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断朝前,这个村子却留住了旧日的时间与古老的技艺
我们常说要留住时间,但大多数人都是在走一条不回头的路。湘西坪朗村,一个几乎已经步入现代化的湘西苗寨,却正在努力将古老的传统留存下来。苗鼓、苗绣、苗家的山水,这一切都正在发生,也绝不会成为过去。
村落100| 第八站
人们常说时间易逝,风物难存,但其实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为之而努力。
湘西坪朗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峒河河畔,坪朗村安静伫立,与山林溪流相伴。

年关将近,坪朗村笼罩在一股紧张而又喜庆的氛围里。他们正在马不停蹄的准备着,农历新年时要为这个村子表演的节目。
始建于民国以前的坪朗村,青墙黑瓦,建筑多以砖与木结构为主。虽然是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小村落,但却有209国道和峒河相依相偎穿村而过,距离吉首城区12公里。坪朗村的交通其实十分便利。
2012年,有着“世界最美大桥”之称的矮寨大桥通车,与之相依的坪朗村也与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加贴近的距离。


平均海拔900米
常住人口1300人
平均气温17.3℃
关于苗寨,人们的印象似乎都停留在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隐秘的山林中,有夜晚行动的赶尸人,和听起来毛骨悚然的苗族蛊术。被传说和影视剧渲染得神乎其神的苗寨人,其实现在的生活和其他村寨已经没有两样。
他们勤劳、古朴,执着地用自己的方式,顽抗时间洪流里,试图将他们一直沿袭的旧时传统冲刷掉的沙石。
怎么去? 自驾:从长沙G56杭瑞高速直接到。 公共交通工具:从长沙坐火车/汽车到吉首,再从吉首坐车去往坪朗村。
吃什么? 坪朗豆腐、腊肉。
玩什么? 看苗鼓、苗拳表演。
记忆的更新与存留
历史上,苗族人曾经历过五次大迁徙,从苗族发源地四川先后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的大规模迁徙,最后在东汉年间,因躲避战乱才进入了今天的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的荒山与峡谷当中。
当时,为了免于猛兽的袭击, 他们以各种花草与林木遮掩身躯。出于敬畏,他们将草木与鸟兽用刺绣的方式刻录下来,终日击鼓而歌,记录生产与劳作,直至今日。
湘西矮寨的坪朗村,是众多神秘苗寨中的一个。如今,矮寨大桥跨越了山谷,隧道工程穿山而过,距离矮寨大桥仅十公里的坪朗村,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外面的世界吸引。

翻新的房子,年轻人现代化的穿着,坪朗村看上去似乎和现在的普通村寨没有两样。但它却仍旧保持着许多旧时的部族技艺,成了时间线上的留存地。

大概是因为离镇上很近的缘故,所以村子里的年轻人很多。由于村子在做重点旅游村的打造,所以传统农业不再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旅游业再加上农耕,让坪朗村里的人们生活相当充实丰富。
这些靠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并不仅仅是坪朗村的全部。在充足生活的前提下,村民们并没有忘记沿袭村寨古老的传统。


苗族人不仅要过农历新年,还有很多属于苗族人自己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对苗族人来说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苗年一般在秋后举行,因为苗族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过苗年的日期在各地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按照时节,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龙、兔、丑日举行。
每年开始过苗年的头几天,村民们就开始欢欣鼓舞,为迎接自己的新年做准备。打扫房屋、酿米酒、打豆腐、准备年货。
但坪朗村的村民们似乎更看重四月八这个节日。四月八又叫亚努节,这个为了纪念苗族英雄亚宜而存在的节日,被湘西苗寨看得十分重要。节日起源是因为祭祀,也由此产生了苗家拦门、八人秋千、火把、长龙宴等不同的纪念形式。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村子里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以前的人们用青皮豆手工磨制豆腐,现在虽然有了机器的代替,但依然有人坚持古老的方法。

村子里有一家豆腐店,到现在还是沿用的古老的方法,每天清晨五六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研磨、制作、切块,现代机器带给了人们想象不到的快捷与方便,但在有些人心里,自己动手才能付出更多,也能得到更多。
以及苗鼓、苗绣、苗拳,这些老祖宗们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被坪朗村民们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即使不再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却是一隅精神的自留地。
苗鼓的意义
苗鼓,是苗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草木鸟兽承载了苗族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他们能歌善舞,自然也就将信仰编进了旋律。苗鼓的打法大约有16种,大部分的动作都是记录劳作以及周边的事物。
古时候因为农耕,牛在苗族人心里地位非常崇高。因为牛能带来生产,养活人类。因此他们为牛专门设计了一套表演,取名为《迎宾鼓》,以此来祭奠它的辛勤劳作。
而猴儿鼓则是用以赞颂猴子的聪明才智。

苗族先辈们初到深山时,山里有很多猴子。猴子顽皮又贪吃,因此经常跑下山破坏庄稼和生产,于是人们扎了许多稻草人去吓唬猴子。没有见过“世面”的猴子一开始以为那是前来驱赶的人类,于是被吓回深山。但久而久之,它们发现了人类的小把戏,于是不再惧怕,照样“上天入地”。
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来猴子是这样一个有智慧的物种,于是肃然起敬,《猴儿鼓》应时而生。
只是现在,野生的猴子越来越少见,这种以祭奠为缘由而存在的表演,似乎成为了苗寨人纪念那个漫山遍野都是新鲜有活力的生命的唯一方式。
除了表达对自然的崇敬,据历史记载,苗鼓在最开始还有一种功能,就是辅助战事,振奋士兵的士气。
到了今天,苗鼓已经演变成苗族人欢庆的一种方式,每当年际,特别是农历新年与苗族人自己的新年,族人们就会打出“年鼓”、“喜庆鼓”、“坐堂鼓”、“邀请鼓”、“迎宾鼓”、“拜客鼓”、“拦路鼓”等来欢庆节日。这亦是对古老传统的一种留存。
坪朗村的苗鼓队现在有两百多号人,苗鼓在这个村落里得以留存,全都要感谢那位名叫石金琦的苗鼓老师。

石金琦是距离坪朗村十公里的德夯村人,七八岁便开始打鼓。十几年前嫁到这里时,她惊讶地发现,这个苗寨里居然一个会打鼓的人都没有,也许是出于责无旁贷的责任心,从那时起,她便开始免费教人打鼓,为的就是将苗鼓传统留在这里。
“一开始,我跟大家说,如果你们觉得很不好意思,那就来我家里学,等到你想表演了再出来表演。”
从一开始的没人敢出来,到后来的7、8个人再到现在已经壮大的打鼓队伍,石金琦以她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带动了全村的村民。

她将传统苗鼓进行了改良,将动作变得更为丰富、舒展,更能适应现代音乐的鼓点。让它以更能让现代人接受的方式,一直流传下去。
从一开始的1组,到如今全村男女老少两百多号人,这个苗鼓队成为了村里的招牌。
有时石金琦还会带着苗鼓队伍出去参加比赛,推广苗鼓技艺。
“几年前,我带了村里七八个留守儿童出去比赛,拿到了二三等奖。奖金并没有多少,只有200块和一块洗脸手帕。”
因为都是留守儿童,家庭贫困让这些孩子并没有什么机会去到镇上,所以石金琦就用这些奖金带他们在镇上吃了一顿蒸菜。
“孩子们很开心,觉得去镇上吃饭,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正是因为心底里单纯的想法,所以即使生活清苦,但他们也依然乐此不疲。
现在,石金琦正在带领大家进行农历新年表演的排练,他们准备演一出《苗鼓神韵》。
如同士兵需要将军,每个打鼓队伍中都要有一个人来“打鼓边”作为指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鼓点和动作,鼓边的存在就是将这些单个的鼓点串联指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震撼的表演。
就像石金琦之于苗鼓队,她的存在,串联起了整个村落的人们,对苗族人传统鼓艺的热爱。
坪朗村的“清明上河图”
苗族人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
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他们将草木鸟兽绣制成图案保存下来。所以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并非一种对大自然的单纯模仿。


它的构图紧凑、饱满、圆浑,线条有粗细、虚实变化,流畅飘逸。设色不刻意于固有色的表现,而是大胆进行夸张、想象,灵活地加以运用。
坪朗村里有个擅长苗绣的姑娘,叫做罗维英,她说她有个宏大的理想,就是为坪朗村绣一幅坪朗版“清明上河图”。

这听上去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清明上河图》的篇幅宏大,内容涉猎广泛,仅凭她一人之力,似乎完全不可能。
“我是想,让更多的人来我这里学刺绣,然后我再带着他们一起,完成这个理想。”
罗维英不靠苗绣赚钱,她说这只是用来丰富自己情操的东西。自己还是以干农活糊口。
因为对传统苗绣文化的惦念,罗维英遗址收藏着姥姥衣物。包括做新娘时穿的绣花鞋,和有两个耳朵的“狗头帽”。老旧的布料上镶嵌着精致的草木花纹,苗族人古老的信仰一直印刻在她的心里。

除了苗鼓,刺绣一直都是苗族女性最擅长的技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为小孩子绣蝴蝶结,给亲戚家绣制中国结都成了留存到如今的传统。
罗维英与石金琦一直都想为苗族传统文化出自己的一份力。坪朗村之前有个苗鼓传习所,但石金琦想将它打造成传承苗族文化的传习地,于是她找了很多懂苗鼓、苗绣、苗拳、苗族唢呐的人来这里教学生。当石金琦找到罗维英时,她们当下便一拍即合。
就像结尾石金琦将师父交给自己的鼓棒,再传给学生一样,苗族文化需要的承载人绝不仅仅只是单个的个人。

它需要依赖很多很多同心同力的人,将它以一种更能让人记住的方式,一直留存下来,不被后人遗忘。
表演、传授,这些都是她们为后人沿袭苗族文化作出的努力。

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村落,它们不属于过去,却也没办法完全到达未来。它们留在现在这一刻,用这一刻该有的方式和信念,怀揣着旧日的风情,毫不畏惧躲避地大步迈向未来。
时间线上的留存地,将带着信仰,往更远的地方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