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我的花园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作
中学时代,我最喜欢的课是美术课。
美术老师会给我们放《罗拉快跑》,也会给我们讲讲墨西哥女画家Frida的生平。
他虽然胖胖的但好歹有一头略微飘逸的秀发,我猜他挂在学校也是一门闲职,在外还有自己的小天地。
美术课一周也就一节,但好歹淹没在数学语文英语之中的它还是稍微自带了一点点与众不同的光芒。
拿到美术书翻页看见一副朦朦胧胧日出的画,右下角小小地标注了作者的名字:莫奈。

这份被嘲讽手笔粗糙的作品描绘的是港口日出的清晨,莫奈被大家讥笑完全不懂绘画凭着印象瞎来,称他们这群画家的画风为“印象主义”流派,没想到从此诞生了"印象派"。
从此这个画家的名字和印象派这个流派的解说在我心里留下了痕迹。
在法国读书的日子,我最喜欢逛的两个巴黎的博物馆,一个是奥赛博物馆,还有一个是橘园美术馆。

奥赛博物馆是由老火车站改建而成,位于塞纳河左岸。

它展出了来自很多国家的作品,不仅是绘画,还包括了摄影、雕塑一系列的艺术范畴,展品大部分来自卢浮宫。

绘画作品中,它主要展出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一系列作品,最有名的还包括了梵高的自画像、向日葵和阿尔的教堂。

橘园美术馆就在卢浮宫边的杜乐丽花园边上,出门便是香榭丽舍大道,旁边就是塞纳河。

这个美术馆也会开放不固定画展。
第一次去的时候毫无预知地发现门口立着巨幅Frida宣传,下面的日子标注着当天恰好是展出时间的最后一天,顿时心底放烟花,看完展激动得买走接待处小姐姐说的最后一张的Frida海报。

橘园美术馆展出了大多数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除了莫奈能让我流连忘返站在跟前好久的,是雷诺阿的作品。

雷诺阿的作品记录着真实的生活,在画里能感受到光与影交合的细腻与温柔,像一团棉絮一般柔软,色彩又明快晴朗。
巴黎阴冷的天气中溜达到这里看他的画,总能从画中感受到满满的活力和柔软的女性魅力,仿佛画中的阳光就这样撒落到头顶一样让人心情愉悦。

而橘园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这莫奈的睡莲。
四面环绕的莫奈睡莲图位于美术馆一楼,这是橘园的招牌。

很多时候来参观的游客就坐在长凳上,静静凝望着前方,有些人来得匆匆去也匆匆,有些人双手撑着凳子还会怔怔出神,也有学美术的学生,头戴耳机手持画板,临摹着那几幅睡莲,仿若无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总之,这是一块宝地。
“莫奈画的睡莲近百幅,
画的究竟是哪里的睡莲呢?”
1895年,一名年轻的画家坐火车经过诺曼底的一个小镇,
他被村庄的宁静安然所吸引,
回巴黎后便搬来这个叫做吉维尼的小镇......
这位画家就是莫奈。

莫奈的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都在吉维尼小镇度过,他买下了一栋别墅,将其边上的果园改造成了一片属于他的花园。

莫奈有着浓重的日本文化情结,在他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掺杂着日系浮世绘元素,他从花草商中购入了许多日本品种的花草在此种植,并雇佣了四五个花农为他打理这座花园。
这座花园妙在哪里呢,就是一年四季都有恰逢季节的鲜花,让这座花园永不衰败,一年四季景不同,不会有冬天凋零之感。

建成花园后,他又买了一块地建起了水园,建起了日本桥,在水园中种植了大量的睡莲,在莫奈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睡莲就来自于此。

莫奈在庭院中建了一个大画室,面朝着空旷湛蓝的天空和满池的睡莲,在自己的水园中开始隐居创作睡莲系列。

去莫奈故居的那天,阳光很好,游客很少,周围一片宁静。
推开莫奈故居的大门,仿若推开了老时光,明亮的黄色铺满整个居室,清新的蓝色装饰了书房,屋内不允许摄影,大家欣欣然来欣欣然走。

离开故居,在小镇四处溜达,毗邻教堂边有一块墓地,莫奈和家人葬于此。

路边怒放的铃兰在随微风摇曳,
路边的房屋小门轻启,
写着“ouvert(营业)”的牌子斜在窗外,
喵喵叫的猫眼睛眯成一条线在门口打盹,
带着贝雷帽的大叔在自家院子里修车。

下午的阳光最好,
小镇像色彩浓重的油画格外安详,
墙边斑驳的棱角暗示着它悠久的历史,
路边小屋门上新刷的墨绿色油漆映衬着长高的树丛,
抬头看见的云朵走走停停捉弄路上的行人,
悄无声息地于此留下的,
是莫奈在这里度过的43年岁月。
你好,
吉维尼。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