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因为一杯意式咖啡,辗转难眠的夜晚在空调的余光中反倒有了些清冷的意味。凌晨的广州,依旧车水马龙,灯火霓虹。白天,是熙攘人流中庸碌逐梦的小白领;失眠的夜晚,反倒有了借口补补记忆深处的电影。
高中时读《活着》、《平凡的世界》等书,不经意间的感染和触动便会泪流满面。大学时因为课题调研的缘故,舟车辗转去过延安,红旗漫天的纪念馆与扬灰的街道、干涸的河床、黄土坡上的一窟窟窑洞、善良朴实又为温饱挣扎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或许,红色的过去给了延安无与伦比的政治殊荣,可没落的经济环境,又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呢。
当时代的车轮轰然转向时,无数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或是因为题材太过沉重,长大后每每在书店看到,总会悄然的避开。昨晚,鬼使神差的看了影片《活着》,电影叫“活着”,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死亡。或许这也是《活着》这么令人震撼的原因之一,生命是如此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置你于死地,当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你的身上,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余华给出的答案是: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日本投降到文革后这段时间恰逢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有多少如富贵一样的地主戏剧般的躲过子弹,有多少学术泰斗被所热爱的国家和学生抛弃,有多少革命的热血份子被事后清算。不禁想起了叶广芩的《采桑子》,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世家的衰落,子弟的遭际,国运与家运纠缠交织,紧密相连。
关于这部电影,知乎上有篇影评甚是精辟,链接如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7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