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健身房,大佬的演讲
2018/1/5
今日是自寒假结束的半个多月以来,同时也是2018年的第一天到的图书馆。当我走进图书馆,徘徊在书架前后,我再次感叹图书馆的美好。一排排一列列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我去揭开他们,汲取作者的思想精华。
当我坐着书架旁的书桌上,已经是下午2点,那一刻我多么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出门来到这里。虽然没有借到自己想借的《Learn to Earn》(by Peter Lynch),但是在多次徘徊寻找下,意外发现了该作者的另一本叫《Beating the Street》的书。我马上将此书从书架上抽出,坐上书桌上开始阅读。这本是全英文的投资相关书籍,如果我读完这本书,估计这将是我这二十几年来读的唯一一本属于成人的英文书籍了。我粗略浏览了下目录,此书合计300页左右,如若我一天读个100页也就读完了。我想读完这本英文书籍的记录并不算难,而且读的还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且看我三日后的结果吧。
下午5点从图书馆出来,回家换了身运动的衣裳,便坐着大头开的车去了学校健身房。今天也是我2018年第一天跑步...寒假已经在家里宅了半个月有余,看了几部连续剧,也看了近10部电影,这种无需思考的放松方式似乎有些过分了。今天下定了决心得到跑步机上出一身的汗,跑步的同时,分别听了俞敏洪有关中年油腻的演讲,以及首次听了马化腾受邀香港大学的公开演讲。
先说俞敏洪说的中年油腻吧,中年确实是中年,但是一点也不油腻。油腻在冯唐的笔下是有标志性的那么些特点的,在俞敏洪的总结来说就是油乎乎地不肯动了。俞敏洪依然不改励志的风格,但是我认为他这种励志正是在传播他的正能量。中年的人们目前为年轻的一代撑起了一片天,他们有着责任心和义务,大多数的他们是稳重有担当。他们也年少轻狂过,他们也曾经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向往过自由,但是人们会随着年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不是他们热爱年轻人认为的自由,而是他们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履行,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努力。中年是否可怕?在俞敏洪看来,中年并不可怕,待在舒适圈里不肯改变才叫可怕。
然后来讲讲马化腾的演讲,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听马化腾单独的公开演讲。他虽没有马云的口才,但是我能感受到马化腾演讲时慢慢的谦逊。当主持人介绍马化腾时,大概讲了马化腾是腾讯的创始人,目前是腾讯的CEO。当话筒移交马化腾时,马化腾立刻作了纠正说他只是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其实还有另外4个创始人。然后便听他将他大学毕业后如何开始创业,再到如何开发的QQ,再到如何发展到微信。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听他讲如何砍掉一些亏损的部门,如将搜索卖给搜狗,将电商卖给京东并注资京东,滴滴和快滴是如何在双方亏损下打仗,到最后为何合并。这些都是我不曾听过的。我也才惊觉,原来在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很多时候,不得不忍痛将一些不盈利的部门关掉。就像马云经常提到,阿里曾经在美国硅谷设下总部的错误决定一样,当你发觉这个战略不对时,你必须果断地做决定。这让我想到其实股票投资也一样,买的初衷一定是觉得这个股票有升涨的潜力,但是有时候那个股票并不像你分析或想得那样,反而让你亏损,那么你只能趁早忍痛卖出,而非一直等其反弹....也许等来的是跌停...
最后的最后,我在跑步机上燃烧约277千卡作为结束。走出体育馆,约-15度的寒冷将我包围,此刻男友的车正停在约10步之外...
三日之后(2018/1/7,周日)
三日之后的今天,我没有读完《Beating the Street》这本书,仅仅读了大概100页我便转向中文版的《One Up in the Wall Stree》。原因是《Beating the Street》这本英文版的书,超过一办的内容我是没有完全读懂的,但是大概也领会了Peter Lynch的一些思想和原则。而我之所以转向中文版的《One Up in the Wall Stree》则是因为中文版的Peter Lynch著作只有这么一本是能下当当电子书上找到的。
当我翻看《One Up in the Wall Stree》这部电子书时,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捧着iPad阅读着这本书,Peter Lynch所提及的需避免的错误,在我过去两年的港股投资里面都曾经犯下过。尤其是,当我凭借自己的直觉(当然是有看财务数据的)选股的情况下,带来的盈利要远比听取专业人士推荐的股票要赚得多。而我所购买的所有因专业人士推荐或者追热度的股票,最后把我之前的盈利都亏空。
《One Up in the Wall Stree》这本书不是致富神书,任何想通过快速致富及投机为目的,这本书不合适。我想当我读完这本书时,会对我的股票投资观有质的改变。
今日是自寒假结束的半个多月以来,同时也是2018年的第一天到的图书馆。当我走进图书馆,徘徊在书架前后,我再次感叹图书馆的美好。一排排一列列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我去揭开他们,汲取作者的思想精华。
当我坐着书架旁的书桌上,已经是下午2点,那一刻我多么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出门来到这里。虽然没有借到自己想借的《Learn to Earn》(by Peter Lynch),但是在多次徘徊寻找下,意外发现了该作者的另一本叫《Beating the Street》的书。我马上将此书从书架上抽出,坐上书桌上开始阅读。这本是全英文的投资相关书籍,如果我读完这本书,估计这将是我这二十几年来读的唯一一本属于成人的英文书籍了。我粗略浏览了下目录,此书合计300页左右,如若我一天读个100页也就读完了。我想读完这本英文书籍的记录并不算难,而且读的还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且看我三日后的结果吧。
下午5点从图书馆出来,回家换了身运动的衣裳,便坐着大头开的车去了学校健身房。今天也是我2018年第一天跑步...寒假已经在家里宅了半个月有余,看了几部连续剧,也看了近10部电影,这种无需思考的放松方式似乎有些过分了。今天下定了决心得到跑步机上出一身的汗,跑步的同时,分别听了俞敏洪有关中年油腻的演讲,以及首次听了马化腾受邀香港大学的公开演讲。
先说俞敏洪说的中年油腻吧,中年确实是中年,但是一点也不油腻。油腻在冯唐的笔下是有标志性的那么些特点的,在俞敏洪的总结来说就是油乎乎地不肯动了。俞敏洪依然不改励志的风格,但是我认为他这种励志正是在传播他的正能量。中年的人们目前为年轻的一代撑起了一片天,他们有着责任心和义务,大多数的他们是稳重有担当。他们也年少轻狂过,他们也曾经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向往过自由,但是人们会随着年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不是他们热爱年轻人认为的自由,而是他们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履行,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努力。中年是否可怕?在俞敏洪看来,中年并不可怕,待在舒适圈里不肯改变才叫可怕。
然后来讲讲马化腾的演讲,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听马化腾单独的公开演讲。他虽没有马云的口才,但是我能感受到马化腾演讲时慢慢的谦逊。当主持人介绍马化腾时,大概讲了马化腾是腾讯的创始人,目前是腾讯的CEO。当话筒移交马化腾时,马化腾立刻作了纠正说他只是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其实还有另外4个创始人。然后便听他将他大学毕业后如何开始创业,再到如何开发的QQ,再到如何发展到微信。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听他讲如何砍掉一些亏损的部门,如将搜索卖给搜狗,将电商卖给京东并注资京东,滴滴和快滴是如何在双方亏损下打仗,到最后为何合并。这些都是我不曾听过的。我也才惊觉,原来在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很多时候,不得不忍痛将一些不盈利的部门关掉。就像马云经常提到,阿里曾经在美国硅谷设下总部的错误决定一样,当你发觉这个战略不对时,你必须果断地做决定。这让我想到其实股票投资也一样,买的初衷一定是觉得这个股票有升涨的潜力,但是有时候那个股票并不像你分析或想得那样,反而让你亏损,那么你只能趁早忍痛卖出,而非一直等其反弹....也许等来的是跌停...
最后的最后,我在跑步机上燃烧约277千卡作为结束。走出体育馆,约-15度的寒冷将我包围,此刻男友的车正停在约10步之外...
三日之后(2018/1/7,周日)
三日之后的今天,我没有读完《Beating the Street》这本书,仅仅读了大概100页我便转向中文版的《One Up in the Wall Stree》。原因是《Beating the Street》这本英文版的书,超过一办的内容我是没有完全读懂的,但是大概也领会了Peter Lynch的一些思想和原则。而我之所以转向中文版的《One Up in the Wall Stree》则是因为中文版的Peter Lynch著作只有这么一本是能下当当电子书上找到的。
当我翻看《One Up in the Wall Stree》这部电子书时,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捧着iPad阅读着这本书,Peter Lynch所提及的需避免的错误,在我过去两年的港股投资里面都曾经犯下过。尤其是,当我凭借自己的直觉(当然是有看财务数据的)选股的情况下,带来的盈利要远比听取专业人士推荐的股票要赚得多。而我所购买的所有因专业人士推荐或者追热度的股票,最后把我之前的盈利都亏空。
《One Up in the Wall Stree》这本书不是致富神书,任何想通过快速致富及投机为目的,这本书不合适。我想当我读完这本书时,会对我的股票投资观有质的改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