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与路,寂寞英伦发酵记:第二章,博物馆篇(肯辛顿宫,V&A,狄更斯,大英)

【肯辛顿宫】
整个伦敦的景点中最令我陶醉的就是肯辛顿宫,有一大部分原因得归咎于好天气。上一篇中我们讲到伦敦是一个游客要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城市,确实如此,阴差阳错之间把去肯辛顿和温莎的日子换了一天,没想到收获了暖阳高照的一天。
被大衣围巾捂得严严实实的我舒服地窝在早晨十点钟无人的70路上,一路经过诺丁山,当地的高中。报站喇叭里传出的正宗伦敦音特别好听:South Kensington,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好像在空气中顺溜地画出一个圆弧。语言果然是讲究韵律的,和native speaker相比,我们的英语真是僵硬无味啊。
用上海人民能够理解的比喻来说,肯辛顿公园和海德公园这一带就好比是高配版的人民公园吧,普罗大众都可以进来跑圈遛狗,带孩子坐在圆湖边看天鹅发呆的地方。而在大西洋那一端的另一个宇宙中心纽约,势均力敌的就是中央公园。



下车后踩在满地枯叶的大道上,眼睛猛地迎上阳光,有一种秋后醉氧的感觉。鼻子还是会因为吸入过于冷冽的空气而生疼,脑子也因为室外温差而迟钝着。
排队进馆买票前当然需要安检——其实只是一位礼貌优雅的女士简单地翻查一下背包而已。烂木头当天梳了一个盘在头顶的小清新麻花辫,被这位STAFF夸可爱了。(小得瑟,美貌得到了大英人民的认可。)买票排队的时候会注意到墙上装饰着皇族各代家庭合影。排在后面的一位英国老太太和身旁的姊妹看着凯特王妃的照片说:我真没想到她居然还想生第三个!(在等候的时间里随口吐槽英国皇室大概是老百姓的乐趣吧。)买完票后面对玲琅满目的,回去了就再也不会看的导览册,我们必须面带微笑对STAFF说:No, Thank you。






来英国旅行之前正巧看过英剧《维多利亚》第一季,再加上曾经看过艾米莉布朗特主演的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所以对从小倔强独立,一生不平凡的伟大女性还是颇为崇拜的。(以及她作为叛逆少女和老妈经常吵架这点我也迷之欣赏)。作为女王出生的宫殿,这里理所当然会有她专属的展示区域。在女王的起居室里有一块四方形的地毯,四条边上印着阿尔伯特王子曾经对她说过的情话,遍地都是“Think of you makes me so happy” 和”In body and soul ever your slave” 这样让人脸红害羞的话。在追剧的时候我站的可是少女维多利亚与温润大叔墨尔本首相这对CP,眼前一幕幕爱的表白让我情何以堪?
然而进门右手边的女士办公室马上画风一转。桌上赫然印着女王的名言”Genuine happiness is only to be found in work.” 这不就是“工作使我快乐!”的原始版本嘛!女王确实是一位让人弹眼落睛的人物,谈恋爱要谈得甜掉牙齿,忙工作也要忙出神一般的境界。








虽然作为威廉王子一家的行宫而赫赫有名,然而肯辛顿宫内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大部分的宫殿景点其实都可以当作博物馆来理解,太多的历史故事在这个舞台上演过。除了女王展示区域之后,也有比较general的展厅来回顾这座行宫的前世今生,旧时的宫廷玩具在长廊里比比皆是:观赏画片的西洋镜,老式棋盘游戏。而我最钟爱的是通过高而宽敞的窗棂看花园里的风景,透过小格子看到的翠绿风景像拼图一样呈现在眼前。坐在浅浅的铺着棉垫子的飘窗上,斜斜地躺一会儿晒晒太阳也是很好的。默默赞叹这景色得来不易,这毕竟是哈得出白气的深秋啊。
如果诸位友邻也有机会来肯辛顿宫的话,出了行宫请不要急着走直线离开,绕到西侧的花园里一定也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几乎是一念之差,我决定拾级而上去看一眼这个花园,结果一个回眸就被眼前这个绿色穹顶烘托下的花园给惊艳了。毫无准备一刹那映入眼底的枝蔓与池水使人着迷,这呈现效果一定是来自于园艺师的匠心。




这条绿廊是为了纪念威尔士王妃戴安娜,大抵这里曾经种着她生前最爱的花儿吧。我挑了个view不错的木头长椅坐下来,从毛毡包里掏出三明治开始解决我的午饭。如果这里也能日不落的话,感觉可以坐看云卷云舒一辈子。尽头的一对异国情侣在拍照留念,诺,这个时候两个人一起耍的好处就突显出来了。可是我一个人真的也挺好。
在花园里任何一个地方找角度拍出来的照片都有如仙境。




跟着谷歌地图向南走可以直接抵达下一个目的地——俗称V&A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无意中路过了女王为丈夫建造的阿尔伯特纪念塔。说来奇怪,这一天的伦敦真是碧空如洗,在这片没有游人打扰的清闲之地,我莫名就感受到了一份肃穆与宁静,这大抵就是女王对阿尔伯特亲王深沉的爱。
出了铁锈色的Queens gate之后,拐进皇家音乐厅旁边的小弄堂,七拐八拐就到了藏匿着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V&A的小博物馆街。这条街上没有车辆通往,就像一条步行街,你可以每隔几秒就会经过一个某某博物馆的侧门。伦敦大部分的公立博物馆都是不设门票自由进出的,你可以花最多1到2英镑的价钱自由选购导览册。如果不希望只是到此一游瞎看的话,花一点小钱做个走马观花真的物超所值。毕竟这些馆子你认真看起来可以花一生的时间呢。
这一带的建筑风格都颇为迷人。走街串巷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真的身在异国他乡的寻宝感觉。离这里不远的切尔西地区有着著名文人墨客的故居,比如奥斯卡王尔德与毛姆。不过时间有限,以后再来伦敦的话一定要来瞻仰。






说起伦敦街头艺术家,那真的是千奇百怪。餐厅里玩管弦乐的五重奏是艺术家,地铁站里摆了一排玩偶玩乐队的是艺术家,拿了把吉他翘了个二郎腿在复古集市里一坐的是艺术家,在博物馆街上拉洋泡泡的,这当然也是艺术家了。
自然历史博物馆侧门边就遇到这么个身穿礼服,颇有绅士风度的吹泡泡的卖艺人。其实路数很简单,大型工具用手挥舞制造出如梦般的大泡泡,吹奏型的小工具可以吐出如烟圈般的小泡泡。无论哪一种泡泡,小朋友们当然都喜闻乐见了,争相去追逐。男子反反复复在这片地盘里造着泡泡。我也盯着看了很久,作为一个只要看了就绝不白看的好心眼的游客,我当然是掏出了一英镑献给表演者。你可以说这种卖艺没技能,但是美啊!有腔势啊!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通常简称V&A,是一家专业的装饰艺术与服装历史博物馆。该在英国,它是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第二大国立博物馆。它最著名的当然就是1楼大圆环的英国女性服饰展,走完一圈就见证了英国女性美的道路,从轻纱羽织变得越发独立干练。




虽然说世界四大博物馆是大英,卢浮宫,大都市和冬宫,像V&A这样偏艺术性的博物馆在展品内容上确实不够综合与丰富,但就整个场馆的大小与建筑风格,我认为它的规格实际上与纽约大都会是比肩的。
如果硬是让我挑选整个伦敦我最爱逛的博物馆那想必一定是V&A而不是大英,相比起大英堪称陈列室般一个一个豆腐块式的博物馆构造,V&A包括建筑和探寻本身就是一种展览,连桥与拱廊透露着无穷惊喜。突如其来的灯具装置与雕塑在窗前的搭配都可以成就一副心底的永恒画片。这种展品与陈列之间的完美结合也同样是欣赏及评价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因素。





V&A另一大吸引女孩子们的就是它的珠宝展厅。这些维多利亚时代的珠翠们就算放到今天来看也一点都不过时。
【狄更斯故居】

在伦敦所有的博物馆里,狄更斯故居博物馆对我而言绝对是拥有优先序列的。
离这里最近的一站地铁是托特纳姆法院路,不过出了站也得走将近十几分钟左右。博物馆并非独门独户而是隐蔽地藏在普通排屋中。简简单单树个牌子这就是大门口了。进门左手边就是一个小卖部,收银员兼做卖票员。所以说这是一个朴素得甚至没有前台的博物馆,也没有纸质门票,仅有一张收银机打印的白色收据小票。当然也更没有人检票了,只有一位和蔼的老爷爷跟你说GOOD MORNING,请从一楼餐厅开始参观,然后从这里的楼梯上去继续参观。


由于是个非游客聚集型的景点,所以在这一天早上我遇到的都是英国本地老爷爷老奶奶,以及老师带领下的成群结队的小学生。比如这个当口,我就和几个老奶奶们挤在一起研究狄更斯家餐厅里的每一个盘子。虽然说作为故居已经极力还原狄更斯生前的生活轨迹,但有些地方你还是看得出雕琢的痕迹。比如餐桌前的每一个盘子里印了与主人交友的名人的名字。这样比较刻意的展示看似生活化,但又觉得造作了。
不得不说英国老奶奶真的很讲究,衣服不小心擦过身也会忙不迭说SORRY SORRY啊。




狄更斯居住在这里的两三年时间里,就在二楼书房的这张桌子前写了《双城记》《远大前程》。诚惶诚恐,九英磅的门票瞬间让我和狄更斯之间拉近了灵魂的距离。通过阅读手中简单的英语导览册得知了关于这座故居的趣事。手册里称“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小的舞台”,晚年的狄更斯致力于把自己的文学作品搬上舞台并尝试一人芝居,通俗的说就是这个朋友蛮喜欢演独角戏的。
虽然只有矮矮的三层楼,还是布置满了小说里的插画,比如《远大前程》里匹普第一次见郝薇香小姐的场面。

思想世界丰富的人,情感也注定是细腻的。作为大文豪的A面是关心国家大事,关注黎明苍生,而B面则是给自己的妻子带来了莫大的情感伤害。早前在纪录片中就得知狄更斯本人是个花花肠子比较厉害的人,不仅和年龄可以做自己女儿的少女谈恋爱,更是与妻妹也频传绯闻。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真有邪”吧,有情有义总会让每一个人都受伤。
相比起巴斯那个骗钱的简奥斯汀中心(我是不会承认自己这辈子去过这个要花11英镑却仅仅是能算是个影视材料陈列厅的地方的),狄更斯故居的历史真实物料是非常充足的,不仅仅有狄更斯夫妇的结婚证书原件,还有妻子后来还给他的蛇型戒指,玻璃柜里还珍藏着作家的一缕毛发,以及他灵柩前的花朵。花朵早已化成枯萎的碎片,这种惊心动魄的诡异展示倒也是蛮罗曼蒂克的。


3楼的展区主要就是著作里好词佳句的展示了。比如《双城记》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可惜最喜欢的《大卫科波菲尔》不是在这里写的,但是好在小卖部里买到了有故事情节漫画的明信片还有与故事相关联的伦敦散策地图。 如果下次有时间的话,会在这喝个下午茶,然后沿着明信片上的指示去做个狄更斯文学散步。
如果你也喜欢英国文学,请亲自来拜访一番吧。这里虽然没有简奥斯汀中心里那种穿女仆装STAFF的噱头,但会有一个真实的狄更斯在等你。(哎哟喂怕怕的感觉!)

【大英博物馆】

从狄更斯故居博物馆出来后七拐八拐就可以到位于大罗素街的大英博物馆。
进门之前我得想办法解决我的午饭问题,于是在大英附近印度人开的便利店里买了一个冷却的咖喱角,然后坐在大英门口的草地上和一群秋游的孩子们一块儿席地而坐吃午饭。
又是印度人!又是风餐露宿!烂木头你的伦敦博物馆之旅到底发生了什么啊。(其实这大抵是我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找餐厅体面的吃顿饭这务必又要浪费很多时间。)
在纽约的时候,是中央公园里的沙氯水和餐车救了我;在伦敦,是印度人的便利店和咖喱角救了我。
大英的门口照理有很多人在拍照留念。对此我火速在群里和朋友吐槽,他们好好的展品不看在外面有什么好拍的呢?没文化的盲流体现啊。
一位基友的解决我心服口服:展品有几千几万件,而大门口,只有一个!



关于我在大英博物馆熙熙攘攘的人潮内排队拿Audio Guide的故事就不说了,在这里献上我最喜欢古埃及的猫乃衣展品。萌里个萌。
诚如前面所说,大英的功能就是个陈列物品的藏宝盒,规整的秩序无可厚非,只是作为博物馆过于匠气,而少了些活泼的感觉。当然了,如果我旅居英国,一定会时常来。一下午的游览,也许导读器中的故事最后一个也不记得了。我认为一次观览中,能至少记得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也是很好的收获了。
所以想在这里分享一个关于《掷铁饼者》的故事。作为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作品,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是代表体育之美的最佳标志。 而事实上这背后藏着一个神话故事,丢铁饼的人固然代表了力量与美,大家有没有想过铁饼最后不幸丢到了谁身上呢。相传西风神一直爱慕着太阳神阿波罗,而阿波罗却偏爱美少年,于是西风神作怪让这枚铁饼顺着妖风丢到了美少年身上,因此殒命。原来这是一个三角耽美故事。
虽然这个雕塑作品在外接中,但是正逢大英有举办临时的酷儿展,告诉人们更多展品背后LGBTQ的故事。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的标语:Assume nothing. Don't presume i'm straight.



最后附上一段我在古埃及展区通过微信和姬友小燕姐的对话。
小燕姐:王子啊,大英博物馆怎么样。
烂木头:我给你发一张堆得盆满钋满的木乃伊照片你就知道怎么样了。(发出一张高高矮矮错落有致的一群木乃伊朋友。)小燕姐,这里木乃伊多得像不要钱一样!上海博物馆那个排好长的百物展你就不要去了,直接飞来伦敦看啊!
小燕姐:王子啊,你小燕姐朋友圈那么多人在英国,但是你去过的地方最有趣特别,视角也很新鲜。来年真想和你一起去英国啊。
此时的我其实想说,别人眼中的有趣,那是建立在远方我一个人无趣枯燥的基础上啊。真心劝慰这世界上所有有着心意相通伴侣的少女:如果你们有相爱的人,和他/她一起携手看遍世界的风景吧。
博物馆下篇,我们下次再见!
烂木头 于 2018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