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婚姻在逐渐解体?
萨特和伏波娃这就是早期的开放式婚姻第一代先行者,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开放式婚姻除了隐蔽的换妻族,一些中年高知人群外,应该就是一部分五六十岁的老板和他们四十多岁的老婆:老公有情人,老婆有小鲜肉。 互相彼此睁一眼闭一眼,“懒得管对方”。其实,只不过他们没有萨特和伏波娃之间那么坦诚罢了。 当然,中国目前婚姻大部分人是不能接受萨特和伏波娃这种关系模式的——绝对开放式关系结构。因为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并没达到那个阶段。
开放式婚姻的关系的经济基础,至少要达到北欧国家的人均gdp水准。 但是近年来,明显看到传统中国婚姻观和价值观正在解体,很多大城市离婚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北上甚至超过百分之四十,剩男剩女越来越多。
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婚姻和感情到底怎么了?婚姻和感情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 原因呢?其实就是当社会越完善越发达的时代,婚姻功能就越弱,而越经济越发达的社会和地区,婚姻变动或者离婚率就越高。反之,社会越保守和越落后的地区婚姻反而相对稳固,离婚率低。前者如欧美国家,后者如朝鲜、中东等国家。
咱们说说过去婚姻双方扮演了什么角色: 男方:1.家庭主要收入食物来源提供者,如做农活,工作,打猎。2.家庭生活资料主要提供者,如单位分房,盖房,租房,做家具,重体力劳动换煤气罐等。3.家庭保护者,妻子被欺负丈夫出头。4.精神世界和情绪价值,娱乐活动,提供者,一起看电影,陪伴,关心,关怀。5.性的满足。6.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双方父母的赡养。 女方:1.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价值。2.性的满足。3.精神世界和情绪价值,娱乐活动。4.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职能。5.家庭的必要维持,如家务,做饭,做衣服,生病照顾等。6.赡养照顾双方老人。 在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代,两个人结婚是重要的利益共同体。再早一些时代没有两个人陪伴如生病照顾,住的偏远的男女甚至难以单独生存下去,例如生病没人照顾很可能就死在屋里。
那个时代婚姻承载了极多的功能。所以,婚姻关系是必须稳定的,否则对双方和双方家族都是极大的打击。离婚成本高到惊人的地步。 但是最近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呢?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婚姻里很多功能被逐渐弱化和取代了。前面说到的男方提供的生活必要收入,随着男女逐渐同工同酬和女性就业率(中国女性总体就业率排名世界前列,仅次于北欧)提高。女性甚至女性带着子女,自己靠收入也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丈夫收入进行保障。 家庭生活资料主要提供者也不再是男方的专属了,很多女方有能力买房买车,或者父母帮助买房买车。科技进步社会完善,做家务越来越便利,不需要换煤气罐,甚至缴费跑腿都可以按按手机搞定。家具家电敲敲手机屏幕就就送上门了,丈夫失去原有的体力劳动价值了。 再说说家庭保护者和宗族利益保护者,现在随着法律完善和各种维权机制和道德水平提高,原来需要“出头”的事情执法机构、维权机构、律师都可以解决。婚姻在这方面的作用也弱化了。 而精神世界的陪伴和情感的陪伴发达的娱乐业,游乐场,综合商场,直播,情感倾诉,中介行业,社交软件,男闺蜜,女闺蜜,红颜,蓝颜 社团活动,爱好小组,各类兴趣组织,联盟,车友会,酒友会,健身会,微博,朋友圈,微信各种情感App和娱乐场所,让双方的情感陪伴价值也具有了可替代性。 再说子女的养育和教育以及赡养父母,孩子从怀孕到坐月子,有月子中心 ,有医院和社会老龄化带来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取之不尽的劳动力。孩子两岁就有幼教机构 然后有幼儿园,再往后有小学,中学,大学,还有放学后托管班,培训班,补习班,家教,兴趣班。甚至孩子接送也可以雇人或者学校提供服务。 赡养父母则被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代替,如养老金、医疗机构、养老院、养老年金、陪护人员、护工、保姆所代替。所以“养儿防老”赡养老人的功能也被代替或者间接替代了。 至于家务功能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城市年轻人有几个自己经常做饭的?饭店一大堆,快餐一大堆,饿了么,美团点餐送上门。很多单位还提供一日三餐,不需要像以前需要带饭。或者婆婆家吃完几天,父母家吃几天。其他还有保洁工,维修工,上门厨师,维修工,钟点工,力工各类按按手机就能上门代替过去妻子,丈夫家务劳动的。所以,家务、料理家庭的价值也被弱化和取代了。 所以,一路看下来,原来维持家庭的许多功能,甚至是原来性的满足、情感满足的婚姻核心功能,都被各种完善的社会服务功能代替和补偿了。婚姻只剩下一个生育下一代的主要功能了。 既然婚姻提供不出独一无二的必须性价值,婚姻也就越来越脆弱。当经济上女性不需要依附男性时候,也必然带来保障依附,人身依附甚至精神陪伴越来越下降。毕竟99.999%的男人都没有高晓松那样有趣的灵魂。 那么,今天婚姻的大部分问题 ,都可以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找到本质的原因。
婚姻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人文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不管我们如何去否认,我们目前的世界是一个由人文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的世界,连朝鲜、中东国家都不能免于这个潮流。人文主义强调自我解放,拜托束缚,强调自身的价值和高度满足情感需求。而消费主义本质是需要最大程度释放物质欲望,社会则通过经济发展来满足这种欲望的释放。
具体到微观之处,消费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产生了诸多价值观:人的一生要追求精彩、人要尊崇内心的感受、寻找有趣的灵魂、另一半应该是完美的三观契合、人应该寻找真爱而不是被其它因素所束缚、世界那么大我需要去走走……
相对而言,我们一切的生活运转的根本,包括婚恋,是为了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或者再确切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和生活的精彩快乐。那么,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传统婚姻的对感情的绝对专一、掌控、占有、对一些伴侣或者家庭无法提供的欲望的压抑与控制、家庭单调性,新鲜感失去、因社会和个人发展双方物质精神的不匹配、抚养子女、全职太太对自身成长或者人生获取精彩的压制,都导致了谋求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精彩(或精神、物质世界)的获取、以及谋求自由与传统婚姻制度的矛盾。
如果一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这样富于人文情怀并隐含释放欲望的消费精神的观点并被其引领下,传统婚姻与以上观点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隐隐有“成为那间屋子”隐忧,也难免偶尔一方或双方会有“出去走走”的念头。 所以,有人说婚姻模式正在解体的过程中,也许九五后,零零后,将是最后一代婚姻的守望者。未来的婚姻什么样,也许就如发达国家那样低结婚率,也许像伏波娃萨特这种开放式、半开放式的婚姻越来越多。甚至三人,四人,同性等多种婚恋关系也不会像今天还是稀奇事。
只不过,目前显然婚姻的模式或者中国的婚姻模式,与社会的发展仍然在不断匹配和冲突中。虽然大多数人都还是要通过婚姻的模式进入人生某个阶段,但是目前持续攀升的离婚率以及中年人婚姻惨不忍睹的低质量,都在持续给我们敲响警钟。
传统式的婚姻束缚与自我解放的矛盾如何调和?开放式的婚姻是否使婚姻或者结合失去实际价值?半开放式婚姻的开放尺度与界限在哪里?新的婚姻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目前,除了少数社会学者的前沿研究外,仍迟迟没有进展。国家出于经济发展,一方面在简化结婚离婚难度,出于稳定又需要强调家庭婚姻稳定;为了经济发展,发展房地产和劳动力在鼓励结婚和二胎,但是似乎面对男多女少的社会现实,又似乎暗暗鼓励婚姻的各种重组。
你看,国家的态度,也是隐含着暧昧。 也许,未来终有一天会有适应这个时代的婚姻理念,坚守或变革,终结或重生,改良或回归。
未来,留给明天。我们做好今天就可以了。
-
Nana J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1 16:05:47
-
小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3 17:26:05
-
xiaoxia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3 11:56:45
-
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21:18:01
-
宁其归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20:19:05
-
kun19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17:54:09
-
喵喵耶✌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14:38:49
-
阿拉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10:51:21
-
歸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1 19:59:33
-
戒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1 16:24:5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0 23:21:34
-
西藏没有草字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0 22:46:2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0 22:31:10
-
N.I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0 22:28:55
-
Soph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0 17:48:35
-
呢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9 2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