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纪事

因为办理劳工签证的原因,我必须离开澳门,在珠海待到通行证下来。预计一个半月。
我对珠海这座城市,在此之前,就是李同学给我灌输的,全国前几名的宜居城市。对,宜居城市,是珠海的“最初人设”。
在珠海待了几天之后,我大失所望,从此在李同学面前,只剩下,十八线城市,鸟不拉屎,诸如此类称呼。人设崩塌。
我是从拱北口岸开始熟悉这座城市。口岸经常集齐各种颜色衣服的旅行团,数荧光色最亮眼。涂了鲜红色口红的大妈们,烫着满头的波浪卷,正在享受他们的夕阳红之旅。在珠海居住的劳工们则脚步匆匆,因为一天留给他们的休闲时间已不多。各种嘈杂声,地板上的污渍,口香糖,偶尔还传来水烟的云雾缭绕。

口岸的地下真是一派生活气象。我敢说没有你在底下找不到的东西,享受不到的服务。修指甲美甲的,理发美发的,收发快递,数码产品店。各种名牌包包的小店,香奈儿,lv,ysl应有尽有(别问我,我也不知道真假,但我猜十有八九是高仿)。护肤品化妆品,鞋子,衣服,卖花的,卖饮料的。。吃的就更不用说,地下有一条街,之前看过知乎的推荐,有人推荐过包子铺。你能想象,如此盛大全面的生活场景,自然源于这里的巨大的人流量。
拱北集齐了珠海最密集的高楼大厦。但拱北用脏乱差来形容真的不过分,大部分地面都是一滩黑黑的污秽,垃圾也到处都是。大抵也是人流量大,而管理不足所致。
富华里是我相对喜欢的地方,虽然没有骑楼挡太阳遮雨的走廊,但是这种随时可以呼吸室外空气,享受阳光沐浴的地方真是让人心情愉悦。圣诞节那天,外面还摆满了各种小摊,卖小饰品,还有棉花糖,引得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去排队回忆童年的味道。富华里相对干净很多,除了标志性的写字楼,其他建筑都不高,还有位于二层露天的茶座。顺便一提,对于爱吃的我,富华里成了我肚子饿时时常想起的地方。
摩尔广场,有我最喜欢的贡茶。它在迎宾路旁,标准的商场,地下是迪卡侬(爱运动的朋友应该知道),楼上有KTV和餐厅。老实说,摩尔广场很小,如果我去了摩尔广场,应该不是为了逛街,仅仅是去买贡茶。
华发商都是一个很大的建筑体,还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中间有一间星爸爸,黄昏的时候可以坐在二楼看日落。斜斜的夕阳余晖,一点点的热度,就着香香的咖啡,内心都暖起来了。商场有完全室内的,还有一个部分室内的空间。我喜欢那个部分室内的空间,它的顶上是通风的,不闷,晚上顶棚就变成一个个屏幕,五颜六色的图案。最不能错过华发商都的阅潮书店!在那里我见过苏童,那是第一次见到名人,虽然合影的时候显然看不清我的脸。书店算是大的了,书的种类很齐全。我挺开心看到书店这么多人,大家有的盘坐在地上,有的还坐在了窗台上,一人一本书,神情专注。其中,我看到一个妈妈和女儿一起坐在地上,一句句地给自己的女儿读英文书。高知妈妈真了不起。

前山小院,也在华发商都的旁边。前山很小,但有几家很有特色的店铺。旧物仓,还有那个动物主题的餐厅,站在三楼的长颈鹿一定会让你想进去看看。旧物仓,会仿佛让你穿越回去的地方。我忍不住在前山的一家小花店买了一书满天星,老板帮我用旧书纸包着,文艺气息满满。


珠海免税商场,其实这附近还有另外两个商场。只是我每次来这里,都不是逛街的。这附近有个石景山公园,真的非常值得去(风景远胜板障山)。我从公园左边登山,右边远看应该是有一个挺长的滑道,胆小星人不敢体验,不能说好不好玩。山是不高,但是刚上一小段,就能看见海湾的全景。左边是珠海贝壳的那个大剧院,右边是珠海渔女。看不见海平线,很广阔的景,实在是减压的好去处。我每次都会爬到山顶,在小心翼翼地爬上大石块,在大石块上吼两嗓子,坐在石头上,听凭风吹着我的发。

珠海渔女,我在吉大附近培训时,结束后,我骑车到了海岸边,经过一个灯塔,沿着海岸线,走到渔女。道路就在海旁,如果没有嘈杂的车流声,是可以散散步,哼哼小曲,吹吹海风。
珠海这一个半月,我是住在横琴。横琴给了一个两地传说,听闻澳门人不需要两地车牌可以到横琴。所以横琴的房子有很多澳门人购买,也经常可以看到两地车。横琴的房价也是居高处。但这里却不合适居住。到处都是高层住宅的工地,运送混凝土的大车,货车来来往往于横琴大桥,空气里都是尘埃。那栋横琴中心大楼每晚都开着不同颜色的灯光秀,也掩饰不住这里戚戚然的氛围。没有市场,没有购物中心,没有公园。你要说这里的长隆海洋王国好不好,去过迪士尼的应该不会有兴趣。但这也挡不住那些妈妈们的暑假游寒假游,毕竟是带娃好去处。
横琴小镇在长隆附近,挺多游客住在小镇的酒店,或者是出来小镇吃饭。所以横琴小镇的物价是比较高的。小镇上最特别的就是那一个个的小铺子。有奶茶,有面食,有海鲜大排档,有火锅,之前还看到一个丹麦的小哥对着鸡排咔咔一顿拍照,心里想着去到国外我是不是也会那么大惊小怪。

一个多月的珠海生活,让我粗略地看过这座城市。它,绝对说不上宜居,环境和房价都是致命伤。说不上悠闲,因为珠海很多公司跟澳门接轨,还保持这一周五天班甚至六天的上班时间。但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就像那尊渔女一样,哪里都能重新建一个,却永远都不是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