一个月房租),毕竟中介付出的找房劳动应当获得报酬,合情合理。也有房东私下主动联系,来越过中介出租,依然是房东和自己都未与中介有合同关系,这种也就顺水推舟地跟房东一起“演戏”了。
II.与漏水十分有缘
不知是水星加持还是水逆作法(都不是,似李太年青),五个租住地里有四个都有过漏水问题,其中三个还很严重。顶层从上往下漏、防水失效漏到楼下、下水管道堵塞返水,说不上五花八门也称得上是令人大开眼界。
顶层漏水的就是第一次租的房。当时还不熟悉公司周边住宅区情况,反复比较了好几次,结果定下的却是除开价格其他方面都不怎么样的房子。无电梯的老公房楼顶很少有人上去,树叶等杂物堆积排水口后导致雨水长期积压,防水层逐渐失效。 某个暴雨季中的一天,当打开卧室门后,迎接自己的便是一线从天花板裂缝中缓慢而连续滴落的雨水,好在没有滴到床铺上。 房东表示负责维修的态度很积极,物业维修师傅的动作也比较迅速,只是武汉的雨季太长,加上房屋其他地方也很令人担忧,这房无论如何是不敢再住下去了。 除了漏水,这间房的其他特色还有:顶层夏天闷热(西晒很要命)、大门与卧室门相对、两间卧室隔得很开且在对角线上、唯一能够晾晒衣物的露天阳台只能通过其中一间卧室进入。抛开风水一说,便利度也有限,遂搬。
找房体会一: 尽量不要租顶层,或多或少会出现漏水和暴晒的问题,如果不得不租,留意天花板的裂缝程度。
漏到楼下是由于卫生间防水层失效,此房长期无人居住,薄弱的防水也未被检查到,住了一段时间后问题才暴露出。当楼下的男女主人气势汹汹敲开大门时,我跟室友还是一脸不明所以。所幸房东态度依然很积极,只是防水维修的质量一般,之后又返工了一次。维修的一两天内不能用淋浴,并且间歇遭到了楼下几次抱怨。
找房体会二: 看房时一定要仔细关注水电气,尤其是对于空置了一段时期的房屋,多问问房东情况。
下水管道堵塞返水的位置是厨房,原因是施工时下水管道里的水泥残块未清除,而且又是房屋长期无人的情况。返水几次后房东喊来物业维修过,本以为能高枕无忧,没想到后来发生了更大的灾难。 事发时恰巧和室友都几天未回,结果返上来的水一直漫到屋外的公共楼道引起了别人注意,这才和接到消息的房东一起赶过去。面对屋内所有地面都泡水的灾难现场,房东倒是挺淡定,二话不说做起清洁,淡定到不禁替他心疼地板砖。
找房体会三: 尽量不要租长期空置房(第二遍了,瀑布汗),时间久了可能会连房东都不清楚隐患及其严重程度。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