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于训诂,未害也”
现在是2018年1月3日星期三,北京时间9时07分。
燃气烧尽,家里又恢复了冰冷。
早上起床,再一次想起被寒冷支配的恐惧。
最近看了一些莫砺锋的视频,也看了一些他的书,我还是很喜欢的:
所谓校雠学就是研究书籍流传、版本的学问,我常觉当代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比如某些人研究《西游记》,也不想我们今天的《西游记》是怎么到手的,就闷在那里看《西游记》文本,看着看着终于走火入魔,得出了些或惊悚或玄妙的结论。
莫砺锋说:
清人批评明人,有两句话,一句话是“学风空疏”,第二句话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学风空疏”四个字太平常了,不知道有没有明确出处,但《日知录》里有类似的说法。
清人潘耒(顾炎武学生)给《日知录》作序就说: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马贵与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 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
所谓“自宋迄元,人尚实学”,没有“空疏无本之学”,就是说明人爱搞“空疏无本之学”。
《日知录》卷七有一条叫《夫子之言性与天命》,里面有几则就是吐槽明人学风的,比如:
朱子曰:圣人教人,不过孝、弟、忠、信,持守诵习之间,此是下学之本。今之学者,以为钝根不足留意,其平居道说,无非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者。
又曰:近日学者,病在好高,《论语》未问学而时习,便说一贯。《孟子》未言梁惠王问利, 便说尽心;《易》未看六十四卦,便读《系辞》,此皆躐等之病。
又曰:圣贤立言,本自平易,今推之使高,凿之使深。
比如:
《黄氏日钞》曰:夫子述六经,后来者溺于训诂,未害也;濂洛言道学,后来者借以谈禅,则其害深矣。
《日知录》卷十三还有一条《南北学者之病》: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日北方之学者是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日南方之学者是也。
没事少发明观点少感悟,多研究知识(知识和观点是不同的)多搬砖。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我曾在鲁迅的《病后杂谈之余》里见过,是陆心源在《仪顾堂题跋》说的。明人喜欢伪造很多古书,往古书里掺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说“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娱乐至死》前言里有这么一段: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赫胥黎的预言更让我们担心。
类似的,我们担心古书亡也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古书因为战乱或被禁消失了,一种是因为明人刻书或清人修《四库全书》然后消失了,其实后者更让人担心。
我们今天大量出版没营养的书跟刻书、修《四库全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莫砺锋又担心许多年后,后人评价我们这一代,会像清人评价明人一样,会吗?
燃气烧尽,家里又恢复了冰冷。
早上起床,再一次想起被寒冷支配的恐惧。
最近看了一些莫砺锋的视频,也看了一些他的书,我还是很喜欢的:
![]() |
所谓校雠学就是研究书籍流传、版本的学问,我常觉当代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比如某些人研究《西游记》,也不想我们今天的《西游记》是怎么到手的,就闷在那里看《西游记》文本,看着看着终于走火入魔,得出了些或惊悚或玄妙的结论。
莫砺锋说:
清人批评明人,有两句话,一句话是“学风空疏”,第二句话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学风空疏”四个字太平常了,不知道有没有明确出处,但《日知录》里有类似的说法。
清人潘耒(顾炎武学生)给《日知录》作序就说: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马贵与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 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
所谓“自宋迄元,人尚实学”,没有“空疏无本之学”,就是说明人爱搞“空疏无本之学”。
《日知录》卷七有一条叫《夫子之言性与天命》,里面有几则就是吐槽明人学风的,比如:
朱子曰:圣人教人,不过孝、弟、忠、信,持守诵习之间,此是下学之本。今之学者,以为钝根不足留意,其平居道说,无非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者。
又曰:近日学者,病在好高,《论语》未问学而时习,便说一贯。《孟子》未言梁惠王问利, 便说尽心;《易》未看六十四卦,便读《系辞》,此皆躐等之病。
又曰:圣贤立言,本自平易,今推之使高,凿之使深。
比如:
《黄氏日钞》曰:夫子述六经,后来者溺于训诂,未害也;濂洛言道学,后来者借以谈禅,则其害深矣。
《日知录》卷十三还有一条《南北学者之病》: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日北方之学者是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日南方之学者是也。
没事少发明观点少感悟,多研究知识(知识和观点是不同的)多搬砖。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我曾在鲁迅的《病后杂谈之余》里见过,是陆心源在《仪顾堂题跋》说的。明人喜欢伪造很多古书,往古书里掺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说“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娱乐至死》前言里有这么一段:
![]() |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赫胥黎的预言更让我们担心。
类似的,我们担心古书亡也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古书因为战乱或被禁消失了,一种是因为明人刻书或清人修《四库全书》然后消失了,其实后者更让人担心。
我们今天大量出版没营养的书跟刻书、修《四库全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莫砺锋又担心许多年后,后人评价我们这一代,会像清人评价明人一样,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