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白的这件不大不小的事
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我从小黑到大。
奈何没有欧系非系混系美人的出色五官,黑这个颜色配上自己的脸简直就是灾难。一张土气朝天的脸本想靠涂涂抹抹外加自拍美颜不要脸的顶着“黑美人”这个称号行走江湖就算了吧。
可是想想,俺好歹一村落大闺女,也不能无所顾忌的黑下去了吧,再者赶着快要出门捞汉子的不落俗套心和即将奔入与众多大花小红花们的争奇斗艳的时期,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呀,新年新气象,那就来个改色换肤好了。
可与其毫无保留听信各大网红大咖们的美白推荐,倒不如撸起袖子自食其力喂饱自己,所以我抄起锄头去地里耕了几篇文献学习学习。
很激动,我是没想到咱们的科学家们对美白的研究有介么多的成果嘻嘻。
真心学习了(崇拜敬佩脸)
-----中国古代的美白化妆品发展历史进程
公元前3000多年(商纣王时期)——人们开始用胭脂,材料主要为红蓝花,还有蜀葵花、石榴、山花、苏方木等;清朝——主要用上好玫瑰制作胭脂;
春秋时期——用青黑颜料画眉,白粉拂面,出现了基本妆容;
秦汉之际——妆粉除米粉外,还出现铅粉(又名铅华);
汉朝——基本涵盖了化妆品主要门类;
唐朝——粉饰从宫廷走向民间,面部上妆容出现出现白妆(以粉为主)和红妆(以胭脂为主);
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开始了小作坊生产,主要有扬州的“谢馥香”,杭州“孔春凤”,主要生产胭脂、香粉、头油及香包等。
此时涂脂抹粉,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手段,不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还是市井村姑都喜欢用它来装饰面容。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大量的流入,中国生产化妆品的工厂则始建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开始在香港建厂,主要生产雪花膏、香粉、花露水等,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
目前主流的美白剂种类主要是:
氢醌:
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美白祛斑成分,在一段时间内,氢醌是市面上的主流美白化妆品成分,它通过凝结酪氨酸酶中的氨基酸,使酶冻结而失去催化活性,然而氢醌在一定浓度下可致黑色素细胞变性、死亡。氢醌的性质不稳定,极容易被氧化。后来发现其对肌肤刺激性强,可造成刺激性或接触性皮肤炎,更甚者,若用量不当,会使皮肤产生过度脱色,导致局部反白的现象,日本佳丽宝企业发生的“杜鹃醇”事件,就是消费者使用了含氢醌的美白产品后脸部出现了白斑,这是黑色素细胞长期在氢醌的毒害下死亡造成的。因此,氢醌被禁用于化妆品中。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氢醌的衍生物-熊果苷,其作用机制与氢醌类似,由于熊果苷是氢醌的糖配体,结构上对黑素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但是高浓度下也会出现与氢醌类似的不良反应。
曲酸及衍生物:
曲酸的美白作用发现非常的偶然,在日本人们发现酿酒师的手部皮肤非常的白皙,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了其中的曲酸,而我们日常食用的酱油、豆瓣酱等食物中也含有该成分。曲酸的结晶为无色棱柱形,易溶于水。曲酸的美白机理与氢醌略不同,它是通过螯合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使络氨酸酶失活来达到美白效果。由于曲酸的不稳定性,刺激性,致敏性等,曲酸在日本禁用,在美国属于药品管理范围。因此人们开发了曲酸衍生物来克服以上缺点,曲酸的修饰方式主要有酯化和烷基化。曲酸二棕榈酸盐是常见的一种曲酸衍生物,具有性质稳定,刺激性低等特点。曲酸衍生物的美白作用机理与曲酸相同,但是显示了更好的美白效果。
Vc及衍生物;
很早人们就知道Vc的美容效果比较好,这得归功于Vc较好的还原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但是由于Vc的水溶液不稳定以及难以被皮肤吸收等特点,便使人们开发出了一系列Vc的衍生物来提高这方面的性能,常见的衍生物有Vc脂肪酸酯、Vc磷酸酯盐、Vc棕榈酸酯等,其中Vc棕榈酸酯是应用最广泛的衍生物,它是油溶性的,具有更加稳定、高效的美白特点。
果酸:
果酸具有很强的软化角质层的能力,通过剥落含有大量黑色素的角质细胞来使皮肤细腻、有光泽。天然的果酸主要有乳酸、苹果酸、水杨酸及其衍生物,但是研究表明,α-型的果酸对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因此主要是开发刺激性较小的β-型果酸。
内皮素拮抗剂:内皮素-1和内皮素-2是黑色素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2种细胞外物质,它可以从植物中提取,也可以生物发酵制备,它通过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以及抑制黑色素细胞的分裂来达到美白效果。
胎盘提取物:
胎盘素是一种复合物,胎盘素美白的应用历史也很悠久,它主要成份有氨基酸、酵素、激素等,虽然对胎盘中起作用的成份还不明确,但是临床上证明胎盘提取物确实具有很好的美白效果。
植物提取物:
在化妆品上的应用,迎合了当前回归自然的号召,由于植物提取物独特的成份特点,其对络氨酸酶的抑制率高于传统的美白剂。例如,甘草提取物是较常见的植物美白成份,研究表明其中的甘草黄酮可以多途径抑制酶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生成,因此美白的效果特别好。但是价格昂贵。
参考文献:
[1]柴记红,王怀友,汪成,夏翊腾,陈志从,黄仁慧,郑玉忠,詹华强.中国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J].广东化工,2017,44(21):120-122.
奈何没有欧系非系混系美人的出色五官,黑这个颜色配上自己的脸简直就是灾难。一张土气朝天的脸本想靠涂涂抹抹外加自拍美颜不要脸的顶着“黑美人”这个称号行走江湖就算了吧。
可是想想,俺好歹一村落大闺女,也不能无所顾忌的黑下去了吧,再者赶着快要出门捞汉子的不落俗套心和即将奔入与众多大花小红花们的争奇斗艳的时期,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呀,新年新气象,那就来个改色换肤好了。
可与其毫无保留听信各大网红大咖们的美白推荐,倒不如撸起袖子自食其力喂饱自己,所以我抄起锄头去地里耕了几篇文献学习学习。
很激动,我是没想到咱们的科学家们对美白的研究有介么多的成果嘻嘻。
真心学习了(崇拜敬佩脸)
-----中国古代的美白化妆品发展历史进程
公元前3000多年(商纣王时期)——人们开始用胭脂,材料主要为红蓝花,还有蜀葵花、石榴、山花、苏方木等;清朝——主要用上好玫瑰制作胭脂;
春秋时期——用青黑颜料画眉,白粉拂面,出现了基本妆容;
秦汉之际——妆粉除米粉外,还出现铅粉(又名铅华);
汉朝——基本涵盖了化妆品主要门类;
唐朝——粉饰从宫廷走向民间,面部上妆容出现出现白妆(以粉为主)和红妆(以胭脂为主);
宋、元、明、清时期——化妆品开始了小作坊生产,主要有扬州的“谢馥香”,杭州“孔春凤”,主要生产胭脂、香粉、头油及香包等。
此时涂脂抹粉,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手段,不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还是市井村姑都喜欢用它来装饰面容。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妆品大量的流入,中国生产化妆品的工厂则始建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开始在香港建厂,主要生产雪花膏、香粉、花露水等,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妆品工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
目前主流的美白剂种类主要是:
氢醌:
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美白祛斑成分,在一段时间内,氢醌是市面上的主流美白化妆品成分,它通过凝结酪氨酸酶中的氨基酸,使酶冻结而失去催化活性,然而氢醌在一定浓度下可致黑色素细胞变性、死亡。氢醌的性质不稳定,极容易被氧化。后来发现其对肌肤刺激性强,可造成刺激性或接触性皮肤炎,更甚者,若用量不当,会使皮肤产生过度脱色,导致局部反白的现象,日本佳丽宝企业发生的“杜鹃醇”事件,就是消费者使用了含氢醌的美白产品后脸部出现了白斑,这是黑色素细胞长期在氢醌的毒害下死亡造成的。因此,氢醌被禁用于化妆品中。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氢醌的衍生物-熊果苷,其作用机制与氢醌类似,由于熊果苷是氢醌的糖配体,结构上对黑素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但是高浓度下也会出现与氢醌类似的不良反应。
曲酸及衍生物:
曲酸的美白作用发现非常的偶然,在日本人们发现酿酒师的手部皮肤非常的白皙,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了其中的曲酸,而我们日常食用的酱油、豆瓣酱等食物中也含有该成分。曲酸的结晶为无色棱柱形,易溶于水。曲酸的美白机理与氢醌略不同,它是通过螯合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使络氨酸酶失活来达到美白效果。由于曲酸的不稳定性,刺激性,致敏性等,曲酸在日本禁用,在美国属于药品管理范围。因此人们开发了曲酸衍生物来克服以上缺点,曲酸的修饰方式主要有酯化和烷基化。曲酸二棕榈酸盐是常见的一种曲酸衍生物,具有性质稳定,刺激性低等特点。曲酸衍生物的美白作用机理与曲酸相同,但是显示了更好的美白效果。
Vc及衍生物;
很早人们就知道Vc的美容效果比较好,这得归功于Vc较好的还原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但是由于Vc的水溶液不稳定以及难以被皮肤吸收等特点,便使人们开发出了一系列Vc的衍生物来提高这方面的性能,常见的衍生物有Vc脂肪酸酯、Vc磷酸酯盐、Vc棕榈酸酯等,其中Vc棕榈酸酯是应用最广泛的衍生物,它是油溶性的,具有更加稳定、高效的美白特点。
果酸:
果酸具有很强的软化角质层的能力,通过剥落含有大量黑色素的角质细胞来使皮肤细腻、有光泽。天然的果酸主要有乳酸、苹果酸、水杨酸及其衍生物,但是研究表明,α-型的果酸对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因此主要是开发刺激性较小的β-型果酸。
内皮素拮抗剂:内皮素-1和内皮素-2是黑色素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2种细胞外物质,它可以从植物中提取,也可以生物发酵制备,它通过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以及抑制黑色素细胞的分裂来达到美白效果。
胎盘提取物:
胎盘素是一种复合物,胎盘素美白的应用历史也很悠久,它主要成份有氨基酸、酵素、激素等,虽然对胎盘中起作用的成份还不明确,但是临床上证明胎盘提取物确实具有很好的美白效果。
植物提取物:
在化妆品上的应用,迎合了当前回归自然的号召,由于植物提取物独特的成份特点,其对络氨酸酶的抑制率高于传统的美白剂。例如,甘草提取物是较常见的植物美白成份,研究表明其中的甘草黄酮可以多途径抑制酶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生成,因此美白的效果特别好。但是价格昂贵。
参考文献:
[1]柴记红,王怀友,汪成,夏翊腾,陈志从,黄仁慧,郑玉忠,詹华强.中国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J].广东化工,2017,44(2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