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己的路途
如果十年前就知道赫尔曼黑塞会怎样?如果十年前就读了《德米安》我的人生会和现在的不同吗?我会因此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吗——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几个念头。
故事很简单。
少年辛克莱从小就对生活中的两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一墙之隔,却对立如天与地、日与夜。他身处其中光明的世界,难以抑制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直到他犯下欺骗之罪,被克洛摩威胁控制,甚至人生第一次与那个“恶”迎面相撞。而父亲却对他所犯过错的浑然不觉,这让他产生了邪恶又尖刻的念头,认为父亲不再神圣,原来的那个世界也不再充满光明。
这样的冲击和颠覆他一时很难有勇气去承认和面对。因此在那样契机下认识的德米安,即使将他从克洛摩的魔掌中解救出来,他也难以表示感恩,反而转头不再相认——他再一次躲进了自出生起即受保护的世界,躲回到童年的安全之地。然而,他的内心知道,自己再也不是那个无辜伊甸园中的傻白甜了:一方面,他害怕命运借由德米安的要求,逼迫他从此独立,因为他并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了解到人生在世,最无聊的就是走在一条由他人引导的自我之路上。
几年后,当德米安那张深沉、宁静、专心、明朗的脸再次走近辛克莱时,两人密切接触的时机又一次到来——他们成为坚信礼课上的同学。德米安依然在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读圣经中的故事,而辛克莱也鼓起勇气,第一次透露了他自童年时期就产生的关于“两个世界”的想法。德米安强调的是,正视自己心中的恶,同时也要自己去定义“恶”的标准。那些总是依循别人的标准的人,其实是在偷懒。而永远不去努力建立自己的标准,那就意味着你放弃了独立思考,也终将放弃做自己的权利。
坚信礼结束后,辛克莱被父母送去st城读书。他第一次离开了家,也因此和他的第一位人生引导者不告而别。就在这异乡,一些自然的、原始的、被他从小光明又圣洁的家庭以及宗教所压制的欲望来袭,他因此感到迷惘,惊慌,甚至看低并开始作践自己。然而,那些可鄙的放浪做派让他体会到叛逆和疯狂的短暂快感之后,他的内心也日渐充满更深的悲哀、忧郁和孤单。所幸的是,正是这让人绝望的孤单,让辛克莱从这一场噩梦中醒来。他自发离开了那条丑陋而肮脏的陋巷,重新回到那条走向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少女碧翠丝的爱恋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让他从恶魔手中夺回自己,然后奉献给光明。
只是,对于纯洁的极端追求,和对于性冲动的刻意压抑,某种程度上就是欺骗自己的渴望,是对自己的不诚实。其结果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幻想更加严重。这时,他收到了德米安的一封回信,信中鼓励他冲破世界的束缚,去追寻一位叫作阿布拉克萨斯的神。在老师的眼里,这位神是“神圣与恶魔的结合”,辛克莱以此为线索,一直想要找到他。他开始时常做梦,梦境中掺杂了狂喜和恐惧,男人和女人,强烈的罪恶和温柔的纯洁——他的内心已经处于风暴之中,直到有一天,在郊外的小教堂,他听到管风琴师演奏的乐曲。他听得出来,这些乐曲都在叙述这位乐师自己,叙述他心灵中拥有的渴望。
这位其实是教堂首席牧师的音乐家,名字叫做皮斯托利斯,成为了辛克莱在st城唯一的交谈者。我不太倾向把他称之为引导者,尽管他一开始出现的时候确实很像。但是因为他并没有带来全新的、惊艳的体会,所以在他们相互交换对书,宗教、自然、音乐、还有彼此梦境看法的几个月之后,辛克莱自己对这个想法产生了反感——皮斯托利斯太热衷于停留在过去,过去的确定和不会更改似乎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唯一容器;但他想要建立新宗教的梦想必须源自新鲜的土壤。
此时的辛克莱有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领悟:每个人都有一项“职责”,但他却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来选择、规范、管理这项职责。一个成熟的人没有任何职责,除了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而不是去想象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比如关于自己的职业,关于自己在这世上的角色:作家、画家、新派牧师、旧派牧师......这些都不对。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成为写字的人,画画的人,或者布道的人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都只是附带产生。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回归自己。造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迹,我们应该努力感觉它的意志,并把它变成我自己的意志,从而找到自己的命运。
而皮斯托利斯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成为新信仰的牧师,一方面他又需要传统的管风琴音乐,宗教仪式,还有过去的神话。如果说后者是由他需要被感觉美好和神圣东西所包围的天性决定的,那是他的命运;那前者则是他无法承受执着追求个人命运必然带来的孤独感所做的低头和妥协。因为前者是潮流的趋势,是未来的典范,是一个看似热闹而温暖的世界,他抵抗不了。
终于,辛克莱又一次独自上路了。在H大学,他和德米安重逢,德米安带着他来见自己的母亲——一直存在于他梦境中的,引导者。三个带着“记号”的人,三个习惯于孤独和清醒的人,三个着迷于在充满变化的未来之路上如何始终做自己的人,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这个时期的德米安,内心持续闪烁着爱的火焰,他的整个身心都在渴望着夏娃夫人。她温柔又热情,睿智而且美丽无疑,因此她对于辛克莱而言,必然是一种如魔鬼般难捱的诱惑。爱滋生了期待,期待滋生了恐惧。他贪婪地在她身边流连,一想到若有一天再也见不到她,便痛苦万分。他似乎忘记了命定的道路,忘记了自我的成长,忘记了这一条路上必须有的寂寞和奋斗。
直到战争爆发。德米安,辛克莱,都被送到了前线,送到了生与死如此短兵相接的战场。在那里,他看到了死亡,看到了毁灭,看了许多人坚毅地接近命运的意志,也看到了新的人性,还有重生。最后,他似乎不可避免地受了伤,昏睡很久,终于清醒。他看到了德米安。
“你还记得法兰兹克洛摩吗?”时隔多年之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对话中。他们彼此微笑,终于不再回避这个将辛克莱引诱到黑暗世界的人。而德米安相信,即使再遇到第二个,第三个克洛摩,辛克莱已经能够从自己内心获得力量,德米安会一直在他的心里,他已经长成德米安。
这本书只有13万字,读起来很快。但是这篇日记就断断续续写了很久。在说不清楚是第几次掩卷之后,我的心情已经从最初的激动震撼转为平静的思考和停不下来的提问: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
《德米安》只是告诉我们成为自己的重要性,是活着的唯一使命,是每个人的天职。当然这一点已足够驱除日常很多无益处的妄念,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意识集中于正在做和需要做的具体的事上。但是它就是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最后成为自己——只提供了价值观,却没有提供方法论。
那我自己试着想一想。
我们能否仅仅通过自己去认识自己,而不是通过与他人他物发生联系来认识自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阅赏的人,沉浸的音乐和书籍,目之所及或心之向往的景色与远方,还有恋物.....也许,人的本质就是以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而确定的吧。.
我至今仍不能准确地描述自己,会为了尚不能足够清晰地定义自己而感到慌张。但是这不也就是应了序言中那一大段让我初读便觉得异常悲壮又美丽的话吗——
“从来不曾有人完全成为他自己,尽管如何,大家还是努力去尝试,有人懵懂,有人清醒,人人尽其所能。每个人身上存留着出生时的痕迹--远古时代的黏液和蛋壳,直到终了为止。有些从来不曾变成人类,而继续当青蛙、蜥蜴、蚂蚁。有些人腰部以上是人,腰部以下是鱼。可是,大家都是大自然创造人类的成果,每人个都源于自己的母亲,都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上,都出自同样的深渊。人人尝试走出深渊,朝各自的目标努力。我们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却只有每个人本身。”
故事很简单。
少年辛克莱从小就对生活中的两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一墙之隔,却对立如天与地、日与夜。他身处其中光明的世界,难以抑制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直到他犯下欺骗之罪,被克洛摩威胁控制,甚至人生第一次与那个“恶”迎面相撞。而父亲却对他所犯过错的浑然不觉,这让他产生了邪恶又尖刻的念头,认为父亲不再神圣,原来的那个世界也不再充满光明。
这样的冲击和颠覆他一时很难有勇气去承认和面对。因此在那样契机下认识的德米安,即使将他从克洛摩的魔掌中解救出来,他也难以表示感恩,反而转头不再相认——他再一次躲进了自出生起即受保护的世界,躲回到童年的安全之地。然而,他的内心知道,自己再也不是那个无辜伊甸园中的傻白甜了:一方面,他害怕命运借由德米安的要求,逼迫他从此独立,因为他并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了解到人生在世,最无聊的就是走在一条由他人引导的自我之路上。
几年后,当德米安那张深沉、宁静、专心、明朗的脸再次走近辛克莱时,两人密切接触的时机又一次到来——他们成为坚信礼课上的同学。德米安依然在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读圣经中的故事,而辛克莱也鼓起勇气,第一次透露了他自童年时期就产生的关于“两个世界”的想法。德米安强调的是,正视自己心中的恶,同时也要自己去定义“恶”的标准。那些总是依循别人的标准的人,其实是在偷懒。而永远不去努力建立自己的标准,那就意味着你放弃了独立思考,也终将放弃做自己的权利。
坚信礼结束后,辛克莱被父母送去st城读书。他第一次离开了家,也因此和他的第一位人生引导者不告而别。就在这异乡,一些自然的、原始的、被他从小光明又圣洁的家庭以及宗教所压制的欲望来袭,他因此感到迷惘,惊慌,甚至看低并开始作践自己。然而,那些可鄙的放浪做派让他体会到叛逆和疯狂的短暂快感之后,他的内心也日渐充满更深的悲哀、忧郁和孤单。所幸的是,正是这让人绝望的孤单,让辛克莱从这一场噩梦中醒来。他自发离开了那条丑陋而肮脏的陋巷,重新回到那条走向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少女碧翠丝的爱恋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让他从恶魔手中夺回自己,然后奉献给光明。
只是,对于纯洁的极端追求,和对于性冲动的刻意压抑,某种程度上就是欺骗自己的渴望,是对自己的不诚实。其结果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幻想更加严重。这时,他收到了德米安的一封回信,信中鼓励他冲破世界的束缚,去追寻一位叫作阿布拉克萨斯的神。在老师的眼里,这位神是“神圣与恶魔的结合”,辛克莱以此为线索,一直想要找到他。他开始时常做梦,梦境中掺杂了狂喜和恐惧,男人和女人,强烈的罪恶和温柔的纯洁——他的内心已经处于风暴之中,直到有一天,在郊外的小教堂,他听到管风琴师演奏的乐曲。他听得出来,这些乐曲都在叙述这位乐师自己,叙述他心灵中拥有的渴望。
这位其实是教堂首席牧师的音乐家,名字叫做皮斯托利斯,成为了辛克莱在st城唯一的交谈者。我不太倾向把他称之为引导者,尽管他一开始出现的时候确实很像。但是因为他并没有带来全新的、惊艳的体会,所以在他们相互交换对书,宗教、自然、音乐、还有彼此梦境看法的几个月之后,辛克莱自己对这个想法产生了反感——皮斯托利斯太热衷于停留在过去,过去的确定和不会更改似乎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唯一容器;但他想要建立新宗教的梦想必须源自新鲜的土壤。
此时的辛克莱有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领悟:每个人都有一项“职责”,但他却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来选择、规范、管理这项职责。一个成熟的人没有任何职责,除了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而不是去想象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比如关于自己的职业,关于自己在这世上的角色:作家、画家、新派牧师、旧派牧师......这些都不对。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成为写字的人,画画的人,或者布道的人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都只是附带产生。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回归自己。造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迹,我们应该努力感觉它的意志,并把它变成我自己的意志,从而找到自己的命运。
而皮斯托利斯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成为新信仰的牧师,一方面他又需要传统的管风琴音乐,宗教仪式,还有过去的神话。如果说后者是由他需要被感觉美好和神圣东西所包围的天性决定的,那是他的命运;那前者则是他无法承受执着追求个人命运必然带来的孤独感所做的低头和妥协。因为前者是潮流的趋势,是未来的典范,是一个看似热闹而温暖的世界,他抵抗不了。
终于,辛克莱又一次独自上路了。在H大学,他和德米安重逢,德米安带着他来见自己的母亲——一直存在于他梦境中的,引导者。三个带着“记号”的人,三个习惯于孤独和清醒的人,三个着迷于在充满变化的未来之路上如何始终做自己的人,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这个时期的德米安,内心持续闪烁着爱的火焰,他的整个身心都在渴望着夏娃夫人。她温柔又热情,睿智而且美丽无疑,因此她对于辛克莱而言,必然是一种如魔鬼般难捱的诱惑。爱滋生了期待,期待滋生了恐惧。他贪婪地在她身边流连,一想到若有一天再也见不到她,便痛苦万分。他似乎忘记了命定的道路,忘记了自我的成长,忘记了这一条路上必须有的寂寞和奋斗。
直到战争爆发。德米安,辛克莱,都被送到了前线,送到了生与死如此短兵相接的战场。在那里,他看到了死亡,看到了毁灭,看了许多人坚毅地接近命运的意志,也看到了新的人性,还有重生。最后,他似乎不可避免地受了伤,昏睡很久,终于清醒。他看到了德米安。
“你还记得法兰兹克洛摩吗?”时隔多年之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对话中。他们彼此微笑,终于不再回避这个将辛克莱引诱到黑暗世界的人。而德米安相信,即使再遇到第二个,第三个克洛摩,辛克莱已经能够从自己内心获得力量,德米安会一直在他的心里,他已经长成德米安。
这本书只有13万字,读起来很快。但是这篇日记就断断续续写了很久。在说不清楚是第几次掩卷之后,我的心情已经从最初的激动震撼转为平静的思考和停不下来的提问: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
《德米安》只是告诉我们成为自己的重要性,是活着的唯一使命,是每个人的天职。当然这一点已足够驱除日常很多无益处的妄念,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意识集中于正在做和需要做的具体的事上。但是它就是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最后成为自己——只提供了价值观,却没有提供方法论。
那我自己试着想一想。
我们能否仅仅通过自己去认识自己,而不是通过与他人他物发生联系来认识自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阅赏的人,沉浸的音乐和书籍,目之所及或心之向往的景色与远方,还有恋物.....也许,人的本质就是以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而确定的吧。.
我至今仍不能准确地描述自己,会为了尚不能足够清晰地定义自己而感到慌张。但是这不也就是应了序言中那一大段让我初读便觉得异常悲壮又美丽的话吗——
“从来不曾有人完全成为他自己,尽管如何,大家还是努力去尝试,有人懵懂,有人清醒,人人尽其所能。每个人身上存留着出生时的痕迹--远古时代的黏液和蛋壳,直到终了为止。有些从来不曾变成人类,而继续当青蛙、蜥蜴、蚂蚁。有些人腰部以上是人,腰部以下是鱼。可是,大家都是大自然创造人类的成果,每人个都源于自己的母亲,都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上,都出自同样的深渊。人人尝试走出深渊,朝各自的目标努力。我们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却只有每个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