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倭寇侵犯宁德的证据竟然在古官道石刻上
在年代久远的古道白鹤岭上,已挖掘、清理的石刻、碑刻,多为描写古道白鹤岭的秀丽、险峻和文人雅士们的借景抒情。值得重视的是,有两通石碑刻的古诗,不仅对“山回白鹤千盘下,瀑卷苍龙百道悬”的古道白鹤岭之险峻,感到惊叹外,却令人意外地从中解读出,对中华民族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承载着古宁德的沧桑岁月的珍贵历史纪录。

《过白鹤岭二绝》意外解读大明王朝“抗日援朝”近年,在白鹤岭丫门处 “鹤翥鸾飞”石刻上方,为寻找、辨认一风化严重的诗词,笔者与一位年轻的朋友多次攀登在离地八米多高的石壁上,经过不断清洗、拍照和攀高拓片后,拓下来的字画,字字清晰可认根据碑刻、拓片的文字辨认,诗文如下:


吴之鹏《过白鹤岭二绝》。该石刻,宽1.10米、高2.30米,离地面8.30米。
吴之鹏到底是谁呢?毗陵即今江苏武进人。有关资料载:吴之鵬,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科殿试第三甲第 175 名,赐同进士出身。根据石刻及石刻拓本的辨认,该诗于万历癸巳(二十一年即1593年)春季再登古道白鹤岭时书写并锩刻在石壁上。

诗句“今日庙廊争献策,几人海外灭天骄”。其中“争献策”、“灭天骄”于万历癸巳(二十一年)所指何事?明神宗帝于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前后共九年)间,先后在大明王朝的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就是史上所称的“万历三大征”。这三个战役分别为:万历二十年,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侵犯的朝鲜之役。它包括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和万历廿五至廿六年的二个战役;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依据诗中内容和落款时间不难确定,所指的应是明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场“抗日援朝”战役。
▍内容来源:李剑平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