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红|2018:“佛系”人生打造指南
据说时尚圈有一个规律,大意是说曾经流行一时的潮流过去若干年后,其原来的元素会变换形式重新引领时代浪潮。考虑到服饰衣物求诸眼球愉悦,所以这种规律往往最容易被发现。
相比于时尚界,有一些行业在这方面就隐藏得深一点,比如以影响大众生活方式为己任但最终结果却往往是被大众生活方式所影响的文化界——我们常听人说“生活就是个圈子”,这话是明显的画蛇添足,把“圈子”换成“圈”才是参透了生活的真谛,当然,更粗暴的做法是直接换成“圈套”。
既然是“圈”,圈里人的生活方式就多少带有一种轮回感,这似乎成了诠释生活的文化界人士的噩梦——描述了一千次的东西,第一千零一遍的时候还要找出新意,这件事想想就令人痛不欲生。我有几个在政府部门做秘书的朋友,每次写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怀疑人生的情绪就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弥漫开来。
不过好在掩盖生活的重复本质,要比时尚圈遮掩创新乏力容易得多。
后者费尽心机也只能在“复古”和“致敬”上做做文章,但文化界的人显然要机灵地多,即使这种重复到了日复一日的程度,他们也可以想方设法全然否定。比如李敖曾经吐槽台湾生活毫无激情,已经无聊到了只要写下一篇日记,以后每天复印一遍就可以了——不过他倒是坦然地把自己的裸照印在了书的扉页上,我总觉得这两件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些事,循环的周期则要长得多。
中国最有名的“佛系”人物,大概要算是老子,一本《道德经》把无欲人生活灵活现地论述了个底朝天,一出场就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后人知难而退,心甘情愿地做些缝缝补补的工作,面对这座高峰,满足于“心向往之”的状态。“因为山在那里,所以干脆不登了”的思想也算是践行了李耳的观念。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老子的思想,披着“出世”外衣的驾牛老司机却揣着一颗“实用”的心脏。
《道德经》一上来就说“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表面上看,老子的意思是不捧牛人、不稀罕好东西、跟欲望说拜拜,事实上,老人家的心机都藏在后半句里:老百姓都不争、不盗、心不乱,这国家治理起来多省事。甚至写到这还怕别人误会,后面直接把大实话说出来了:“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来看的话,老子大致算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了。
按照史籍记载,老子在周王朝做图书馆馆长的时候,孔子两次前往拜码头,第一次满腔虔诚地请教礼仪规范,让老子训得跟个儿子似的,灰溜溜地回去了。
第二次是在十几年之后,把“仁义”钻研得炉火纯青的孔子自信满满地从北方跑到南方跟老子嘚瑟,黯然发现对方已经换了玩法,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把孔子折腾得五迷三道,三天回不过神来,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接近思维强迫症发作了。
不知道这两次打击对孔子的心理产生了什么影响,不过在《论语》当中,孔子跟徒弟们表露心迹的时候倒是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肱”是胳膊到肩膀这个地方,枕着胳膊睡觉,心满意足地不得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葛优瘫扑面而来。
所以在孔子和老子的那个年代,“出世”和“入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两位代表人物都多多少少有些模棱两可。
后来到了战国,庄周横空出世,将“佛系”的大旗真正高举起来。一本《庄子》,除了和好基友惠施斗嘴皮子,基本上就是用各种动物的故事表明自己对养家糊口这件事根本不放在心上,甚至妻子去世了,他还能边敲盆边唱歌。
这事要是放在别人身上,估计能被后人骂上三百年,但庄子不一样,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过来后就出现了身份认同障碍,天天琢磨“是我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了我?”所以大家对于庄子的怪癖早就习以为常,而且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风靡网络的职场秘籍中往往会告诫年轻人,如果自认为情商不够高,那就最好在上班第一天就表现出来,以暂时的丢脸换取同事无限的包容,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似乎都少不了一些“佛系”人物和典型事迹。
东汉时期的孟敏,走在路上把做饭的家伙掉在地上摔碎了,头也不回大大咧咧继续往前走。当时“莫谈国事”派脱口秀创始人郭林宗看到这一幕,被这种花式炫富的行为艺术深深震撼,问其原因,答曰:既然都碎了,再看有啥用?——这是中国历史上把沉没成本拎得最清的一个人。话说回来,很多在优渥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待饭碗也是差不多这个态度。
把自己变成“佛系”,这是初级锻造。
“竹林七贤”是中华文明中少有的朋克一族,阮籍是这七个里面最夸张的一个。
作为典型官二代,阮籍在各种政治斗争中死里逃生,明白自己不是这块料,索性离各种政治风潮越远越好,于是整日酩酊大醉,然后接着醉劲耍酒疯。
司马昭派心腹探他口风,他一嘴酒气;亲自跟他谈心,他避实就虚;要跟他联姻,他一醉不起,司马昭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他母亲去世,正好赶上他下围棋,非要等这盘棋下完再说,谁也劝不动,周围人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邻居有个卖酒的少妇,风姿绰约,阮籍去买酒,喝大了以后就直接睡在人家边上,少妇的老公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有一户人家女儿才貌双全,可惜英年早逝,阮籍听说后完全没把自己和对方家人完全不认识这个阻碍当回事,毅然跑到逝者家里去哭丧,死者家属也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让周围人变成“佛系”,这是中级锤炼。
《世说新语》里有个王孝伯,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是“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我碰到的东西没几个认识的,这时间能不过得快吗?很多经历过英语听力考试的人肯定感同身受。一般来说,一个人但凡感叹生死无常了,就是往“佛系”演变的开始,想想古巴导弹危机下的美国青年所作所为,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但自己不在乎还不够,他有一句名言,说要想做名士无非就是三件事:闲得要死、咣咣灌酒、熟读《离骚》。十四年抗战时期,诗人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离骚》的时候,每次上课的开场白都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虽然彼时彼刻正逢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无人顾及闲暇,但成为名士的诀窍却穿越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佛系”人生升堂入室的捷径。
将后来人变成“佛系”,这是终极养成。
越是政局动荡、波橘云诡的时候,黄老的思想就越是盛行——群众感到生活无望、风险高发、战战兢兢、朝不保夕之后,除非有传销一般效力极强的鸡血护佑,否则的话,追求淡泊无为的道家学说就是最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反正想为也为不出什么像样的玩意,还是老老实实保住性命为妙。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的最佳状态是“悦己”,就是自己看自己顺眼。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叫做“实现自我”。这个说法听上去虚无缥缈又美好万分,很容易被当成是鸡汤词汇,但实际上要达到这个目标,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
接纳自己的本质是调和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以往所有的成功学都耗尽心机连哄带骗让受众拼了老命改变现实,可是渐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如果每个人都去拼命,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和每个人都不拼命差不多——雌海豹喜欢身材魁梧的异性,所以雄海豹们为求交配权想方设法增大体型,时间一长,壮了一圈的雄海豹们恍然察觉,真正能够获得女孩芳心的,还是一开始那几个高大威猛的。
所以失落的人们开始另辟蹊径,既然提升现状费力不讨好,干脆还是降低理想标准吧。人都是精打细算的理性动物,达成同样的目标,付出的成本当然是越小越好。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出了本书叫《低欲望社会》,副标题说得更加直白:“胸无大志的时代”,“无大志”说的就是压缩理想。以前我们批评一个人不思进取的时候会说“小富即安”,现在看来,未尝不是一种生存策略。当然,如今更流行的说法叫“小确幸”。
胡适当年写《差不多先生》的时候,大概万万没想到笔下人物会成为百年之后一个日益庞大群体的无奈写照。好还是不好?当然不好,但价值判断如果有用,这个话题就压根没有讨论的必要。中国“佛系”文化的流传,不是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被动演变的状态。“一失足成千古瘫”,背后是数千年的文化基因,面前是不可及的阶层峭壁。
所以究竟应该怎样打造“佛系”人生?
第一步,让自己胸无大志。
第二步,伙同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一起胸无大志。
第三步,找个时髦的说法包装一下,引诱子孙后代共同胸无大志。
实施起来没什么难度,只要找对方法,甚至欲望再低一点都没问题。孔子夸他大徒弟颜回:“吃粗粮、喝凉水、住棚户区,还能一天到晚喜上眉梢。”说实话,这个被传颂至今的精神境界对我而言简直毫无挑战性——当然前提是有孜然或老干妈。
相比于时尚界,有一些行业在这方面就隐藏得深一点,比如以影响大众生活方式为己任但最终结果却往往是被大众生活方式所影响的文化界——我们常听人说“生活就是个圈子”,这话是明显的画蛇添足,把“圈子”换成“圈”才是参透了生活的真谛,当然,更粗暴的做法是直接换成“圈套”。
既然是“圈”,圈里人的生活方式就多少带有一种轮回感,这似乎成了诠释生活的文化界人士的噩梦——描述了一千次的东西,第一千零一遍的时候还要找出新意,这件事想想就令人痛不欲生。我有几个在政府部门做秘书的朋友,每次写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怀疑人生的情绪就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弥漫开来。
不过好在掩盖生活的重复本质,要比时尚圈遮掩创新乏力容易得多。
后者费尽心机也只能在“复古”和“致敬”上做做文章,但文化界的人显然要机灵地多,即使这种重复到了日复一日的程度,他们也可以想方设法全然否定。比如李敖曾经吐槽台湾生活毫无激情,已经无聊到了只要写下一篇日记,以后每天复印一遍就可以了——不过他倒是坦然地把自己的裸照印在了书的扉页上,我总觉得这两件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
另一些事,循环的周期则要长得多。
中国最有名的“佛系”人物,大概要算是老子,一本《道德经》把无欲人生活灵活现地论述了个底朝天,一出场就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后人知难而退,心甘情愿地做些缝缝补补的工作,面对这座高峰,满足于“心向往之”的状态。“因为山在那里,所以干脆不登了”的思想也算是践行了李耳的观念。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老子的思想,披着“出世”外衣的驾牛老司机却揣着一颗“实用”的心脏。
《道德经》一上来就说“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表面上看,老子的意思是不捧牛人、不稀罕好东西、跟欲望说拜拜,事实上,老人家的心机都藏在后半句里:老百姓都不争、不盗、心不乱,这国家治理起来多省事。甚至写到这还怕别人误会,后面直接把大实话说出来了:“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来看的话,老子大致算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了。
![]() |
按照史籍记载,老子在周王朝做图书馆馆长的时候,孔子两次前往拜码头,第一次满腔虔诚地请教礼仪规范,让老子训得跟个儿子似的,灰溜溜地回去了。
第二次是在十几年之后,把“仁义”钻研得炉火纯青的孔子自信满满地从北方跑到南方跟老子嘚瑟,黯然发现对方已经换了玩法,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把孔子折腾得五迷三道,三天回不过神来,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接近思维强迫症发作了。
不知道这两次打击对孔子的心理产生了什么影响,不过在《论语》当中,孔子跟徒弟们表露心迹的时候倒是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肱”是胳膊到肩膀这个地方,枕着胳膊睡觉,心满意足地不得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葛优瘫扑面而来。
所以在孔子和老子的那个年代,“出世”和“入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两位代表人物都多多少少有些模棱两可。
后来到了战国,庄周横空出世,将“佛系”的大旗真正高举起来。一本《庄子》,除了和好基友惠施斗嘴皮子,基本上就是用各种动物的故事表明自己对养家糊口这件事根本不放在心上,甚至妻子去世了,他还能边敲盆边唱歌。
这事要是放在别人身上,估计能被后人骂上三百年,但庄子不一样,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过来后就出现了身份认同障碍,天天琢磨“是我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了我?”所以大家对于庄子的怪癖早就习以为常,而且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风靡网络的职场秘籍中往往会告诫年轻人,如果自认为情商不够高,那就最好在上班第一天就表现出来,以暂时的丢脸换取同事无限的包容,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 |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似乎都少不了一些“佛系”人物和典型事迹。
东汉时期的孟敏,走在路上把做饭的家伙掉在地上摔碎了,头也不回大大咧咧继续往前走。当时“莫谈国事”派脱口秀创始人郭林宗看到这一幕,被这种花式炫富的行为艺术深深震撼,问其原因,答曰:既然都碎了,再看有啥用?——这是中国历史上把沉没成本拎得最清的一个人。话说回来,很多在优渥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待饭碗也是差不多这个态度。
把自己变成“佛系”,这是初级锻造。
“竹林七贤”是中华文明中少有的朋克一族,阮籍是这七个里面最夸张的一个。
作为典型官二代,阮籍在各种政治斗争中死里逃生,明白自己不是这块料,索性离各种政治风潮越远越好,于是整日酩酊大醉,然后接着醉劲耍酒疯。
司马昭派心腹探他口风,他一嘴酒气;亲自跟他谈心,他避实就虚;要跟他联姻,他一醉不起,司马昭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他母亲去世,正好赶上他下围棋,非要等这盘棋下完再说,谁也劝不动,周围人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邻居有个卖酒的少妇,风姿绰约,阮籍去买酒,喝大了以后就直接睡在人家边上,少妇的老公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有一户人家女儿才貌双全,可惜英年早逝,阮籍听说后完全没把自己和对方家人完全不认识这个阻碍当回事,毅然跑到逝者家里去哭丧,死者家属也拿他没辙,索性由他去,无所谓了。
让周围人变成“佛系”,这是中级锤炼。
《世说新语》里有个王孝伯,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是“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我碰到的东西没几个认识的,这时间能不过得快吗?很多经历过英语听力考试的人肯定感同身受。一般来说,一个人但凡感叹生死无常了,就是往“佛系”演变的开始,想想古巴导弹危机下的美国青年所作所为,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但自己不在乎还不够,他有一句名言,说要想做名士无非就是三件事:闲得要死、咣咣灌酒、熟读《离骚》。十四年抗战时期,诗人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离骚》的时候,每次上课的开场白都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虽然彼时彼刻正逢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无人顾及闲暇,但成为名士的诀窍却穿越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佛系”人生升堂入室的捷径。
将后来人变成“佛系”,这是终极养成。
![]() |
越是政局动荡、波橘云诡的时候,黄老的思想就越是盛行——群众感到生活无望、风险高发、战战兢兢、朝不保夕之后,除非有传销一般效力极强的鸡血护佑,否则的话,追求淡泊无为的道家学说就是最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反正想为也为不出什么像样的玩意,还是老老实实保住性命为妙。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的最佳状态是“悦己”,就是自己看自己顺眼。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叫做“实现自我”。这个说法听上去虚无缥缈又美好万分,很容易被当成是鸡汤词汇,但实际上要达到这个目标,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
接纳自己的本质是调和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以往所有的成功学都耗尽心机连哄带骗让受众拼了老命改变现实,可是渐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如果每个人都去拼命,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和每个人都不拼命差不多——雌海豹喜欢身材魁梧的异性,所以雄海豹们为求交配权想方设法增大体型,时间一长,壮了一圈的雄海豹们恍然察觉,真正能够获得女孩芳心的,还是一开始那几个高大威猛的。
所以失落的人们开始另辟蹊径,既然提升现状费力不讨好,干脆还是降低理想标准吧。人都是精打细算的理性动物,达成同样的目标,付出的成本当然是越小越好。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出了本书叫《低欲望社会》,副标题说得更加直白:“胸无大志的时代”,“无大志”说的就是压缩理想。以前我们批评一个人不思进取的时候会说“小富即安”,现在看来,未尝不是一种生存策略。当然,如今更流行的说法叫“小确幸”。
胡适当年写《差不多先生》的时候,大概万万没想到笔下人物会成为百年之后一个日益庞大群体的无奈写照。好还是不好?当然不好,但价值判断如果有用,这个话题就压根没有讨论的必要。中国“佛系”文化的流传,不是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被动演变的状态。“一失足成千古瘫”,背后是数千年的文化基因,面前是不可及的阶层峭壁。
![]() |
所以究竟应该怎样打造“佛系”人生?
第一步,让自己胸无大志。
第二步,伙同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一起胸无大志。
第三步,找个时髦的说法包装一下,引诱子孙后代共同胸无大志。
实施起来没什么难度,只要找对方法,甚至欲望再低一点都没问题。孔子夸他大徒弟颜回:“吃粗粮、喝凉水、住棚户区,还能一天到晚喜上眉梢。”说实话,这个被传颂至今的精神境界对我而言简直毫无挑战性——当然前提是有孜然或老干妈。
-
夏洛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11 12: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