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一颗自由浪漫朴实真实的灵魂
这几个月断断续续看完了三毛文集,大概十五六本书。从她阳光灿烂富有传奇色彩的《撒哈拉的故事》到阴郁忧愁的《雨季不再来》,再到后面《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我的宝贝》等等。从心底里感叹,三毛真是个可爱的人,荷西也真是个可爱的人,他们真真是最合适的一对。
三毛是个生命力很顽强的人,虽然她敏感多情,比常人感知力更强,感情也更细腻猛烈丰富,所以她注定要承受很多,偏偏命运对她额外‘眷顾’,给她安排了很不平静的一生:早年受到体罚自闭、未婚夫在婚前意外死亡、丈夫溺水身亡、名声在外而备受媒体和读者各种打扰还有自己身体不好等等,但是她活得很透彻很明朗,至少从她的文字里看来是如此。她常说不想活了,但是还是努力地向上地活着,而且还给别人带来了很多。我猜想,荷西死后,她大部分时间应该很痛苦。虽然有很多朋友爱她,有那么多读者粉丝,还有支持她的家人,但是有些孤独痛苦是只能自己承受的,别人不能理解也不能分担,这些她都懂得,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回台教书、赴一次次演讲座谈会的邀约、给杂志社交上一篇篇稿子。忍不住猜想,如果三毛自私一点,不回来,躲得远远的,种田养马,快乐时交稿,不快乐时爱干嘛干嘛,那么,她会不会活得更长久些呢?但是这样就不是三毛了吧,正因为她是个责任心极强,爱人,不肯辜负他人的人,所以她才成了三毛。
她非常有礼,对人有礼,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而且也常教导学生有礼。在回复读者的信里,她就像一个知心大姐姐,非常谦卑,耐心和各种人谈心,认真地了解来信者的困惑,不急着给建议,而是试图从自己的经历里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她常常跟来信者说:试一试,好吗?不强迫,不盛气凌人,没有那种过来人看淡世事的圆滑世故 。对每一个读者,她都是鼓励为主,不管这些来信者的困惑有多小或者多不值一提,她从没嘲笑过这些来信,即使有人强迫她回信,她也一直彬彬有礼、温柔可亲。在书写她教书那一年的文字里,她反复提到尊师重道的重要,她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成为一个有礼的人,那就是她这个老师的失败。她常常在书里写自己太让父母操心,希望能好好孝顺父母,在荷西死后不久,她卖掉了在国外的居所,搬回来陪伴父母。她的亲人在后来回忆说,如果不是因为她顾忌父母还在世,应当孝敬父母,她可能早就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了。
三毛像个孩童一般善良纯真,但同时她也非常精明,她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或许是很早就独自出国的经历锻造了她的这种能力,不管去哪个国家,她都能游刃有余。她还能使异国他乡的人爱她、如同亲人一般对待她,这就得益于她纯净的心灵了。她向来不怎么看重金钱和物质,旅途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常常大张大张大钞就给出去了。她对人极其真诚,不肯占人便宜,遇上喜欢的玩意,即使价格不菲她也忍不住买下了了,但一想到这是别人珍藏好久的好东西,迫于生计才拿出来卖的,她就很想还给人家。但她也非常真实,遇上难缠不讲理的小人,她可是要骂的,不只是骂,可能还会打起来。她珍藏了很多好东西,民俗收藏品、图书、装饰品等等,都是流浪在外一点点淘来的,她向来说:这些都是死都不肯给别人的。但是在她要卖掉国外的房子时,她将所爱之物大部分都送给她相亲相爱的朋友们了,颇有壮士断腕之势。我想,在她看来,所爱之物托付给所爱之人是离开的最好方式了吧。
对于生命,她追求的是简单,是纯粹,是真实,是自然。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的时候,他们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房子,没有婚纱也没有鲜花,结婚礼物是一个完整的骆驼头骨,登记也是步行去的。但是三毛很快乐,《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是她所有书里面最明亮的,打开书本,浓墨重彩的阳光泼洒出来。在撒哈拉,她把日子过得很踏实,和荷西之间的一些小插曲被她描绘得有趣生动。她和荷西都是极简单的人,如能吃饱穿暖,对于物质是不过分追求的。她不希望生命过得虚假,所以她总是到处乱跑,尤其是喜欢去异国他乡的小集市,因为在那些地方她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喜怒哀乐。她还特别喜欢看人,各种不同的人,聪敏如她大概能看到人背后的经历吧。
她真的非常有才华,不仅掌握好几国的语言,还能够写作、作画、做手工、种植各种花草也是随手拈来。她历史文学哲学都学得很好,给人感觉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能做到这两点的人其实很少,三毛就是其中一个。三毛是个非常爱书的人,她常常通宵阅读,尤其爱《红楼梦》和《水浒传》。她常说,有那么多书要去看,怎么舍得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这也是导致她健康情况不乐观的一个原因。她的审美也非常好,总能挑到美丽的东西装饰家里装饰自己,或许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但她用起来就很特别,与她的气质非常搭,她尤其喜爱各种民俗品。
世人有很多对三毛的猜测争执,他们讨论三毛书里的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猜测或许三毛根本没有死,荷西也没有死,只是三毛为了躲避世人而说的谎言,还有人猜测三毛离世的原因和三毛能在那个时代受欢迎的原因。作为一个读者,我不想过多地猜测,也不想参与到各种争论中去,而且我觉得三毛也不会喜欢别人这样猜测她的。不过多猜测她的死因,可能才是对她的一种尊重。在三毛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我非常喜爱的人格品质,我敬佩她、喜爱她,也很想像三毛一样,当一个博学好奇但又简单纯粹的人。我很愿意沉浸在三毛书中给我们展示的世界中。关于三毛,其实还有很多的东西想说,我想关于她的话是永远说不完的。尽管她已经离开了,但是在这里还是想祝福她,就像她常在书中祝福我们一样,我想祝福她快乐。
三毛是个生命力很顽强的人,虽然她敏感多情,比常人感知力更强,感情也更细腻猛烈丰富,所以她注定要承受很多,偏偏命运对她额外‘眷顾’,给她安排了很不平静的一生:早年受到体罚自闭、未婚夫在婚前意外死亡、丈夫溺水身亡、名声在外而备受媒体和读者各种打扰还有自己身体不好等等,但是她活得很透彻很明朗,至少从她的文字里看来是如此。她常说不想活了,但是还是努力地向上地活着,而且还给别人带来了很多。我猜想,荷西死后,她大部分时间应该很痛苦。虽然有很多朋友爱她,有那么多读者粉丝,还有支持她的家人,但是有些孤独痛苦是只能自己承受的,别人不能理解也不能分担,这些她都懂得,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回台教书、赴一次次演讲座谈会的邀约、给杂志社交上一篇篇稿子。忍不住猜想,如果三毛自私一点,不回来,躲得远远的,种田养马,快乐时交稿,不快乐时爱干嘛干嘛,那么,她会不会活得更长久些呢?但是这样就不是三毛了吧,正因为她是个责任心极强,爱人,不肯辜负他人的人,所以她才成了三毛。
![]() |
美丽的三毛 |
她非常有礼,对人有礼,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而且也常教导学生有礼。在回复读者的信里,她就像一个知心大姐姐,非常谦卑,耐心和各种人谈心,认真地了解来信者的困惑,不急着给建议,而是试图从自己的经历里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她常常跟来信者说:试一试,好吗?不强迫,不盛气凌人,没有那种过来人看淡世事的圆滑世故 。对每一个读者,她都是鼓励为主,不管这些来信者的困惑有多小或者多不值一提,她从没嘲笑过这些来信,即使有人强迫她回信,她也一直彬彬有礼、温柔可亲。在书写她教书那一年的文字里,她反复提到尊师重道的重要,她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成为一个有礼的人,那就是她这个老师的失败。她常常在书里写自己太让父母操心,希望能好好孝顺父母,在荷西死后不久,她卖掉了在国外的居所,搬回来陪伴父母。她的亲人在后来回忆说,如果不是因为她顾忌父母还在世,应当孝敬父母,她可能早就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了。
三毛像个孩童一般善良纯真,但同时她也非常精明,她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或许是很早就独自出国的经历锻造了她的这种能力,不管去哪个国家,她都能游刃有余。她还能使异国他乡的人爱她、如同亲人一般对待她,这就得益于她纯净的心灵了。她向来不怎么看重金钱和物质,旅途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常常大张大张大钞就给出去了。她对人极其真诚,不肯占人便宜,遇上喜欢的玩意,即使价格不菲她也忍不住买下了了,但一想到这是别人珍藏好久的好东西,迫于生计才拿出来卖的,她就很想还给人家。但她也非常真实,遇上难缠不讲理的小人,她可是要骂的,不只是骂,可能还会打起来。她珍藏了很多好东西,民俗收藏品、图书、装饰品等等,都是流浪在外一点点淘来的,她向来说:这些都是死都不肯给别人的。但是在她要卖掉国外的房子时,她将所爱之物大部分都送给她相亲相爱的朋友们了,颇有壮士断腕之势。我想,在她看来,所爱之物托付给所爱之人是离开的最好方式了吧。
对于生命,她追求的是简单,是纯粹,是真实,是自然。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的时候,他们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房子,没有婚纱也没有鲜花,结婚礼物是一个完整的骆驼头骨,登记也是步行去的。但是三毛很快乐,《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是她所有书里面最明亮的,打开书本,浓墨重彩的阳光泼洒出来。在撒哈拉,她把日子过得很踏实,和荷西之间的一些小插曲被她描绘得有趣生动。她和荷西都是极简单的人,如能吃饱穿暖,对于物质是不过分追求的。她不希望生命过得虚假,所以她总是到处乱跑,尤其是喜欢去异国他乡的小集市,因为在那些地方她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喜怒哀乐。她还特别喜欢看人,各种不同的人,聪敏如她大概能看到人背后的经历吧。
![]() |
神仙眷侣:三毛和荷西 |
她真的非常有才华,不仅掌握好几国的语言,还能够写作、作画、做手工、种植各种花草也是随手拈来。她历史文学哲学都学得很好,给人感觉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能做到这两点的人其实很少,三毛就是其中一个。三毛是个非常爱书的人,她常常通宵阅读,尤其爱《红楼梦》和《水浒传》。她常说,有那么多书要去看,怎么舍得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这也是导致她健康情况不乐观的一个原因。她的审美也非常好,总能挑到美丽的东西装饰家里装饰自己,或许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但她用起来就很特别,与她的气质非常搭,她尤其喜爱各种民俗品。
世人有很多对三毛的猜测争执,他们讨论三毛书里的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猜测或许三毛根本没有死,荷西也没有死,只是三毛为了躲避世人而说的谎言,还有人猜测三毛离世的原因和三毛能在那个时代受欢迎的原因。作为一个读者,我不想过多地猜测,也不想参与到各种争论中去,而且我觉得三毛也不会喜欢别人这样猜测她的。不过多猜测她的死因,可能才是对她的一种尊重。在三毛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我非常喜爱的人格品质,我敬佩她、喜爱她,也很想像三毛一样,当一个博学好奇但又简单纯粹的人。我很愿意沉浸在三毛书中给我们展示的世界中。关于三毛,其实还有很多的东西想说,我想关于她的话是永远说不完的。尽管她已经离开了,但是在这里还是想祝福她,就像她常在书中祝福我们一样,我想祝福她快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