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与色彩——克劳德·莫奈

莫奈长途跋涉,来到阿特拉斯山脉的一个制高点,从他站立的位置向南面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金黄色的沙丘绵延起伏一望无际,中年没有雨水且炎热干燥。北面却是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自然景色,地中海滨海平原,雨水充沛,绿意盎然。莫奈始终细眯双眼,他需要将物体的轮廓线从主观意识中剔除,细微感受空气中的水分为光线赋予物体色彩所带来的无尽变化。1862年莫奈从阿尔及利亚回到他日夜思念的诺曼底的勒阿弗尔(LeHavre),这里有他需要的一切,潮湿的空气与终年的阳光。
在大雾的早晨莫奈背上画架,带上所有必要的写生工具。房屋后面的阔大牛场已经完全淹没在浅紫灰色的雾霾之中,公鸡也在有节奏中鸣叫着,偶尔也能听到母牛的低吼声,门前的小路也只能依稀辨别,在绕过一个U型弯道之后,莫奈开始隐约看到一个比雾霾色略为呈浅蓝色的高大建筑,随着逐渐接近,他来到了小镇的中心大教堂。在选择好一个角度之后,打开画架准备好写生用具,在晨雾尚未散去的几个小时中他迅速地画起写生,雾中的教堂完全没有昔日的黑暗与凝重,在蓝灰色斑点中,教堂时隐时现,呈现出不同景色,雾色中的物体没有强烈的明暗反差,水汽也能最大程度的改变物体的固有色彩。如果你直接用视觉接受,暗黑色石块在大雾中会呈现出浅灰色或者是更加接近白色,这些视觉感受让莫奈异常着迷,他开始连续不断地重复写生同一个对象,以便于研究在不同气象环境中物体所能产生的光影变化。后来我们所能看到莫奈的大教堂写生作品有数不清楚的篇幅,同样一个物体所呈现出的色彩样式令人唏嘘,在他的画笔中,霾色中的浅灰、橘红甚至是红色的晚霞、中午时分正阳中的暖色等等。莫奈开启了主观感受环境色的时代,并通过一定的规律将之表现出来。
1879年在妻子的葬礼之后,他孤独离开众人,沿着乡间小道独步行走,在运河边上眺望远处的圣殿山。身边的草垛零零散散,他集中精力幻想着不同的色彩环境,他将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时光感受,他希望是忘掉物体以追求无尽的色彩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