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成都住第二年
2016年春天,因为厌倦了在深圳的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巨大的工作,在朋友的邀请下,移居到成都。那时候其实并没想到这一来就是两年,初到成都时,朋友们都会问,你以后准备在成都定居吗?就像我刚毕业时从武汉跑去深圳后,许多人都问我会不会在深圳定居一样。然而在我的心里,并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毕竟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未来一切都是变数,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深圳有着非常好的文化氛围,各种演出,展览,讲座,音乐会,周末基本没有空闲的时光,因为靠近香港,也能看到许多内地看不到的电影,书和演出现场。但深圳的高房价也是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首要障碍,其次还有工作压力和过度加班的问题。成都在文化氛围上要欠缺许多,但生活节奏慢,生活成本低,上班的通勤成本也低好多,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应该还是比较高。我也逐渐习惯了每天骑自行车十分钟上下班,一想到过去在深圳要在早上七点钟出门挤将近两个小时公交车上班,便觉得那时候的生活简直太疯狂。
大学时代的暑假曾两次在成都短暂的停留,都是川藏长途旅行的中转站,第一次是从拉萨旅行回来,途径成都,第二次是从成都出发前往拉萨和尼泊尔。对成都的印象不算太好,虽然文化氛围看上去不错(但其实远比不上深圳)。糟糕的天气(不见阳光的阴天和雨天)容易诱发抑郁情绪,还有秋冬季节严重的雾霾,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了。而在我两年多成都生活中,雾霾和阴天,并不是能真正让我难以忍受的,最难忍受的,还是漫无止境的寂寞和无聊。
说到一个人生活,恐怕没有多少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生活。起码你有三五好友,再不济也会有一些不熟的同事,或者男朋友。但作为一个独自来到成都,并在独立音乐产业工作的异乡人,初到成都时,同事就只有俩人而已,即使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工作上的事,但仍然有很多独自待在家的时间需要面对。
习惯了在深圳充实的生活,看不完的演出,逛不完的展览,约不完的饭局,偶尔还会去朋友家拜访,来个简单的Home party ,喝点小酒,真的会觉得那就是最美好的时光。而在成都,这些都没办法实现了。虽然住的小区距离著名的小酒馆方沁店仅仅500米,但因为老店已经没有什么好的演出,两年里我竟一次都没去过。万象城那边偶尔有想看的演出,大概也是两个月才去看一场,其余时间过去都是工作缘故。
培养兴趣的过程,从种多肉植物(最后全部在一个夏天阵亡了),到学习做饭,从去山里徒步,再到骑自行车到处跑,从看日剧,到看纪录片,最终只有看剧和看电影保持了下来。做饭一事,也无疾而终。
麻将,火锅,茶馆,应该是成都人最不离不开的三样东西,然而我似乎和这些都无缘。在深圳的生活的三年,没有让我学会粤语,却给了我一个广东胃,在尝试与乐队一起吃了一顿小龙坎之后,我发誓再也不吃火锅。而茶对我而言更是绝缘体,喝上一杯便可以一整晚不睡,甚至连一点点也不太敢喝。周末除了看场电影,出去吃一顿,其他更多时间是待在家,看日剧,看电影。前段时间因工作缘故回到深圳几天,和好友们一起吃吃粤式茶点,吃吃顺德菜,才让我感觉回到了人间。
虽然从读大学时开始就离开了家,但来到成都是真正一个人生活的开始。在深圳时,因为房租太贵,一直是和同事或者好友合租,虽然期间也有磕跘,但总体而言还是算融洽,因此我并不排斥合租生活。然而2016年搬到了成都之后,被迫开始了独居。即使今年刚刚又一次搬了家,也还是在同一个小区,大概因为熟悉感,所以更有安全感,这也是建立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的一种方式。毕竟一个人生活,还是多需要勇气的。想到两年前刚刚搬进这个小区的第一天还差点迷路了, 也是蛮可笑的。
小区里很多流浪猫,但我不太喜欢称他们为流浪猫,因为他们并不是到处流浪,而只是在小区里到处闲逛,他们看上去也多是干干净净的,也不会相互厮打,总体还是讨人喜欢的。小区常有热心的阿姨在固定的地方给小猫喂食,他们也就安心的在这里安下家,在这里养育他们的后代。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外来客,每次看到这些猫,心里也多了一丝安慰。
一个人在成都的第二年,逐渐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看电影,也能自如的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各种飞速行驶的电瓶车/摩托车 中间。快递小哥电话里各种不同的四川话口音基本上也开始能全部理解。
除了办公室和家,最常去的地方是太古里,不是去逛街购物,也不是去吃吃喝喝,而是去看电影,太古里的百丽宫影城常常有各种主题的影展,每年的欧盟影展也都在这里展映。票价不便宜,但想在成都的影院看到欧洲的独立新片,这是唯一的机会。今年这里还做了香港影展,一山女性影展,以及歌剧电影展。周末太古里常常是人山人海,而去看影展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周末,每次看完电影都像是逃难一样逃离这个成都的心脏。除了影院,太古里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12月在成都度过了第28个生日。过去的自己很少过生日,因为觉得这个并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只证明自己虚无的余生又少了一年。 一位因现场演出结缘的好友和我一起吃了饭,还吃了她特意选购的巧克力蛋糕,算是庆祝生日了。而她一周前出发去了澳洲,要在那边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这样, 可以一起吃饭的朋友又少了一个。
去年12月底,大学的一位室友在南京举办了婚礼, 我因为要去深圳出差,所以没能去参加,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庆幸。随着这位好友步入婚礼殿堂,我们大学宿舍的四个女孩子里面,除了我以外已经全部嫁做人妻,其中一位还在去年顺利当上妈妈。而我还在过着独自漂泊的生活。但是28岁之后,突然想明白许多事情,比如,一个人生活并渐渐老去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可怜。比如,离开故乡到另一个城市长期定居,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再比如,如果你想要获得自由,无压力的生活,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如果能跳出世俗的价值观框架,反而能活的更加潇洒自在。
在深圳的时候,也和好友讨论起婚姻,孩子,房价之类的问题,结论是这些事情对我而言并不是必需品,有当然好,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若是没能遇到,这辈子也一样能快乐的生活下去。因为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演出,旅行,阅读,美食。尽管一个人的生活没有范本可以参考,尽管过去可能没有那么多独自生活的人, 那么就自己去给别人创造一个范本吧!重要的并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怎样看待自己。
![]() |
华侨城创意园 |
深圳有着非常好的文化氛围,各种演出,展览,讲座,音乐会,周末基本没有空闲的时光,因为靠近香港,也能看到许多内地看不到的电影,书和演出现场。但深圳的高房价也是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首要障碍,其次还有工作压力和过度加班的问题。成都在文化氛围上要欠缺许多,但生活节奏慢,生活成本低,上班的通勤成本也低好多,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应该还是比较高。我也逐渐习惯了每天骑自行车十分钟上下班,一想到过去在深圳要在早上七点钟出门挤将近两个小时公交车上班,便觉得那时候的生活简直太疯狂。
![]() |
库布里克书店 |
大学时代的暑假曾两次在成都短暂的停留,都是川藏长途旅行的中转站,第一次是从拉萨旅行回来,途径成都,第二次是从成都出发前往拉萨和尼泊尔。对成都的印象不算太好,虽然文化氛围看上去不错(但其实远比不上深圳)。糟糕的天气(不见阳光的阴天和雨天)容易诱发抑郁情绪,还有秋冬季节严重的雾霾,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了。而在我两年多成都生活中,雾霾和阴天,并不是能真正让我难以忍受的,最难忍受的,还是漫无止境的寂寞和无聊。
说到一个人生活,恐怕没有多少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生活。起码你有三五好友,再不济也会有一些不熟的同事,或者男朋友。但作为一个独自来到成都,并在独立音乐产业工作的异乡人,初到成都时,同事就只有俩人而已,即使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工作上的事,但仍然有很多独自待在家的时间需要面对。
习惯了在深圳充实的生活,看不完的演出,逛不完的展览,约不完的饭局,偶尔还会去朋友家拜访,来个简单的Home party ,喝点小酒,真的会觉得那就是最美好的时光。而在成都,这些都没办法实现了。虽然住的小区距离著名的小酒馆方沁店仅仅500米,但因为老店已经没有什么好的演出,两年里我竟一次都没去过。万象城那边偶尔有想看的演出,大概也是两个月才去看一场,其余时间过去都是工作缘故。
![]() |
在小酒馆空间看五条人 |
培养兴趣的过程,从种多肉植物(最后全部在一个夏天阵亡了),到学习做饭,从去山里徒步,再到骑自行车到处跑,从看日剧,到看纪录片,最终只有看剧和看电影保持了下来。做饭一事,也无疾而终。
麻将,火锅,茶馆,应该是成都人最不离不开的三样东西,然而我似乎和这些都无缘。在深圳的生活的三年,没有让我学会粤语,却给了我一个广东胃,在尝试与乐队一起吃了一顿小龙坎之后,我发誓再也不吃火锅。而茶对我而言更是绝缘体,喝上一杯便可以一整晚不睡,甚至连一点点也不太敢喝。周末除了看场电影,出去吃一顿,其他更多时间是待在家,看日剧,看电影。前段时间因工作缘故回到深圳几天,和好友们一起吃吃粤式茶点,吃吃顺德菜,才让我感觉回到了人间。
虽然从读大学时开始就离开了家,但来到成都是真正一个人生活的开始。在深圳时,因为房租太贵,一直是和同事或者好友合租,虽然期间也有磕跘,但总体而言还是算融洽,因此我并不排斥合租生活。然而2016年搬到了成都之后,被迫开始了独居。即使今年刚刚又一次搬了家,也还是在同一个小区,大概因为熟悉感,所以更有安全感,这也是建立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的一种方式。毕竟一个人生活,还是多需要勇气的。想到两年前刚刚搬进这个小区的第一天还差点迷路了, 也是蛮可笑的。
![]() |
我在成都居住的小区 |
小区里很多流浪猫,但我不太喜欢称他们为流浪猫,因为他们并不是到处流浪,而只是在小区里到处闲逛,他们看上去也多是干干净净的,也不会相互厮打,总体还是讨人喜欢的。小区常有热心的阿姨在固定的地方给小猫喂食,他们也就安心的在这里安下家,在这里养育他们的后代。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外来客,每次看到这些猫,心里也多了一丝安慰。
一个人在成都的第二年,逐渐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看电影,也能自如的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各种飞速行驶的电瓶车/摩托车 中间。快递小哥电话里各种不同的四川话口音基本上也开始能全部理解。
![]() |
成都的街头,下午六点钟的永丰路 |
除了办公室和家,最常去的地方是太古里,不是去逛街购物,也不是去吃吃喝喝,而是去看电影,太古里的百丽宫影城常常有各种主题的影展,每年的欧盟影展也都在这里展映。票价不便宜,但想在成都的影院看到欧洲的独立新片,这是唯一的机会。今年这里还做了香港影展,一山女性影展,以及歌剧电影展。周末太古里常常是人山人海,而去看影展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周末,每次看完电影都像是逃难一样逃离这个成都的心脏。除了影院,太古里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12月在成都度过了第28个生日。过去的自己很少过生日,因为觉得这个并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只证明自己虚无的余生又少了一年。 一位因现场演出结缘的好友和我一起吃了饭,还吃了她特意选购的巧克力蛋糕,算是庆祝生日了。而她一周前出发去了澳洲,要在那边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这样, 可以一起吃饭的朋友又少了一个。
![]() |
去年12月底,大学的一位室友在南京举办了婚礼, 我因为要去深圳出差,所以没能去参加,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庆幸。随着这位好友步入婚礼殿堂,我们大学宿舍的四个女孩子里面,除了我以外已经全部嫁做人妻,其中一位还在去年顺利当上妈妈。而我还在过着独自漂泊的生活。但是28岁之后,突然想明白许多事情,比如,一个人生活并渐渐老去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可怜。比如,离开故乡到另一个城市长期定居,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再比如,如果你想要获得自由,无压力的生活,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如果能跳出世俗的价值观框架,反而能活的更加潇洒自在。
![]() |
成都的银杏 |
在深圳的时候,也和好友讨论起婚姻,孩子,房价之类的问题,结论是这些事情对我而言并不是必需品,有当然好,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若是没能遇到,这辈子也一样能快乐的生活下去。因为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演出,旅行,阅读,美食。尽管一个人的生活没有范本可以参考,尽管过去可能没有那么多独自生活的人, 那么就自己去给别人创造一个范本吧!重要的并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怎样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