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为什么老出事?读博已经变成了一种“致命赌博”?
近日,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事件再次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到博士这个高压群体,甚至有人说,读博已经变成了一种“致命赌博”。
杨宝德读博期间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时待命。早晨到停车场接送,中午给导师买饭,周五晚上去导师家打扫卫生,陪她应酬挡酒。

为了出国、顺利拿到学位,杨宝德从不曾拒绝导师,但他在和硕士时期导师聊天时曾说:“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
现在搜索“博士”,就会在网上看到👇
如何缓解读博中反复抑郁的症状?—知乎
迟到的“ME too”:北航事件打破学术性骚扰集体沉没
读博士要面对25个极度痛苦的问题
博士三年级,退学还是坚持?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博士生发表论文导师必须为第一作者?”
北大女博士在美身亡:7年仍不给毕业 导师急删资料
博士的压力来自于何处?为什么会这么大?我们和北京两所重点高校的博士聊了聊。












在杨宝德新闻的评论中有这样一种声音:
@XJNILEKE :建议大家注意,一不小心批评一下就会自杀,被宠坏了的孩子,从小激励、称赞的孩子,玻璃心啊,不能说。像幼稚园的阿姨一样,光夸奖就行了。
@LQY999496:其实好多研究生面临的问题比他多的多。作为学生打扫卫生怎么了?做个PPT又怎么了。至于出国,不是导师一个人说了算,就是导师自己,也不是想出就出的啊,出不了就自杀啊?
或许我们对博士生的了解还停留在“第三类人——女博士”,“科研大牛”,“只会读书”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如果没有了解过博士的压力来源,也许真的会有人觉得他们“玻璃心”。

但通过采访可以发现,博士期间除了学术的压力,人际关系、物质压力、随着年龄增长的生活压力和求职压力等等也全部在同一个时期聚集到他们身上。
01 师生间紧密的“人身依附”
有学校规定,导师三年内做不出成果会被劝退,老师会将这种压力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实行高压。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师生之间存在一种“雇佣关系”。
现行的体系下,学生的人力成本会比用产业化的方式小很多,相当于流水线上高效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努力做实验,也可能因为一句“你走了暂时没人接替你这个岗位”换来延期毕业的结果。理科博士生通常会延期1到2年。
除此之外,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做学术之外的事务、占用私人时间、甚至被骚扰,因为想拿到学位,学生成为不敢发声的弱势群体。
02 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导师“刁难”、实验室爆炸、有毒药品的试验时防护措施不足导致慢性死亡等事件发生时,因为导师不是老板,学生不是员工,没有具体的合同关系或者协议,学生在事后很难维权,只能看学校和导师事后的态度。
除了人身安全方面,学生受教育的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导师突然离职或去其他学校任教,留在学校的博士生就“无家可归”了,即使博导不在本校,学校下一年仍坚持招收学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03 学术压力
每个学校博士毕业要求不同,但基本上都需要在国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在一般期刊上发一定数量的文章。文科中一些小众的学科,核心期刊本来就不多,导师发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尚且不易, 博士生投稿更加困难。
2017年发表在 Research Policy的论文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Flanders中,以3659个博士生为样本,衡量精神疾病所用的指标是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里面列出了一系列症状,症状越多,说明精神问题越严重。有4项或以上的人视为有精神紊乱的情况(特别是抑郁症)。

调查发现,有32%的人有至少4项症状(GHQ4+),这些博士生都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而三项或以上的有近40%(GHQ3+),而两项或以上的则达到了51%(GHQ2+),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博士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04 生活压力
①物质压力
博士生的收入主要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导师的课题收入补贴、兼职和现在博士生每个月的生活补贴。读博期间开销很大,在欧美读文学博士有时还要倒贴学费,许多人除了写论文,上课,也会通过做翻译,代购,写广告半工半读赚取外快。
②精神压力
人们将大龄、未婚的博士看做“第三类人”,对于年龄很大,但是“该做的事”还没做完的人不看好,博士自身也存在着成家立业的压力。
另一方面,对未来的选择也会遇到疑惑。读到最高的学位被别人说“死读书”,放弃了会说“没能力”;用青春交换的博士学位未必是自己最终想要走的路;身边本科已经毕业的同学事业逐渐有起色,也会感到一部分压力。

05 职业前景差
许多人认为学历越高就业越容易,但博士研究的领域很窄,普遍性的工作并不擅长。硕士生对博士生有一部分替代性,而且到了博士的年龄,单位也会考虑用人的成本。
即使不进企业,去高校当老师竞争也十分激烈,2014届高校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许多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的比例占到了40%到60%,继续从事研究的人占到25%以上,绝大多数选择留在这个行业。


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
——基于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
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高耀 沈文钦
除了同年龄的人群,一些老教授也活跃在一线,非常不容易就职。入职之后收入不乐观,知识的回报率不高,科研压力也很重。

种种压力积攒起来,使得博士成为一个矛盾极端化的群体。长期在学校学习,顶着较高的期望值进入职场时,如果需要从基础岗位开始,难免有人会有心理落差,用人单位也会有种种顾虑。甚至可能发现自己对从学到用根本没做好准备。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多读了技的书,少读了人的书”,这种思维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还会通过教育流水线,去到各行各业,继续浸入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采写:田昊
版式:VV、田昊
插画:刘笑雨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
更多介绍请前往Lens官网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Len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把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做成一张音乐专辑 (21人喜欢)
- 她是那种声音一出来,就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的人 | 邓丽君逝世30周年 (24人喜欢)
- 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的美国梦 (20人喜欢)
- “当我闭上眼睛回望童年,看到的是村口那片高低错落的田野......” (35人喜欢)
- 一个不听话的女孩,改变了世界对童年的想象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