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人喜欢香菜,有人不喜欢香菜;有人喜欢王小波,有人不喜欢王小波。我既不喜欢香菜,也不喜欢王小波。当然,香菜和王小波并没有关系,我也不知道王小波喜不喜欢香菜。
我第一次读王小波是《黄金时代》,在备考cma的空隙,读了62%,弃文了。那时候觉得,这小说真没意思,自动把它划分到了荤文一类。现在想来和他生活的年代到底有些远,就像王小波自己所说,不在同一个环境下,很难感受到对方环境的痛点,笑点,泪点(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是对王小波又实在是好奇,故而想从杂文开始,重新认识王小波。
先说下阅读过程中和第一遍读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感受。整个阅读过程陆陆续续花了10天,每天30-60分钟左右,有好几次都看睡过去。前半部分讲小说与艺术以及一些作品的序言相对比较无聊,在小说与艺术部分有些观点比较犀利与独到,后半部分讲电影与艺术,历史观,尊严观,贫穷观以及其他杂文。当然这个分类是我自己定义的。第一遍读完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关闭kindle以后,完全不知道看了什么,只是依稀记得诸如历史感,尊严感,贫穷观这样几个小点,然后又跟着目录重新过了一遍,对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又进行了重新理解与体验。
历史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他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仍活着,觉得自己不属于一代人,而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我很喜欢那个意大利人说的这句话,我们都说历史的长河,从时间维度来说,他确实源远流长,但是从文化传承或者其他层面说,这河的部分已经被人为断流了。我的家乡是范蠡西施的隐居地,在旅游大热中,政府出资打造线路旅游,把能合并的古迹进行搬迁整合,在所谓的景区内的居民点进行仿古改建,结果弄成四不像。我觉得很惋惜,历史所以为历史,不仅为古迹,更为人文,地方政府这种将人文与古迹分裂,人为打造古迹匹配人文的行为,我为不耻。但是我也承认对古迹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必要性,如何把握好文明发展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度的问题,值得好好考虑。
贫穷观。“贫穷是一种生活态度,穷人不单是缺钱,他的主要问题是陷入一种穷活法里面去”。我觉得这个和王小波提倡的有趣生活观相契合。我所理解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当然我也不想装B到精神层面,就简单到多元。在我看来,贫穷近似于单调,是1的概念,学生时代的教室食堂寝室的三点一线与工作时期的办公楼食堂家的三点一线并没有差别,就算我拿百万年薪,我都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明天早晨的太阳和昨天早晨的雨水并没有差别。(当然终我一生,我想我都体会不到百万年薪的贫穷感),我一直觉得,如果人可以一直对外界葆有好奇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昨天的太阳和明天的太阳将会变得不同,这样的日复日,才是新鲜,才是拥有一切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