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二少年”到“昨日世界”丨我的2017年阅读总结(下)
上篇戳这里
下篇开始之前,先扯点闲篇儿。
今天是1月1号,我有一个坚持了很久(两年)的习惯,就是每年的第一天“抽个签”,找一本集子,随便翻一篇。可能代表这一年的运势,也可能代表别的,纯属好玩。
前年和去年用的都是这本:
然后分别“抽”到了《杜子春》和《猴蟹之战》。今年这本芥川不知道放在哪了,刚巧今天买了本《东京物语》,所以就用它来替代。
这本集子收录的是芥川、太宰和幸田露伴写东京的文章。结果随手一翻,翻到了太宰的《东京八景》。很典型的太宰文章,“悲痛的河中闪烁着幸福的光,宛如砂金。”但这篇的太宰似乎难得不显“气弱”。做签解的话,大概意味着上签一枚吧。

嗯,封建迷信要不得,还是进入正题。
七月:
对库切的阅读,在我今年的阅读当中占据了一定比重。我喜欢库切的不留情面,而这本《耻》也充分展现了他的这一面。倘若生活是可耻的,该漠然视之昂首离去,还是留在原地默默承受,直到一切终结?依旧是库切式的精致寓言——这一部格外精致,也更残酷。
今年可能是最荣幸的事情,就是有幸翻译了沃的《Brideshead Revisited》(旧译《旧地重游》,但这个故事更以格林纳达公司翻拍的经典英剧之译名《故园风雨后》闻名,我的这一版应该也会用这个名字)。《衰落与瓦解》是沃“初试啼声”之作,但他在日后展现的特质,诸如不留情面的讽刺、字里行间掩抑不住的“机智”,已经完全显露。
瑟伯是怀特的老友和好搭档,所以今年也读了读他的作品。瑟伯的野心其实不小,他试图复兴的是一个“寓言”的传统,而这本集子作品本身质量也很高。这个中译本编译者的工作也属上乘,按理说幽默作品都不大好翻译,但能看得出译者的功底。不过寓意部分有几个“编者按”有些画蛇添足,但若是与原文对比倒能看出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有趣。
果然还是要好好活着,活得久才能读更多书,像是活了更久——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如同溺水一般的阅读体验——被字里行间来自生活的痛楚与温柔包围,却又仿佛四下无物,唯有安宁与静默。
八月:
故事易读而有力,语言上的特色也通过译者的努力而有所传达。作品的价值更体现在思想性上:从女性意识出发,其实完全可以延伸到一个族群,甚至全体人类相对于更强势的他者——女性的男人、黑人的白人、人们的“神”真正应有的希求与理想:请让我真正地生活,而非施舍我所有。
如果“现代”意味着正义与自由,那么奥威尔恐怕是第一个现代人。半本纪实半本政论,意义非凡。
很容易让人想起《蒂凡尼的早餐》的三十年代纽约故事。如猫一般存在的上流社会追逐者们...有人说,如果有美貌和乖巧,它便可以过得很幸福,所以有人刻意逢迎;可也有的家伙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倒也能活得自在。上流社会的美好,如蒂凡尼的可爱,都在其充分的包容。能包容不安,包容执着与退场的勇气。
太宰的童话故事集,在“丧”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
九月:
一部曼妙的思想实录。在自主建构实践之外,唯有画家仍纠结于纯粹思想、知觉之谜,并由此结合认知与创造。他们发现了身体,也发现了空间与世界。
如果不看这本书的指导价值,书里的很多示例已经体现出汉语在短短二十年里的流变。很多被认为不是中国话的译法,现在已经非常常见了。但即便如此,以“中国的中国话”为翻译的目的,仍然是必须坚持的方向。
“开罗三部曲”第一部。马哈福兹就像是一个无比老辣的棋手,开局平淡,可一步一步布下妙局,令读者沉迷其中。“文明古国”的社会结构大抵相似,当它摒弃了变动,全心全意谋求稳定,其间每个人的利己欲求便被无限放大。但总有人叛逆,即使同时也伴随着牺牲,但旧人逝去,新人到来,一切仍有希望。
十月:
历史小说往往建立在一个假想之上,其有趣与局限皆在于此。毛姆本作创作的基础,是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乃是基于自身一次失败的猎艳经历,而以这一经历为核心,又侧写了马基雅维利的理想君主切萨雷,将主题从艳情到艺术,最后到自由,一再升华,着实过瘾。本作并不够精致,但足以体现技艺精湛。
我校这个“奥斯卡经典文库”貌似最近被喷了,说实话这套书出得确实磕碜,译名乱七八糟,译文质量也参差不齐,充分考验了原著到底有多出众,才能在被搞得面目全非的情况下仍旧令人喜爱,而这本《A handful of dust》在我看来经受住了考验。沃的绝望之作,从这一部开始,也能看出他已经着手构建自己的文学王国。
“开罗三部曲”之二。三部曲的结构是很严谨的,这一部理所应当成为承上启下的一部。小弟的失败让人揪心,大哥和父亲之间互不相认但实际发生的“传承”令人啼笑皆非。这一部依旧以悲剧和死亡作结,为最后一部留下了惨淡而凄苦的伏笔。
通读了罗杰·克劳利的三部曲,并不觉得这套书有“洗版”,出精装,供人珍藏的必要。这一本最好看,单一系统总要向多系统发起挑战,多系统终究能抵挡住对方的突击,但倘若没有危机,自身也难以维持铁板一块。似乎也是这世界的一种守恒。
把二战当做背景来写家庭伦理,这种事情大概也只有沃这种人能做得出来。作为一部讽刺小说,这部作品也许是配得上“登峰造极”这个说法的,人性在其中显得无比尴尬。荣誉因时而变,而所有的灾祸、乱象——战争本身,仅仅是因为有人需要。就连报应也是——毕竟所有人都有罪。
非常美好的一本书。谁说深渊凝视久了,自己也会变成深渊?温柔如卡夫卡,穷极一生都对世界温柔以待。这个故事如此美好,只因为它真的发生过。
有趣的剧本,又名“鲁迅先生日本后援团の大活跃”(误)。人最难的就是与自己和解,归根结底,这仍旧是尼采的“深渊”主题吧,本身太沉重,只能用戏谑的方式来表现了。
“自从三岛去世后,涩泽先生您的文章是不是有些变化呀?” 越是极致的命运,越需要一面镜子;镜子映出美,映出恶,这是它宽恕自己的方式。
十一月:
想象力丰沛,情感又很细腻,难怪马尔克斯会如此青睐。集子选得好,译得也棒。无一篇琐碎无趣,无一处闲笔碍眼。
年底被奥康纳圈粉。《暴力夺取》是个非常绝望的故事:人人力图自救,人人被水淹没。无论有无信仰,“信仰”都会将人“夺取”,然后再将其抛弃。
一部具有小众文艺片质感的德国小说,几处描写十分细腻。主角一直很丧,主角的兄弟姐妹、妻子孩子都很丧,大家的生活处处坎坷,但却总有继续下去的理由,也许是相信生活终究是个“零和游戏”,苦尽必然甘来,也许只是没有勇气结束。作者有意地打乱了叙述的时间次序,凸显出生活的一切似乎充满无限可能,却又始终无可挽回。但那无可挽回的,却又是永恒不变的见证。人可能堕入虚无,但生活终究不会。
非常详尽地叙述并阐释了革命的前因后果,原理及归宿。革命让历史发生转折,但人类终究会回到自己的老路上。
十二月:
充满诗意的科普读物。最关键的是,这部作品探讨的并非是“知识点”,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即便是科学,也不过是阐释世界的途径一种。它相对可靠,但也绝非“确定的真理”。唯一确定的是我们的无知,唯一无限的也同样是我们的无知。
病态,鲁莽,跌跌撞撞地野蛮生长,跌跌撞撞走向灭亡。
跟《这就是纽约》等其他几本选集相比,这本胜在题材的多样,既有散文,又有诗歌、小品文,还有“养鸡指南”……怀特的“风格隽永”,实在当之无愧。
非常好看的散文集子,很适合信手翻阅。毛姆在这里谈论了生活、写作与信仰。思考愈多,人愈看得出自己的窘迫,这和明眼人才能察觉自己赤身裸体多少相仿。他能做的,只是通过劳作去编织,去创造,像流浪汉一样收集所有能到手的蔽体之物,才能缓解自己的尴尬困苦。这也是热衷于思考之人宿命般的焦虑所在。
“开罗三部曲”之三。三部曲下来,始终给人以故事单纯,但张力十足的感觉。可能同样的故事交给别人讲,就是一部俗套的革命家史,但马哈福兹却讲出了这个故事的唯一版本。他把自己的困惑留在了书里,一切都未完结,却已经定格。
这本书里的唐诺于我而言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读书人的典范:独立、从容、庞而不杂、充满关怀。
“如在火场里绣花”,如在大厦将倾时,专注地画下一个圆。
今年还读了周克希的《译边草》,但还是范晔的“碎碎念”更吸引我。翻译是个“终将失败”的过程,生活亦是,最好的希冀,在于这一次,我们可以失败得好看一点。
萨义德为知识分子的画像提供了三个关键词:主动、道德、知识。主动并不意味着他要时时批评,但要时时警觉,不随既定的观念而行;道德意味着他是个世俗之人,起点绝非虔诚的信仰,而仅仅是为人的道德观念;至于知识,则意味着他所拥有的,是见地,是经验,而非专业技能,他必须是个业余者,才有权力干涉现实的一切,而知识是他行动的基础。他要爱,却不可执意僵化;必须边缘,直至放逐自我,却还要寻求影响和改变。这是萨义德的自我辩护,也是知识分子稀缺的理由。
我们终将失去爱,反反复复,可我们又终将得到爱。
2017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本就该生在这样的时代”,莎翁总能一语道破天机。所以没有抱怨,昨日的茨威格收拾起行囊,离开不属于他的国度,离开不再与他有关的世界。可是尽管离开,他精湛的技艺,他的优雅得体与热爱,却永远驻留在与他无关的时代,永远不乏怀念与崇拜。
新年的第一天总是美好的,因为看起来仿佛我们又有了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一整年时光,可以随意点缀涂抹。如果每一天都能如此,那便是极好的事了——如佛偈所言,“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就把这句话当成是给自己和大家的祝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