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 《追风筝的人》1~9章的回顾
阿富汗,一个苦难的国家,一个被战争、贫困缠绕多年的国家。卡勒德.胡赛尼是这样评价阿富汗的“在每一个布满尘灰的面孔下都有一个灵魂”。 《追风筝的人》讲的是一对阿富汗儿童的故事,“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阿米尔”一个富足的阿富汗少爷,“哈桑”,“阿米尔”父亲仆人的儿子,也是阿米尔的仆人。 每天“翻”几页,积少成多,不知不觉中,已经翻到第12章了,把“阿米尔”父亲从一个喀布尔的富商“翻”成了一个在美国打工的人。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在历史杂乱脚步声中 ,国家发生了变迁,人发生了变迁,生活也发生了变迁。 这本书不光感动了我们普通人,也感动了美国的总统,奥巴马曾把这本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自己女儿。 章节像流水一样一路流淌,作者或者说书中的第一人称“阿米尔”的内心也在一次次的波折,童年的友谊、背叛、内疚与挣扎、再伤害及无止境回忆和救赎,这些触动心灵最深处的人性在作品的翻页声中展开,犹如喀布尔周围的绵绵群山那样跌宕起伏。 这部书到了第9章的结束,其实已经讲完了《追风筝的人》最重要的部分,也就看完了“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大部分故事,其实即使该书从第9章就结束,也可以成为一本独立的书。 在阿富汗,更确切的说在首都“喀布尔”,童年的“阿米尔”与“哈桑”每天一起玩耍,两人都没有母亲,阿米尔的母亲生产时去世了,哈桑的母亲和别人私奔。这样两个孩子,童年的单纯掩盖了两人阶级及身份的差异,两人情同手足。 如果日子一直这样过下去,那这个故事就是平淡而美好的。 阿富汗人喜欢玩风筝,小孩每年要进行“风筝”比赛。在天空中,数十个风筝在飘舞,“风筝”的支架是锋利的铝片,在比赛中谁把别人的风筝的线割断谁就取得了胜利。 阿米尔12岁的那年的“风筝”比赛,漫天的风筝由多变少,当阿米尔的风筝奋力的割断一只蓝风筝后,成为天空中最后一个风筝时,他取得了风筝比赛的胜利,这时要把最后打败的那个风筝拿到手,在阿富汗的风俗里,在阿富汗儿童的世界里,“这个”战利品对胜利者来说是个很高的荣誉。 哈桑一人去追那个跌落的蓝风筝很久没有回来,当阿米尔赶过来时,发现哈桑遭到一个当地地痞团伙的欺负,或者说“强暴”,他很害怕,他没有去帮助这个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他甚至没有选择通知别人,他选择了逃离。 友谊在风平浪静时会显得很完美,但有时友谊也会在突如其来一场风暴中如纸片一样的脆薄。 这件事后的阿米尔已经每天夜不能寐,无数次的内心纠结使得他怕见到哈桑,他越来越害怕见到“哈桑”,因为他怕承担不起“见死不救”的指责,但他每天还是要见到哈桑。阿米尔的心智处于一种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阿米尔生日的那天,他把别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钱和手表”放在了哈桑的床下,他诬陷了自己玩耍了12年的伙伴,终于赶走了“哈桑”及“哈桑”的父亲。 在阿富汗,在那个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一个富家少爷驱逐了一个对自已死心塌地的儿时伙伴哈桑。哈桑是个“仆人”,无论对哈桑的生活还是精神,这样的打击是致命的。 每部作品或文章一定有一些无法释怀的句子,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书中,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就是这样的句子。 一个富家少爷,一个是仆人,尽管在一定的时间、在无风平静的季节,童年的单纯掩盖了阶级和身份的差异,但不管玩耍时多么亲密开心,阶级和身份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当两人交往遇到了风雨,这样的友情瞬间就会吹灭。 哈桑没有母亲、一个仆人,他是卑微的,他吃的、用的包括住的都是主人给的,他的生命有无价值其实都是和他主人连在一起的,他其实一无所有。在主人待他不错时,当主人把他作为伙伴一起玩耍时,他的内心是感激的,他对主人“阿米尔”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情感是真实的。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有时在贫困的压迫下那种和生命依附在一起感激之情,超越了我们通常的“男女之情”,这种“主仆”之间情感特别是两个儿童之间,有时很难描述,就像那部被禁的美国电影“被拒人生”里那对“女警察和女修理工”的情感,尽管她们的故事是真实事件改编,但限于一般的社会的伦理,描述她们是很难的,虽然故事悲剧的让人无比感动。 很多东西是没有对错的,This is not right or wrong,just a fact。 写了两个晚上,终于告一段落,放下笔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今晚不看这本书了,这样的书容易陷进去,休息1天,明天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