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迈进
到了31号下午,在申腿腿的提醒(催促)下,才终于又要动手开始整理自己的2017了。刚去看了下,关于2016的总结也是在第二年的1月1日完成的,这样一来反倒不那么急了。
如果要按时间线来梳理过去的一年,大概是这样的:年初从银川回西安过年、3月去天津辞职、4月去长沙玩、半年在西安学习、10月到深圳工作。如果按照地图上的轨迹来记录也是另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开始接触UI是六个月的时间,但2017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那180天,好像能代表了一年的时光。也可能是一些时间的碎片,就显得不值一提、慢慢被忘记了。还记得刚开始临摹icon的时候,看着那些质感很强的、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初次的喜悦现在还能感受得到。在技法慢慢成熟之后,要牵扯到思维层面,也纠结、累过,但总好过之前的工作。再次心烦意乱已是要再次找工作的时候了。所有的所有,现在看来都不是问题,不管是用什么方式解决,还是时间它帮你解决,总是过去了。要反思的只有做的好不好罢了。 工作方面,今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确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吧。学的UI,现在在做视觉,可能也要参与策划,但设计相关应该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长期目标。今年罗子雄在TED上的演讲也看了多次,愈加佩服他。我想成为一个“设计师”,不管是工业、平面、UI、视觉,“设计”这个词总是那么的神圣。因为自己现在开始做相关的东西,所以要去翻墙、去看优秀的作品、平时生活中要更加留意细节、好的设计、交互体验、创意、注意自己的风格……好像是很累,但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结合却是欢喜的,而不是我以前理解的工作生活不分开。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很难被人感同身受吧。确定了以后的方向,只需努力就行了,但同样是努力,理解还是不同。是要做到业界知名?世界顶级?还是达到自己设定的那条线?能混口饭吃就行了?所以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到现在我也不好说自己的什么规划,只是想还有点闲时间就行了。这种随遇而安的理念和“车房不一定是生活必需品”意外的契合到了一起。所以说到什么职业规划这种东西,总觉得那是在简历上给面试官看的。这样想法当然是有误区的了,也有很多人非常知道自己以后想要达到的高度,非常好,我也不羡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啊。你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就一定要放弃一些东西。这一年来一些朋友佩服我的勇气,辞职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是愿不愿意舍弃的问题。和他们不愿意舍弃自己现在的工作一样,我不想舍弃自己更多的自己时间一样,本质没什么不同。所以他们不必佩服我,我也不必羡艳他人。
也是因为学习,也认识了一些大牛和工作室,越交流也是越开眼。挺好的。并且一起学习的人也是各有所长,在这条路上并不孤单的前行着。能在一座大城市里一起从零开始,互相扶持着,算幸福的事了。
一些严肃的事:国家管理越来越严,限制言论、控制舆论,下架歌曲、综艺,封杀艺人。科学上网也不是特别容易。也出了很多所谓的“大事件”。这些年,年龄越来越大,看一下文艺作品反倒更容易被感动,内心变得柔软了;理论上也会被一些事情蒙蔽,所以就尽量不去关注不去评价。这里也就不发表什么看法了,也不是什么意见领袖、公知,就算只是去关注,还是水太深。提一下而已。
每年都会有很多“大家”去世,自己确实应该做个记录,国家大事、娱乐风向、流行文化之类的,不想忆往昔的时候总要去查一些自媒体的总结。自己从今年开始有这种“病”:很多事都想亲力亲为,好听的歌单、一个素材的画板、一个风格的相册……自己能去做的就想自己完成,别人现成的东西总是不满意。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说,更适合成为一个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也可以是做决策的人,但还没有找到能完全符合自己想法的已经完成的人,或许有,自己缺少发现。如果能找到相近的,再加工起来也不会特别累了。忘了从哪里看过,这是是一种什么想法还是某种血型或星座的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总算也是找到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解释,即使我是那种不需要什么科学道理的人,但这样心理上也多了一些安慰。
好像是对2016年只能工作而欠下的对自己的消费享受,补偿似的,也买了各种东西:ipad、macbook、书、吉他、耳机、小王子音箱……很多东西都是想买就买了,买完也不后悔,对改善生活品质确实显著提高。“等待一件事比做这件事更刺激”、“最刺激的事就是不去做”,安迪沃霍尔的这两句名言有道理也很酷,但这些你经常用的到的东西使用的时候没留意,安静下来想想还是挺美的,就和处在幸福中的人总是不能自我察觉一样。豆瓣确实是用的越来越多了,在它准备上市变得越来越商业的时候,我才融入进去,总是慢人一步,一如长相、工作、心态、感情,都要比别人晚一些。从周杰伦、周星驰、ipod、psp、魔兽……我总是在错过一些什么。不说这,在这里还是整理我想整理我的东西,2018年可能不光是文字了,一些照片也可以随意的放一些了。日记功能用的挺多,记录梦啊、音乐什么的也是有的。然后今年听歌又多了,数量和种类上都扩展了不少,已经11000首9级了。在网易上也越来越如鱼得水。蛮喜欢这种感觉,希望在更多自己常常去的网站或者APP上能有这种感觉。一年三场音乐节,其实每一次都不是有特别想去的意愿,但总是有机缘巧合自己就去了,然后就又爱上了这种感觉。很多活动,对我而言往往都是这样,打桌球、玩桌游、密室逃脱、KTV…… 从去年底,自己每日上b站已成为固定的一种习惯,也是当时工作无趣养成的。几个数码频道、固定的几个UP主——纪录片、讲电影的、吉他演奏的、死飞视频的……这些就构成了当时所有的业余生活。现在还在看,但有时竟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我觉得最正确的就是买了自己喜欢的琴,然后开始接触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还持续保有热情。这和我持续听歌、看视频有着必然的联系。相互关联的事情编织在一起,成了我的生活网,而我就在这网里摇摇晃晃、荡来荡去。 一个总觉得相熟的一句话,“以为十年前是1997,其实是2007了”。很有道理却想不明白是为什么。听着贰佰的《十年青春换绝症》,一个想法突然就出现了:当我们眷恋那些旧时光的时候,总希望当下的自己能懂点事情、懂点是非,变得比以前更好更成熟,可是在2007的时候,我们都还小,顶看不上那样的自己;同时认为现在的自己大概是有些能力、够资格去评判过往了。所以十年前具体是哪一年不重要,而是希望这十年间能多些故事,过的慢些,慢到像过了二十年一样。
一些私事:当一个人慢慢从我心底走出去的时候,又有另一个人慢慢走近我的生活。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我也应该心怀感恩吧,不管是给自己带来怎样的伤痛,也算教会成长。感谢的不是那个人,而是命运和时间教会我的一些道理。或许还是会在某些时刻去回想起过去的甜蜜,庆幸自己当时的幸福吧,也会有遗憾一些事没有做、一些话没有说。但比自己之前还是有进步的。本来想着用一篇文章好好总结一下那一段,现在,淡了也就没心气了,那段日子里可以很自然流露出来的想法和话语,现在写下就显得刻意了。只是在一些曾经共同经历过的物品或事件上,还在提醒着我发生在我们身上过的故事;一些输入法也总是调皮的说“看呀我还在这呢”。
2016的计划算是完成了一半吧。还是有拖延的习惯,一些故事、文章没有继续写下去。但还算完成了一些。
把日语中级学完;
把”Music&Stories”不要拖,想到就去写;
保证每周写一篇书评或者影评(在看完《认识电影》之后);
开始练习吉他;
买一辆死飞;
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朝这个方向努力)
到了末尾的时候总是要有一些固定环节,和《难忘今宵》一样,就是立下一堆不一定能完成的清单。
日语初级看完;
一周写一篇文章,乐评书评影评都可以;有梦及时记录;
吉他继续练习;
死飞深入了解;(线下)
深圳这座城市,拍照或者参与活动,感受魅力。
基本算是原来的延续吧——想到玉置浩二的“夢のつづき”(梦的延续)。说是“梦”,真的很贴切,因为这里只是你的理想乡,不是工作总结、年终汇报。
已经跨过本命年了,以后的日子会好过起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