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应该说我是《妖猫传》正式放映的第一批观众,因为对宣传满怀期待,所以在预售阶段就买了票——2017年12月23日下午14:20的票。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我因有事稍迟了几分钟,影院里已经熄了灯,感觉黑洞洞的影院里空无一人,我摸索地坐在某排最边上的位置,才发现隔两个座还坐着一个人,就我们两人看了这场电影。电影结束,我迫不及待逃离,而那位却坐着不动,灯打开后,我才发现这位先生睡着了……这就是号称完整复原唐城,花了好几亿拍出来个《妖猫传》在我们这里的境遇。这也是《妖猫传》自身品质所造成的后果。 在我看来,这部拥有虚化外表的所谓大片,根本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场景够美,但从故事到人物都烂透了。下面逐一进行剖析…… 首先说那只妖猫,形象就太不可靠了。如果按这个诡异的名字,剧方完全可以另辟蹊径,重新编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故事,成功的如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指环王的中土世界,那样也就算了。但《妖猫传》偏偏还要标榜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是传说都有根有据,有头有尾,神怪妖精都各有来历,如《封神榜》、《西游记》中,每个神啊、妖啊,都有师承出处,最不济或者曾经偷吃过佛祖的灯油,或听过菩萨的讲经,它才能拥有高超的法力。一般人间的妖啊,鬼啊,一个高明的法师,一个威武的将军,甚至一个正直的书生就能完全制住。《聊斋志异》多有这样的记述,如著名的《倩女幽魂》,一个燕赤霞就能战胜邪恶的姥姥。《妖猫传》中一个被人把玩的普通的猫,一个供皇家娱乐的戏子,就算心中有怨气,有戾气,合体后那来那么大的魔力,竟然连强大的皇权都拿它没有办法。要知道《西游记》中泾河龙王那么大的冤屈,而且本身就是龙神,在去世后都只能吓唬一下唐太宗,而当秦琼、尉迟恭出马,妖龙就毫无办法,到后来,唐太宗心疼爱将,将两人画像贴在门上,也完全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这也就是门神的由来。而《妖猫传》中白龙充其量,只是皇家的一个玩物,只是暗暗仰慕杨贵妃,况且杨贵妃还是别人的老婆,这段暗恋说到底也就是一段畸恋,这种见不得光的畸恋如何能够转化成无所不能的魔力,实在是太可笑了。 再来说说杨贵妃,该片花那么多精力,那么多周折,最终落脚点是在杨贵妃身上。在剧方看来,杨贵妃就是盛唐的象征,就是这部片子的核心。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人设完全不成立。外表上就不成立,历史上并没有杨贵妃一半胡人血统的记载,更不可能是中法混血。盛唐虽然开放,但并没有开放到审美观达到现在的标准,记得因《战狼》窜红的卢靖姗曾说,她小时候曾因混血外表屡遭嘲笑,在当今时代,又是在开放的香港,都看不惯混血儿长相,唐朝倒认同,这岂不可笑。再说,电影中杨贵妃的扮相拿现在眼光来说也算不得美,曾记得《乱世佳人》导演曾经揶揄过一位自荐演郝思嘉的著名演员,“我就不相信剧中的男主人公会追你十年”, 我也想说,凭电影中杨贵妃扮相,我就不相信会有那么多男人为他疯狂。角色定位上也不成立,按剧中呈现,事件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杨贵妃当时已是进宫十多年,一个可以先事儿又事父的女人,又在宫中得宠那么多年,怎么可能是一副清纯的模样,如果她没有心机,没有手腕,单靠外表如何能在宫中混那么多年,要知道后宫不缺美女,缺的是手段和心机。梅妃就是才貌双全,但为什么后来会被冷落,就是因为太单纯了,从她“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中就可以看出她是位有才又清高的女子。而片中把一个能够让皇帝宠爱无比的杨贵妃塑造成一个如同刚从闺中走出的清纯女子,真是令人费解。一直搞不懂中国影视剧总是喜欢为主角洗白,杨贵妃在片中不仅单纯而且清白,对朝庭乱局毫无责任,她兄弟祸乱朝纲、她姐妹秽乱后宫,历史上多有记载——唐朝人就多有讽刺之诗。杨贵妃作为核心人物,怎么可能毫无责任。长孙皇后深得唐太宗敬爱,要封他的父兄大官,长孙皇后就拒绝了,长孙无忌是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才得以执掌大权。如果杨贵妃不是恃宠而娇,任由他的家人败坏风气,争权夺利,任由唐明皇为她奢费——单她爱吃的荔枝就花费无数,这她总能制止吧——唐朝也不会衰败。正因如此,杨家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怒人怨,只是碍于皇上的庇护,毫无办法而已,到安史之乱,士兵的暴乱,是必然的,可以说是顺民心、得民意,又何来谁都不愿意杀贵妃之说,又何来于贵妃之死引来那么多同情,尤其是白龙那么大怨气之说。请杀杨贵妃的陈玄礼是公认的、受人尊敬的唐朝名将,又怎会父子两代因杀贵妃而落得凄惨下场。如法国路易十六的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尼特由于挥霍无度,严重脱离人民,导致对国家的管理不善使国家债台高筑,也把自己和丈夫送上断头台,她自己因此也被法国人民烙上了"赤字夫人"的恶名。杨贵妃在唐朝历史上就是这样的定位,所以包括白居易在内的文人都是对她讽喻极多,而《妖猫传》却把这样一个女人塑造成女神,实在是太可笑了。 还得说说白乐天,真实的白居易自小读书用功,小小年纪就有白发,而且在成名后每作诗都会读给身边老人听,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妖猫传》狂妄不羁的性格。而且白居易作为一个为官清正、有着为国为民情怀的文人,作《长恨歌》完全是讽喻,是提醒后来者不要因色废国。而《妖猫传》对白居易定位成因仰慕杨贵妃而作——“想让她重新活”,这样的设定置古人的气节何在,难道电影创作者是色鬼,就觉得古人也个个都是色鬼吗?难道“汉皇重色思倾国”这样的讽刺是赞扬吗?难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样颠倒当时社会观念的现象是褒奖吗?要知道在古代,文人最讲究节操,所以才有“坐怀不乱”,所以才有“糟糠之妻不下堂”,像白居易这样有才情、有气节的文人,更不可能公开标榜——而是对一个外国和尚说——自己喜欢美人,甚至喜欢曾经皇帝的女人。《妖猫传》创作者不研究历史,胡编乱造,真是太让人不解了。还有白乐天的才情,完全可以在一时兴起,很快完成《长恨歌》的创作,根本用不着一只猫来催稿。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的文学价值完全不低于《长恨歌》,甚至在有些方面更受人推崇,这样的名篇,白居易在“弹一曲”的时间,就可以做成,白居易之才可见一斑,作《长恨歌》又何须那么多周折,实在是太可笑了。 还有李白,李白因才不得展,一向藐视皇权,又怎么可能同样迷恋上杨贵妃,他可是连高力士都敢嘲弄。要知道,在宫中,得宠的太监可比得宠的妃子都厉害,妃子可能因年长色衰而失宠,而太监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历史上多有长期得宠的太监,如高力士,如李莲英,可少有长期得宠的后妃,如三十八年执掌后宫的卫子夫,也不是落个自杀的下场。有些时候,妃子还得讨好大太监。就拿高力士和杨贵妃来说,杨贵妃因安史之乱而失命,高力士可是活了下来的。再有,清平调共有三首,《妖猫传》只反复吟诵“云想衣裳花想容” ,好像,李白是真心赞美杨贵妃。岂不知第二首中的“可怜飞燕倚新妆”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是明褒暗贬。杨贵妃也正因为此,才在唐明皇面前进谗言,使得李白被驱逐,这也是杨贵妃的破坏朝纲的一个罪状——使人才不得重用——又何来电影中杨贵妃”你才是盛唐的……“感叹,实在是太可笑了。 当然,还得说说那个妖僧,一个从外国来取经的和尚,怎么可能不好好修佛法,而是随便进出皇宫,而且随便插手朝廷之事呢,唐朝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得道高僧的实例,那个不是潜心佛法,一心向佛,怎么可能是电影中那个挂着诡异笑容,整天游戏于情色故事间的鬼样子,实在是太可笑了。 唐明皇的形象也让人失笑,按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前夕,他已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怎么可能天真的抬起贵妃的裙子卖弄,怎么可能和安禄山狂舞,实在是太可笑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妖猫传》,实在是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