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四年(839)春,杜牧自宣州往长安
柳向阳 /文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大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正是春深时节,杜牧自宣州赴长安任官,过汉江时写下了这首感慨甚深的《汉江》。此时,家事,国事,一时缠绕心中,此起彼伏。 去年冬,时任宣歙观察判官的杜牧接到诏书,升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左补阙是他的“官”,用来定班序、计俸禄。史馆修撰是他的“职”,是由皇帝亲命的史官,享有皇室的特殊礼遇和待遇,“非雄文博学,辅以通识者,则无以称命”,这一任命显示出对他学识的认可。但杜牧这首诗表露的,更多是岁月匆迫之感,和几分对江湖退隐生活的向往。这或许是更真实的杜牧。 这是他第二次回京任职。 十年前,大和二年(828),二十六岁的杜牧“两枝仙桂一时芳”,连中进士和制举,授官校书郎,数月后被新任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辟为从事,随赴南昌。第三年又随沈传师转宣州,“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到833年,转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任推官,又转掌书记。有道是“人生只合扬州死”,扬州繁华,当世第一。杜牧在此挥霍青春。也为国家统一献计献策。835年第一次回京任职,任监察御史。那些年,国家动荡,藩镇割据,而杜牧精研兵法、兴亡之道,期待着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长安的空气不好!杜牧申请去了东都洛阳,数月后长安发生“甘露之变”,晚唐政治的一大灾难,之后宦官猖獗。杜牧第一次的希望就这么荒芜了。 在洛阳熬过一年,837年春,杜牧请了长假,带了著名眼医到扬州看望弃官养病的弟弟杜顗。百日假满,自动离职,携弟又至宣州,任团练判官。远离了长安,杜牧游山看水,饮酒赋诗,怀想故国,“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两年不满,如今又第二次回京任职! 开成四年(839)春节刚过,兄弟二人自宣州向北。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姊夫、和州刺史裴俦迎接上岸小住。题诗横江馆,又游项羽自刎处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其实何妨理解为杜牧坚韧内心的映射?逆江而上,夜泊芜湖,杜牧想起自己二十多岁随沈公赴任时夜泊芜湖,十年转瞬而过,不免感旧伤怀,“故国还归去,浮生亦可怜。” 长安米贵,弟弟杜顗往依堂兄、江州刺史 杜 慥,杜牧回京任职。二月春寒,骨肉兄弟在浔阳北渡口执手哭别——杜牧是一位好兄长。过南阳,已是春半。过商山富水驿,凭吊著名谏官阳城,“邪倿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又是国事,家事。过武关,过商山,夏初到长安,进入位处禁中的史馆,“馆宇华丽,酒馔丰厚”。 明年冬,杜牧再请长假赴江州看望弟弟,半年后回长安,继续他的史官生涯——仕宦二十余年,三秉太史笔,他精研的兴亡之道,看来只能融入史书,留给更后人了。 乂 [yì], 1. 治理,安定:~安(太平无事)。 2. 贤才,才德过人的人:俊~在官。 3. 割:~草。~麦。 纵游淮南 *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