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笔记
本书作者还写过《正能量》,我以前还看过,但完全不记得内容了,只记得几年前的时候市面上的营销口号都是正能量负能量什么的,如何远离负能量的人/如何拥有正能量,那也是一段积极心理学和TED很火热的时候。不过比起当时的热火朝天,几年过去了,对我自己的影响其实很小。人的状态很难细致地划分为正和负、积极和消极,大部分时候我们其实不悲不喜。积极心理学这个名称我因此也就有了异议,一个人之所以能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恰恰是因为他很好地接纳了自己消极的一面。这样的人,恰恰是阳光与阴影的融合,单一地称其为积极,恐怕忽视了消极的一面的贡献。其实我倒觉得,用生态系统来比喻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更合适(翻起高中课本嘿嘿嘿)。评价生态系统的两个指标一个叫做稳定力,另一个为恢复力。心理学的大五人格只是一个描述,并不是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不够标准的都是不够好的——并不。人天生的秉赋和气质不同,只有适用的场合不同。其优劣仅在匹配对应目标实现的时候显出不同。因此是否有轻微神经质人格、是否open-minded、内向外向等等完全不是重点。重点仅在于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否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这里有很多是可以后天调整的,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的气质。因此,我觉得心理状态更像生态系统,没有标准的范式,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能够适应并能很好利用当前环境的,就是健康的状态:面对小的扰动可以保持不受干扰(稳定力),面对大的打击也有恢复的能力(恢复力),还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喜乐并且和环境良性互动。
回到主题,怪诞心理学是2014年出中译版的,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现在已经成为一些常识,比如真笑和假笑是靠眼部肌肉是否收缩来区分的等等,这么看是有点过时,但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倒是件好事,说明几年时间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深入人心了。这本书分了六章,各自以出生/死亡时间的心理现象,谎言和欺骗的心理学,灵异现象的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为主题介绍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其实我个人觉得心理学不能严格算是一门科学,大概是因为没法真的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做到完全的重复实验,此刻的我已经不是上一分钟的我了,此刻的世界也不是上一分钟的世界了,即使做到仔细地筛选也不能改变人微观尺度上的细胞无时无刻不进行的代谢过程;但是大概率上是合乎逻辑的,并且为我们提供很多alternative explanations,不断打破我们原有的信念,是我觉得书里介绍的实验最有趣的部分)。
占星术认为人的出生时刻和地点会影响到这个人的性格和未来的命运。占星术也认为世界的变化是与天象的变化同步的,为此作者邀请资深金融分析师和金融占星师和一个几岁小女孩来进行投资决策,小女孩的决策完全是随机的,可实际结果是完全随机的投资决策并不输给、甚至还好过金融分析师和占星师的决策(这说明什么?在一个缺乏足够信息的世界做决策,要么就多多收集有效信息,要么就let it be XD)。占星术将12个星座划分为六个阴性星座和六个阳性星座,并发现似乎阳性星座更贴合心理学里定义的外向人格,而阴性星座和内向人格更相似(实际这可能是认可星座说法的人进行的心理暗示)。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一些模糊不明的描述(巴纳姆效应)。这六个阳性星座是均匀分布在一年中的,而实际的调查显示北半球3-9月出生的人更外向更爱冒险,10-次年2月出生的人可能更沉静(南半球反过来),这一差异可以用出生时的日照变化来解释,出生于寒冷冬季的宝宝在生命最初的时刻必须与抚养者保持相当亲密的依赖关系,以确保自己的存活,这些生命最初的体验极大可能塑造了某些特征(实际目前的认知科学也有证据表明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塑造神经元连接的关键时间)。我个人倒是认为,之所以那些性格描述看起来很准,除了巴纳姆效应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本来就有大量的共性,血糖降低的时候自控力会下降脾气会暴躁,感受到不公时会愤懑,都期望自己是独特的,都认为自己有独特的才能等等。除了这些生理和基础的反应,社会文化网络的密集也让我们的想法趋同。而很多人需要占星师的原因只是为了消除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一剂心理上的安慰剂。
在时间心理学里还说到了,我们的生理生物钟依赖光照。即使这个光线只是接触皮肤(膝盖)也能激发我们自己的生物钟(联想到自下而上那本书所谈到的演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皮肤还保留着我们祖先一点点微弱的感光能力?或者说,当我们还只是单细胞生物时能够随光照调节自己节律的本能还在?)。
还有一个有趣发现和更有趣的解释。科学家发现近3000名英国职业运动员出生日期在9-11月之间的是出生在6-8月的人数的两倍,难道是因为出生在9-11月的运动员更优秀吗?是因为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更优秀吗?当然不是,alternative explanation是这个英国的选拔赛季有关。想参加职业足球赛要在赛季开始时满17岁,而英国的赛季开始于8月,这意味着出生于9-11月的选手比6-8月出生的选手大了大约10个月,这多出来的10个月的训练可能更有助于选手体能和表现的胜出。
作者参与的天生幸运儿实验,让参与者带着任务阅读一份小报,小报在很显著的地方有写:看到这个就能拿到奖品。声称自己不太幸运的参与者沉迷于任务的细节,过于紧张,而自称比较好运的参与者则相对放松,所以很轻松地看到这个提示领到了奖品。因此作者写道:“那些志愿者的运气好坏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决定的。幸运的人通常乐观开朗,而且充满活力,所以容易接受新的机遇和经验。相反,不幸的人性格相对孤僻,而且反应不够敏捷,所以常常对人生感到不安,不太愿意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大好机会。”(扎心了啊)人们还有可能出于省钱(美国的报税制度),或因为迷信生辰时间对未来的预测效应,或是为了和节日和重大日子(如名人的生日)扯上关系(沾光效应),而谎报生日。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19世纪法国的一本传记辞典里收录的1.6万人的出生记录中大概率的人出生时有行星高悬星盘(可能是为了迎合占星术里的好兆头而谎报的生日)。关于死亡日期作者也有提及。我想,对这些不用太当真,出生的时刻和地点和家人无法选择,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反应方式,即使文化线索暗示我们是怎样独特的人,也不要忘了,生而为人,我们的共性远远多于我们的差异。
谎言和欺骗的心理学中会手语的大猩猩迈克尔和可可,会偷偷卷伙伴干草的大象,会背着实验者偷看自己喜欢的玩具的孩子,都彷佛在说撒谎简直是本能。作者在书一开头带着大家所作的画Q实验,能够区分出谁可能是撒谎高手,谁是耿直小伙伴:想象自己在自己的额头画一个Q,有两种结果,一个Q尾巴朝右,自己看是正的,对方看可能是反的;另一种Q尾巴朝左,自己看是反的,对方看是正的。第一种是自我监控能力弱,不是很会操纵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撒谎的动机和能力都相对弱一些;后者自控能力更好,因此也更有撒谎的能力。实际上,作者参与的电视节目谎言实验表明,人们其实难以辨别谎言,能够相处良久的夫妇很有可能是因为无法识破对方的谎言(真丧啊)。而且专注于声音会比视觉信息加声音更容易识别谎言。虽然坊间已经传言过撒谎的诸多表现,如坐立不安避免目光接触等等,但谎言更重要的线索在于说话的表达方式,提供细节较少,用词也较为单一,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无形之中保持距离避免透露个人感受),高频的眨眼也意味着处于高度压力下可能在撒谎。真笑和假笑的区别在于前者眼周肌肉收缩,后者则单纯扯动嘴角肌肉。记忆在暗示的作用下也是可以被篡改的(这一点早就作为推翻弗洛伊德学说的依据了,正因为记忆是不可靠的,病人所陈述的童年往事很可能是分析师有意诱导出的虚构故事)。
第三章的灵异心理学,想揭示人们为什么会迷信。传统的迷信(如西方对13的避之不及,和中国对4的避讳),的确可能施加了一些影响,比如13号和4号的死亡率和事故发生率似乎都高一点。但是实际13人的聚餐并不真的给参与的人降下厄运(13俱乐部)。通过人类学的研究(观察小岛渔民出海的迷信行为等),人类学家提出“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时期,人们会迫切地寻求一种确定感,这种需求会促使他们支持强大的领导体制,并相信各种号称可以确定他们命运的不理性因素,比如迷信和巫术”。但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异象,没有wonder,又如何解释世界出现的各种神奇巧合呢?(是否这只是有点认知偏差,在一片迂腐的日常中,偶然出现的一点巧合就让我们以为天命存在。)这一章提到的小世界理论,基本等同六度空间理论,研究也发现那些默认自己不幸的人往往无法发现世界和自己紧密的关系,而是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相对而言,那些幸运儿的世界里有更多关联,因此能有更多巧合和机缘,使他们的世界显得“小”了一点。至于一些现象,如碗碟意外的晃动,小动物的奇特反应,alternative explanation可以是次声波的作用,尽管人们无法听到次声波,却会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生理上的糟糕体验(如书里的音乐会实验)。
第四章的决策心理学,是从1957年的潜意识实验谈起,结果则是偷偷植入的爆米花影像似乎没有影响观众想购买爆米花的欲望,潜意识操纵意识的想法只能继续留在科幻小说里了。调查发现命名和姓氏也会影响人们的性格和选择,姓氏中带有short和little的似乎容易不太自信,蛮多海洋学教授的姓氏中带有fish。是姓氏的影响吗?是姓氏带来的暗示吗?但是换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这样的劣势似乎不再成立了,姓氏有不太好的词汇的人士似乎不比其他的人状态更糟。而那些领域内出众的人似乎也大概率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是因为这会让人们觉得他不太一样,而从很早就开始另眼看待,因此产生了自我期许吗?我个人觉得名字也许会有一定作用,但人的决策是由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一起作用的,如果真的是因为姓fish带来的暗示要去学习海洋学,不妨调查一下成为海洋学教授的姓fish的人占所有姓fish的人的比例。不过即使调查出来也不能对比地说明问题。通过研究人们给小费的情况,似乎金额更多地和客人自己的心情相关,但一个微笑和轻微的触摸也可能让我们支付更高的小费;播放乡村音乐(多以宿命,失意人为主题生)较多的地区似乎自杀率也较高;《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也有很多青少年争相模仿,以至于该书成为禁书等等事件都表明”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总统竞选和各种工作中(男性竞争的场合),人们也似乎认为身高更高的男性更有优势,收入也相对更高;而对名人光环的崇拜也会让我们以为好莱坞演员和明星们更高(实际上,达斯汀霍夫曼只有1.68米,麦当娜也才1.65米)。实际人们对于对方身高的感知是随着对方地位而变化的。更不用说人们对于他人的观感是如何受到外貌的影响了。而且,看过充满刻板印象的媒体制品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外貌和能力的关联做出误判,以为外貌和能力关联。
第四章的吊桥实验(女性研究员在吊桥上向男参与者留号码,以期他们回访,事实上大多数也确实回访了,这可能是因为吊桥的高度产生的心跳加速让人误以为这是好感)是前两年一片热文介绍爱意的来源使用过的。紧张的环境所造成的心跳加速可能会让你身边的那个人显得更有魅力(喜欢他就带他去看恐怖片吧doge脸)。关于闪电约会的实验表明,”彼此分享过搞笑经历的人会感觉更亲近一些,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关于征友广告的实验发现,一份有效的征友广告描述自己和描述对方的比例最好是7:3。而且有趣的是,男性似乎更明白怎样的行文更能吸引到潜在的异性,而女性则产生极大的误判(写征友广告不妨咨询男性友人的意见doge脸)。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一章所讨论到的决策都不是那么重要的决策,给多少消费,买多少东西,其实是很随性的决策,却非要抽出一个范式来有些牵强。
第五章的幽默心理学,指出人们之所以会发笑,是因为感受到了某种优越感,对地位高的人嘲笑(嘲笑瘸子的姿态并不好笑,但是嘲笑政客的丑态却很好笑);或是某种双关语,可用失协-解困理论解释,当我们解开笑点造成的不协调之感后,随之而来就是惊讶的感觉,这会让我们发笑。对某一类人的嘲笑也会加重刻板印象。”平均而言,15%的女性会觉得嘲笑女性的笑话好笑,而持同样观点的男性却高大50%,优越性理论确实可以解释让男女发笑的东西有何不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在幽默和笑话上没有差别。研究发现,男性讲的笑话要远远多于女性。“因为,从传统上,地位较高的人讲的笑话要多于地位较低的人。而女性在历史上地位较低,为了避免显得有攻击性可能女性没有讲很多笑话。另一个方面是,地位较低的人可能更会讲些自我贬损的笑话,这在男女专业喜剧演员中有所体现,12%的男性演员手稿中有自黑的幽默,而女性演员的手稿中这个比例高达63%。对不同人群测试不同笑话的好笑程度发现,”那些能让我们产生最强烈紧张感的人生问题会让我们发笑“(对我们最苦恼问题的调侃毕竟是一种放松方式),而且涉及禁忌话题的笑话也会显得好笑,如讨论死亡、无趣婚姻等等,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似乎很有先见之明,“弗洛伊德的基本心理模型有一个核心的概念,那就是我们都有性爱和攻击的想法,但社会不允许我们公开表达这些想法。结果它们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之中,只有在我们偶尔说溜嘴时才会泄露出来,比如在睡梦中或者在接受某种形式的心理分析时。在弗洛伊德看来,笑话是心里宣泄的一种形式,可以避免过度压抑”。
大脑的两个半球也为解读笑话提供不同的功能,左脑负责笑话的铺陈,右脑的一小部分区域“提供必要的创意技巧,从而让我们能够一一种完全不同,而且常常是超现实的视角看待问题。”对专业喜剧演员心理的研究有点意思,“悲伤的小丑”是真的,还是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呢?1975年詹纳斯对55名顶尖喜剧演员的专访似乎表明他们并不开心(但我认为这和喜剧演员的身份无关,而是他们顶尖的地位所带来的顶尖的压力所致),1981年费舍尔兄弟的研究证明了相反的结论,喜剧演员和小丑很少会患上心理疾病,虽然这份工作的压力巨大,但他们总能调整好自己。因为笑的时候有助于分泌某种球蛋白(具有免疫功能),也有助于血管扩张,因此有利于健康。调查也发现,能笑看生离死别的人比较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不过这会不会因果倒置了?)。而且,“笑话可能是人和人之间最短的距离”,调查也确实发现,不同国家的人似乎笑点不会差别太大。作者参与的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揭晓仪式居然还采访了罗宾威廉姆斯,请他评价这个笑话,“他表示这个笑话还不错,但最爆笑的笑话可能比较下流不会对彬彬有礼的人说”,这和2014年他自杀身亡的事情一起看,真的非常讽刺。
第六章自私的心理学,倒是提到了道金斯观点,我们更乐于帮助和我们相近的人,可能是出于我们有相似的基因。作者的研究(真费钱啊TT),故意让收银员多找钱以观察人们是否会诚实返回多找的钱,发现“在当今英国社会,不道德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大部分人都号称自己是诚实正直的公民,但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不诚实的。”不过重复实验的时候,大商店换成了街角小店,一半以上的人都会诚实返还,似乎人们认为大公司的钱拿走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从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上取不义之财就不可接受了。我们更乐意帮助和我们相似的人,这通过尼克松抗议游行的急救病人和等车启东实验都有体现。米兰格尔姆的电视暴力实验发现,电视节目并没有对观众的行为产生太大影响。丢信封实验发现天主教徒和开放派人士更大方,且乐于助人,保守派也乐于助人,只是不愿为此多花钱。但是宗教真的会让人更有道德吗?实验者的支票实验表明,牧师和汽车销售员的诚实水平不相上下,捡到支票后50%的牧师和汽车销售员都选择了兑换。城市人口密集程度越大,人们就越不爱帮助人(这也是一因为围观者越多,助人的分散就越分散,大家都觉得会有人帮他的,最后就没有人帮助了),因此这导致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某一空间里的人越多,人们的孤独感和孤立感就越强。城市生活节奏越慢的地方人们越乐于助人,可能是因为缓慢的节奏人们更有机会注意的旁人的需要。社区文化也能影响人们乐于助人的程度,“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树立社会责任感呢?”只要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然后逐步提高难度,人们会越来越容易配合的(这个早已成为鸡汤文里常用的建议,但我认为它能成立是因为这样的favor始终是无害的)。
还是一本有点意思的小书,只是看完我感觉,很多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尤其是经媒体渲染后)都不能当真,更不能用来直接指导我们的生活。因为生理、心理和行为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提出的解释可能仍有alternative explanations,也可能倒置了因果,也可能迷失了潜在影响因素,更不用提不同统计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及统计的效应不能直接套用到个体上。看过,笑过,该干嘛干嘛去。
-
这样下去不是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2 17: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