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没了海明威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座流动的盛宴。”
时年58岁的海明威坐在古巴哈瓦那海边的阁楼里敲打下约莫30年前的巴黎岁月。回忆并不像题目这样温馨迷人。那里并没有什么流动的盛宴,反而,饥饿的感觉,从冰冷的公寓阁楼、到塞纳河旁边、丁香园咖啡馆,如影随形。甚至在“虚假的春天”,月亮如水的晚上,和新婚燕尔的妻子一番软语温存之后,这种感觉仍然挥之不去。
爱马仕已经在宝福大道挂起漂亮的招牌,但是牧羊人赶着羊儿还在石板街道小跑,巴黎人总是把木桶从阳台上抛下来买新鲜羊奶。塞纳河畔气定神闲的钓客,或出入于左岸标志性的咖啡馆可谓往来无白丁。绿阴阴的高大梧桐笑盈盈的姑娘,让河上咿咿呀呀忙忙碌碌的驳船,收起了一季的落叶。
城市里那么多的树木,每天都感觉明天春天就要来临。一夜晚风过后,树叶不留情下落,一场大雨把它打回去,你又要失去一个季节。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巴黎是无情的,这种无情和天气无常是一样的。二十世纪的巴黎是艺术家,作家,哲学家聚集的胜地,但是在出名之前,你并不能真正像上流人士一样享受她的繁华,奢侈,危险和美丽。
你早晨六点起床,天还蒙蒙亮,走在木地板咯吱咯吱响的阁楼里,渴望从清晨开始锻炼有效的写作,你想要写出简洁真实的文字,比如说一篇文章除去一些出版商要求的华丽句子和修饰,整篇文章仍然骨络清晰;你想要写出老家密歇根州寒风呼啸而过的严寒景象;你每天努力而规律地工作,保持怀才不遇的好胜心,不到灵感枯竭绝不停止;你走路去见一个前辈的路上,路过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或者塞纳河左岸,你必须视而不见香甜的蛋糕店——如果实在是饿了,就左转去博物馆看看塞尚的画填饱肚子;你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
了解这一切的时候,我只有15岁,巴黎是一座香艳的饥饿之城,要成为一名作家,最好在不是那个地方时候开始写作。来到巴黎,是10年后。
我早晨睡到十二点起床,天亮了,却没有太阳,雨阴柔寡断。走在木地板咯吱咯吱响的阁楼里,渴望从正午开始锻炼写作,然而我还没有方向,脑海里重复着编辑的话——写一点正面的东西,甚至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我打下一段话,不行,这是在批判,删了,重来。我必须加一些足够华丽的东西让文章看上去和巴黎一样光鲜亮丽。我每天去不同的咖啡厅,点一杯咖啡和价格不菲的甜点,拥抱艺术馆,和莫奈、梵高、雷诺阿交流。我想同时体会饥饿的巴黎和光鲜亮丽的巴黎,我想把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都过得漂亮而非骨感。
下雨的巴黎有点湿漉漉的性感,花神咖啡馆熙熙攘攘,它有一点老式的法国遗风,在寒冷的冬日鲜花并不多,大红色的雨布取代了夏日绿绿的树荫。如果说一百年前的花神咖啡店孕育出了无数精彩的哲学、文学作品,那么今天去花神喝咖啡的人大多都是被这些作品洗礼过的。一种美妙轮回,一本书将在两个时代,不同地方生活的人联系在一起。对于读者来说,这是必经之路。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坐位坐下,咖啡店服务员大多上点岁数,讲起话来底气十足,十分有绅士姿态。咖啡的价格比别的地方稍贵,不要紧,这不妨碍来“朝圣”的人的热情。我想象着倘若我从未读过萨特的书,也许我的世界观会完全不同,倘若我不曾触摸哲学的边缘,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际遇。
圣日耳曼大街的拐角处,萨特的办公室是花神咖啡馆的另一个名字。一间咖啡屋一个属于花神咖啡,左岸自由主义精神的传奇故事。四十年代萨特和波娃在4年的时间里,天天坐同一张桌子,在巨大的烧炭火炉下,或伏案写作或一起与朋友畅谈。波伏娃写下:“我从我们的爱情里获得了启发,而源自幸福爱情的绝对感,幸好是普天下都能实现的事情。两个深深相爱的人热爱生活,是无需任何别的理由的。纵然岁月流逝,真正的爱情始终能保持,会赋予生活全部的意义,全部存在的理由。”萨特回应:“我是作家,我需要偶然的爱情。”
花神咖啡馆旁边是个稍微冷清的咖啡店,在下雨时分觉得更自然,门外没有拿着相机的观光客,也不需要排队,在隔壁的景点式咖啡店旁边显得更像一家出门左转就会去的店。店里悬梁上挂着两个穿着中国清朝官服的木偶,他们身体朝下倾斜,眼睛咪咪笑起来,有点不怀好意的样子。店名也由此而来——双偶咖啡。在大约一个世纪以前,这里和花神咖啡紧紧相连,不无不同。星期三的下午,阿贝尔加缪到这里整理一天的工作,路旁行人熙攘,他不想说话,他在想如何把萨特刚刚给他的一篇新文章的逻辑修改得更完美一点;星期四早晨,毕加索刚刚通宵作完一幅画,本来打算睡觉的他,看见往日不常见的朝阳,不想浪费时光,闲庭信步走来;星期五的傍晚,我和两个友人坐在“双偶”下,点了三杯奶油快要塌陷下来的维也纳咖啡,谈论起咖啡店约莫一百年前的时光,就是眼前。
在塞纳河左岸散步,光是听起来这句话就能涌现丰富的场景和画面。水是城市的灵魂,那些和深刻有关的东西大多都和水有关。我们在前往莎士比亚书店的途中碰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的房屋用废弃物品建立在塞纳河岸,门口堆放着旧书和旧报纸,因为潮湿和发霉,废品和书黏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不细心看,就是灰黑色混合着深褐色的墙壁。房屋一旁有一个推车,上面堆满了废品,塑料,我们猜测那一辆小车就是他的生活来源。一旁的他在塞纳河的阳光下,把手里的玉米洒向成群结队向他飞来的鸽子,见我们要过路,他和鸽子们说了两句话,鸽子就乖乖让开了。我们无从猜想他的生活,也无意揣测他的落破,只是在河边和阳光下,和鸽子说话,这样也没有觉得非常差。世界上有两种幸福的人——第一种走遍万水千山,博览群书,体验世界不同纬度的光线、善良和佳肴;另一种人地方去的不多,认识的人也不多,终其一生只做一件热爱的事。
莎士比亚书店需要排队进入,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伺机搭讪,甚至打算偷东西,这点伎俩每一个来巴黎的人都摸得透透的。书店从开业至今一百多年从未翻修,能坐下来看书的坐位不足五个,可谓一票难求。书店的内部装修保留了欧洲古老的格调,让人进去的第一感觉不是书店,而是一个图书博物馆。内部的书从地面一直罗列到需要用梯子才可以够到的屋顶,充分的利用了每一寸的空间,甚至连屋顶都会穿出一条横梁用来填满书籍,有些吊顶的书架已经歪歪斜斜,让人禁不住担心会塌下来。
刚开业时,这里是全巴黎英文书最多的书店,于是成了美国人最爱关顾的地方。海明威每周都会来这里借书,常常赊账,因为那时候他还过着“饥饿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的生活。他走在有点霉味的木板楼里,和斯泰因说起最新的写作思路,斯泰因说:“这样的书没有一个人想读。”他只能虚心听取意见,毕竟斯泰因是带领他进入巴黎“流动的盛宴”的介绍人和入场券,没有她,他甚至连找谁修改文章都不知道。海明威坐在二楼阁楼里看书,窗外望出去就是巴黎圣母院,钟声准点敲响。他可能隐约的感受到自己脑海的灵感翻江倒海,他清晰地记得找到“最简洁最清楚的表达”的时刻,不过他大概从未想过一百年后,他的书成了这座城市最受欢迎的一本书。
海明威的饥饿感在巴黎如影随形,塞尚在画画前也偶尔体会饥饿的感觉。他们甚至能从饥饿中寻找灵感的力量。我们无法不谈论生活,因为只有先生活,然后才可能是读书和写作。但回忆则不同,巴黎的任何东西在回忆的光影交织中,总有幸福的影子,哪怕饥饿和心酸。这也许是一种虚假意识的满足,也许是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感喟。
我站在摩肩接踵的一楼走道里,到处是故事和历史的味道,或草长莺飞,或风华正茂。我找到靠窗的地方坐下,脚旁边有一只酣睡的猫,第一次在巴黎翻开这本书,于是出现了文中开头部分的场景。
时年58岁的海明威坐在古巴哈瓦那海边的阁楼里敲打下约莫30年前的巴黎岁月。回忆并不像题目这样温馨迷人。那里并没有什么流动的盛宴,反而,饥饿的感觉,从冰冷的公寓阁楼、到塞纳河旁边、丁香园咖啡馆,如影随形。甚至在“虚假的春天”,月亮如水的晚上,和新婚燕尔的妻子一番软语温存之后,这种感觉仍然挥之不去。
爱马仕已经在宝福大道挂起漂亮的招牌,但是牧羊人赶着羊儿还在石板街道小跑,巴黎人总是把木桶从阳台上抛下来买新鲜羊奶。塞纳河畔气定神闲的钓客,或出入于左岸标志性的咖啡馆可谓往来无白丁。绿阴阴的高大梧桐笑盈盈的姑娘,让河上咿咿呀呀忙忙碌碌的驳船,收起了一季的落叶。
城市里那么多的树木,每天都感觉明天春天就要来临。一夜晚风过后,树叶不留情下落,一场大雨把它打回去,你又要失去一个季节。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巴黎是无情的,这种无情和天气无常是一样的。二十世纪的巴黎是艺术家,作家,哲学家聚集的胜地,但是在出名之前,你并不能真正像上流人士一样享受她的繁华,奢侈,危险和美丽。
你早晨六点起床,天还蒙蒙亮,走在木地板咯吱咯吱响的阁楼里,渴望从清晨开始锻炼有效的写作,你想要写出简洁真实的文字,比如说一篇文章除去一些出版商要求的华丽句子和修饰,整篇文章仍然骨络清晰;你想要写出老家密歇根州寒风呼啸而过的严寒景象;你每天努力而规律地工作,保持怀才不遇的好胜心,不到灵感枯竭绝不停止;你走路去见一个前辈的路上,路过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或者塞纳河左岸,你必须视而不见香甜的蛋糕店——如果实在是饿了,就左转去博物馆看看塞尚的画填饱肚子;你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
了解这一切的时候,我只有15岁,巴黎是一座香艳的饥饿之城,要成为一名作家,最好在不是那个地方时候开始写作。来到巴黎,是10年后。
我早晨睡到十二点起床,天亮了,却没有太阳,雨阴柔寡断。走在木地板咯吱咯吱响的阁楼里,渴望从正午开始锻炼写作,然而我还没有方向,脑海里重复着编辑的话——写一点正面的东西,甚至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我打下一段话,不行,这是在批判,删了,重来。我必须加一些足够华丽的东西让文章看上去和巴黎一样光鲜亮丽。我每天去不同的咖啡厅,点一杯咖啡和价格不菲的甜点,拥抱艺术馆,和莫奈、梵高、雷诺阿交流。我想同时体会饥饿的巴黎和光鲜亮丽的巴黎,我想把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都过得漂亮而非骨感。
下雨的巴黎有点湿漉漉的性感,花神咖啡馆熙熙攘攘,它有一点老式的法国遗风,在寒冷的冬日鲜花并不多,大红色的雨布取代了夏日绿绿的树荫。如果说一百年前的花神咖啡店孕育出了无数精彩的哲学、文学作品,那么今天去花神喝咖啡的人大多都是被这些作品洗礼过的。一种美妙轮回,一本书将在两个时代,不同地方生活的人联系在一起。对于读者来说,这是必经之路。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坐位坐下,咖啡店服务员大多上点岁数,讲起话来底气十足,十分有绅士姿态。咖啡的价格比别的地方稍贵,不要紧,这不妨碍来“朝圣”的人的热情。我想象着倘若我从未读过萨特的书,也许我的世界观会完全不同,倘若我不曾触摸哲学的边缘,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际遇。
圣日耳曼大街的拐角处,萨特的办公室是花神咖啡馆的另一个名字。一间咖啡屋一个属于花神咖啡,左岸自由主义精神的传奇故事。四十年代萨特和波娃在4年的时间里,天天坐同一张桌子,在巨大的烧炭火炉下,或伏案写作或一起与朋友畅谈。波伏娃写下:“我从我们的爱情里获得了启发,而源自幸福爱情的绝对感,幸好是普天下都能实现的事情。两个深深相爱的人热爱生活,是无需任何别的理由的。纵然岁月流逝,真正的爱情始终能保持,会赋予生活全部的意义,全部存在的理由。”萨特回应:“我是作家,我需要偶然的爱情。”
花神咖啡馆旁边是个稍微冷清的咖啡店,在下雨时分觉得更自然,门外没有拿着相机的观光客,也不需要排队,在隔壁的景点式咖啡店旁边显得更像一家出门左转就会去的店。店里悬梁上挂着两个穿着中国清朝官服的木偶,他们身体朝下倾斜,眼睛咪咪笑起来,有点不怀好意的样子。店名也由此而来——双偶咖啡。在大约一个世纪以前,这里和花神咖啡紧紧相连,不无不同。星期三的下午,阿贝尔加缪到这里整理一天的工作,路旁行人熙攘,他不想说话,他在想如何把萨特刚刚给他的一篇新文章的逻辑修改得更完美一点;星期四早晨,毕加索刚刚通宵作完一幅画,本来打算睡觉的他,看见往日不常见的朝阳,不想浪费时光,闲庭信步走来;星期五的傍晚,我和两个友人坐在“双偶”下,点了三杯奶油快要塌陷下来的维也纳咖啡,谈论起咖啡店约莫一百年前的时光,就是眼前。
在塞纳河左岸散步,光是听起来这句话就能涌现丰富的场景和画面。水是城市的灵魂,那些和深刻有关的东西大多都和水有关。我们在前往莎士比亚书店的途中碰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的房屋用废弃物品建立在塞纳河岸,门口堆放着旧书和旧报纸,因为潮湿和发霉,废品和书黏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不细心看,就是灰黑色混合着深褐色的墙壁。房屋一旁有一个推车,上面堆满了废品,塑料,我们猜测那一辆小车就是他的生活来源。一旁的他在塞纳河的阳光下,把手里的玉米洒向成群结队向他飞来的鸽子,见我们要过路,他和鸽子们说了两句话,鸽子就乖乖让开了。我们无从猜想他的生活,也无意揣测他的落破,只是在河边和阳光下,和鸽子说话,这样也没有觉得非常差。世界上有两种幸福的人——第一种走遍万水千山,博览群书,体验世界不同纬度的光线、善良和佳肴;另一种人地方去的不多,认识的人也不多,终其一生只做一件热爱的事。
莎士比亚书店需要排队进入,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伺机搭讪,甚至打算偷东西,这点伎俩每一个来巴黎的人都摸得透透的。书店从开业至今一百多年从未翻修,能坐下来看书的坐位不足五个,可谓一票难求。书店的内部装修保留了欧洲古老的格调,让人进去的第一感觉不是书店,而是一个图书博物馆。内部的书从地面一直罗列到需要用梯子才可以够到的屋顶,充分的利用了每一寸的空间,甚至连屋顶都会穿出一条横梁用来填满书籍,有些吊顶的书架已经歪歪斜斜,让人禁不住担心会塌下来。
刚开业时,这里是全巴黎英文书最多的书店,于是成了美国人最爱关顾的地方。海明威每周都会来这里借书,常常赊账,因为那时候他还过着“饥饿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的生活。他走在有点霉味的木板楼里,和斯泰因说起最新的写作思路,斯泰因说:“这样的书没有一个人想读。”他只能虚心听取意见,毕竟斯泰因是带领他进入巴黎“流动的盛宴”的介绍人和入场券,没有她,他甚至连找谁修改文章都不知道。海明威坐在二楼阁楼里看书,窗外望出去就是巴黎圣母院,钟声准点敲响。他可能隐约的感受到自己脑海的灵感翻江倒海,他清晰地记得找到“最简洁最清楚的表达”的时刻,不过他大概从未想过一百年后,他的书成了这座城市最受欢迎的一本书。
海明威的饥饿感在巴黎如影随形,塞尚在画画前也偶尔体会饥饿的感觉。他们甚至能从饥饿中寻找灵感的力量。我们无法不谈论生活,因为只有先生活,然后才可能是读书和写作。但回忆则不同,巴黎的任何东西在回忆的光影交织中,总有幸福的影子,哪怕饥饿和心酸。这也许是一种虚假意识的满足,也许是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感喟。
我站在摩肩接踵的一楼走道里,到处是故事和历史的味道,或草长莺飞,或风华正茂。我找到靠窗的地方坐下,脚旁边有一只酣睡的猫,第一次在巴黎翻开这本书,于是出现了文中开头部分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