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讲易】周易与中医(上篇)
何谓易?许慎《说文解字》“易”部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易」是日月的组合,古人认为日为太阳,主阳,月是月亮,主阴,阴阳相重是为「易」,代表着阴阳互补,日月盈昃,蕴含阴阳的哲理。

古人论易有三易之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张成老师解释道:简单来讲,大道至简,而世间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再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规律, 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曰“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就是简易,然而其位置状态却又时时变化无常,这就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的规律,这就是不易,《易经》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意思就是说万物的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则,这里就告诉人民: 为人处世,修身做事,都要讲究个“变”字,通变致久。

易更三圣。在易经的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以伏羲、周文王、孔子贡献最为突出。伏羲一画开天,创先天八卦;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做后天八卦、六十四卦及卦辞;其子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即《周易大传》,并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通过对《周易》古经的阐发和解释,使之完善和补充,而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汉代儒家学称“易道为五经之源”,宋代儒家学提出“六经之道,《易》为之宗”,受《周易》的影响,早期儒家推出了天人合德说,儒家追寻致、中、和的胜境,《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周易》通过天地人三个世界奠定和谐模式——以道完善为宗旨,以上下尊卑为秩序——以开启和谐的思路,引领了后续儒家和谐理念建构的基本方向。

现行《易经》指的是《周易》,《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周易》的基础在于阴阳,而何为阴阳呢?张成老师简而言之,阴阳是对于宇宙间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矛盾的代名词。阴阳之间永远保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阴阳间存在着相互消长与转化的关系,所谓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明了阴阳万象包罗之广。
张成老师主张“以道入术为君子”。我们学习《周易》,更多是用于了解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认识自然,修身养性,趋吉避凶。荀子曾经说:“善为易者不占,道生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太极否之”。观天道以立人道是我们学习周易的根本目的,即更深地了解世界与宇宙的规律规则,并利用它来指引我们前进。
医易同源,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中华医道源远流长,医道是易道的分支,医易之道就是中华大文化的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我们下篇文章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