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程记事
说实话,这趟HKIFF之旅的开头并不算好。早先讲了没拿到卡,打算看的片单缩水过半,毕竟每一张票花的都是自己的钱。想想在北京是娇惯了,媒体场总是免费的。真到了要掏钱买票,总还是要再三掂量。新片有风险,下注需谨慎。这一行的水说浅不浅,说深也不深,当个有卡人士还得投靠个单位啊,这回就当交学费。不过退到影迷的位置也有好的,有了一张卡反而要强迫自己看很多电影——而从我现在看到的新片情况来看,明显是失望大于期望,这小半程的惊喜全部来自HK院线。相比之下,内地院线只有用渣烂来形容,难怪我经常憋半天也憋不出东西。
有些东西就是这么奇怪,几回下来发现,HKIFF的影院条件其实并不怎么好。百老汇不参合,去过UA的朋友也会发现那边实在不怎么样,余下都是科学馆、文化中心这些不是电影院的电影院。偌大一个上海,坐拥一座庞大影城,然后怎么样这里就不说了。
年前看预告时就期待《岁月神偷》,看后相当满意。现在的评价是两边分化,反对的声音觉得它是伪港片,精英意识过浓,早已被政府当局买通。支持一方的声音是怀旧大过一切,温情没得说。
说到精英,要讨论这问题不得不提下香港的母语教育,英文与中文(粤语>国语)的地位不对等,也许“区情”只是如此。精英被等同为贵族学校、英文歌曲和西式生活,难道另一边不是罗张(尤其是罗启锐)忠于自我的真确表达么……反过来,那么草根是否就能胜任一切?后九七时代,从消逝的陈果到上武当山的麦兜,难道香港人真只有那股东西?我看未必。电影的美好可能是一个特定时代,也可能是过去的香港。有趣的是片中精英的化身是哥哥而不是弟弟,他几乎是完美无缺。弟弟没能像哥哥那样优秀,这个设置直接导致了最后出现一首中文版的主题曲(而非结尾的英文)。
《岁月神偷》的时代背景很迷糊,“乱得很”、“能走的早走了”,北京大雪时的门口惨剧加上那个和1969有关的曾用名,过去几十年的东西都可以套放进去。丢到水里的米字旗总要成为往事,鬼佬差人一番说教,结果倒背字母表也不顶事。父亲赚钱不易,却非要让儿子不输给别人。最终他还是不懂英文,也很快被一句话带走。跟上哥哥脚步的弟弟则进入好学校,真正成为了后来的精英。
透过玻璃看世界,透过玻璃去想象,透过玻璃眼前总有美好。玻璃易碎,所以现实会有狰狞残酷的一面。做鞋很难,一步步走下去更难(表现哥哥的风华正茂直接用了跨栏)。
有人抱怨电影里的东西很苦,不见得美好到哪去。导演反而用了轻佻的手法去讲解回忆,悲的地方没有太悲,煽情地方又太过,烂俗的东西也多了。个人认为,这人生本就是一个矛盾的东西。过去的未必是都好的,但总有值得你想念的东西,不看片名说了么,岁月神偷。这部电影显然把重点集中在了亲人和恋人身上。也许没有惊喜,不过也是真情流露,平实自然。
这几天里,加斯帕·诺埃的enter the void算是唯一真正有期待的,去年戛纳电影节就祸害了不少人。这回一看,着实被导演虐待得不轻。今天补习了些短片,发现只怪自己没做好准备,真想着长镜头一个接一个,结果是眼球大轰炸,不信你看下这段片头。
全片大多由主观镜头所组成,中间有超级碎的蒙太奇剪辑,交叉重复,不停进行时空跳跃。相比之下,过去时的表现会好过现在时。加斯帕·诺埃是阴影、悲剧和创伤的制造者,这部电影灰色绝望,充斥了裸体、毒品、性交和脱衣舞。前头有三大导演合拍的三段东京,这次的东京流光溢彩,当真是霓虹世界,就像是电动玩具城里的城市模型,那些灯光到后来看得直叫人想吐。
估计在加斯帕·诺埃那里,东方的终点就是日本东京,它没香港那么逼仄拥挤,看上去还有文化一些。看的过程中,不只一次想到了the fountain,那些幻化无穷的诡异图案分明就是化学器皿里冒出来的。在阿伦那里,东方玄学和神秘学同样帮光头佬解决了问题。
已经能猜测内地影迷会怎么评价这个片了,又一个臭名昭著贻害无穷的案例。观看过程可能比《不可撤销》还难受,也许噱头会多,但是片子太长了点,后来的串接连场真是让我坐不住,旁边大叔一直FUCK个不停,足可见不少人从生理到心理都会相当厌恶这样的电影。
在剪辑节奏和电子音乐上,诺埃和冢本倒真是气味相投,以前卫和凌厉著称。如果冢本是不停在表述关于两个对抗者合二为一的故事,那么诺埃就一直迷恋世俗大众眼中的禁忌,这回我是真明白了。如果从前作来分析,它一直在描写苍白、宣泄还有时间不可逆,enter the void就是极致空虚的生命情感,灵魂空虚到无可挽留,又久久不愿离去。
有些东西就是这么奇怪,几回下来发现,HKIFF的影院条件其实并不怎么好。百老汇不参合,去过UA的朋友也会发现那边实在不怎么样,余下都是科学馆、文化中心这些不是电影院的电影院。偌大一个上海,坐拥一座庞大影城,然后怎么样这里就不说了。
![]() |
我形容为“山寨摸摸口”,这个角色让摸摸来演多好啊。香港这边评价蔡颖恩演得太木了点,缺乏灵气 |
年前看预告时就期待《岁月神偷》,看后相当满意。现在的评价是两边分化,反对的声音觉得它是伪港片,精英意识过浓,早已被政府当局买通。支持一方的声音是怀旧大过一切,温情没得说。
说到精英,要讨论这问题不得不提下香港的母语教育,英文与中文(粤语>国语)的地位不对等,也许“区情”只是如此。精英被等同为贵族学校、英文歌曲和西式生活,难道另一边不是罗张(尤其是罗启锐)忠于自我的真确表达么……反过来,那么草根是否就能胜任一切?后九七时代,从消逝的陈果到上武当山的麦兜,难道香港人真只有那股东西?我看未必。电影的美好可能是一个特定时代,也可能是过去的香港。有趣的是片中精英的化身是哥哥而不是弟弟,他几乎是完美无缺。弟弟没能像哥哥那样优秀,这个设置直接导致了最后出现一首中文版的主题曲(而非结尾的英文)。
《岁月神偷》的时代背景很迷糊,“乱得很”、“能走的早走了”,北京大雪时的门口惨剧加上那个和1969有关的曾用名,过去几十年的东西都可以套放进去。丢到水里的米字旗总要成为往事,鬼佬差人一番说教,结果倒背字母表也不顶事。父亲赚钱不易,却非要让儿子不输给别人。最终他还是不懂英文,也很快被一句话带走。跟上哥哥脚步的弟弟则进入好学校,真正成为了后来的精英。
![]() |
玻璃1。镜花水月,又一座怀旧的玻璃之城。解读空间无限大,期待一波讨论。 |
![]() |
玻璃2。其实片子这段初恋有点那个,真正感人的全部是家庭戏,煽得叫人心乱如麻。 |
透过玻璃看世界,透过玻璃去想象,透过玻璃眼前总有美好。玻璃易碎,所以现实会有狰狞残酷的一面。做鞋很难,一步步走下去更难(表现哥哥的风华正茂直接用了跨栏)。
有人抱怨电影里的东西很苦,不见得美好到哪去。导演反而用了轻佻的手法去讲解回忆,悲的地方没有太悲,煽情地方又太过,烂俗的东西也多了。个人认为,这人生本就是一个矛盾的东西。过去的未必是都好的,但总有值得你想念的东西,不看片名说了么,岁月神偷。这部电影显然把重点集中在了亲人和恋人身上。也许没有惊喜,不过也是真情流露,平实自然。
![]() |
这几天里,加斯帕·诺埃的enter the void算是唯一真正有期待的,去年戛纳电影节就祸害了不少人。这回一看,着实被导演虐待得不轻。今天补习了些短片,发现只怪自己没做好准备,真想着长镜头一个接一个,结果是眼球大轰炸,不信你看下这段片头。
全片大多由主观镜头所组成,中间有超级碎的蒙太奇剪辑,交叉重复,不停进行时空跳跃。相比之下,过去时的表现会好过现在时。加斯帕·诺埃是阴影、悲剧和创伤的制造者,这部电影灰色绝望,充斥了裸体、毒品、性交和脱衣舞。前头有三大导演合拍的三段东京,这次的东京流光溢彩,当真是霓虹世界,就像是电动玩具城里的城市模型,那些灯光到后来看得直叫人想吐。
估计在加斯帕·诺埃那里,东方的终点就是日本东京,它没香港那么逼仄拥挤,看上去还有文化一些。看的过程中,不只一次想到了the fountain,那些幻化无穷的诡异图案分明就是化学器皿里冒出来的。在阿伦那里,东方玄学和神秘学同样帮光头佬解决了问题。
已经能猜测内地影迷会怎么评价这个片了,又一个臭名昭著贻害无穷的案例。观看过程可能比《不可撤销》还难受,也许噱头会多,但是片子太长了点,后来的串接连场真是让我坐不住,旁边大叔一直FUCK个不停,足可见不少人从生理到心理都会相当厌恶这样的电影。
![]() |
在剪辑节奏和电子音乐上,诺埃和冢本倒真是气味相投,以前卫和凌厉著称。如果冢本是不停在表述关于两个对抗者合二为一的故事,那么诺埃就一直迷恋世俗大众眼中的禁忌,这回我是真明白了。如果从前作来分析,它一直在描写苍白、宣泄还有时间不可逆,enter the void就是极致空虚的生命情感,灵魂空虚到无可挽留,又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