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生活指南
查看话题 >一个人住的第九年

元旦以来,我回到广州的屋子里,享受着独居生活。我说过,我更愿意一个人住在广州。有的时候,和不同的人相处久了,即便是家人爱人,我也时常渴望有一些时间可以回到一个人住的时光里,让我的世界清净下来。安静的和自己独处,是我充电的方式。 因为嗲嗲住院,我娘亲最近开始一个人在家。今天突然在视频的时候跟我感慨:“一个人住好爽啊……”继而想起来问我娘亲是不是一个人住的时间还没有我多,她想了想跟我说:“是啊,我哪有机会。很多人一个人住的时间太少了,所以都不太会跟自己相处。”我想,和自己相处大概是我最擅长的事情之一了吧。 2018,已经是,我一个人住的第九年。哇,好像我已经活了很久一样了。九年了居然。 2009,豆瓣音乐人功能突然上线,我关注了一个叫杨小耀的音乐人,他写了一些关于一个人住的歌。印象中有一二三四五,现在只能找得到那首《一个人住的第五年》。歌词很棒,现在还是很喜欢:……人把时间赚了钱/然后消费快乐/买来一堆新货/看它老成寂寞/……/笑脸照片和大床/装得活色生香/脱掉厚实的外套/谁没有几道伤/……/这几年城也变人也变/这是他一个人住的第五年……同年,我搬离了学生宿舍。在学校里面租了间房,正式开始了一个人住的生活。 第一个房间是在学校后面河边的老宿舍,那时候的我常年有一块画图的A1画板,撑在桌子上,完成各种作业。记得那年开始做竞赛,各种设计图草图都是在那块A1的画板上完成的。再后来出国读书工作,在欧洲搬家数次,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每次搬家,都是重新开始的一次一个人住的生活,重新整理一次自己的生活印记。不管多小的房间,都会把它收拾成自己满足的样子。离开维也纳之前的那个房间,是我最想念的独居空间。硕大的欧式窗,清新的IKEA白色家具,巨大的工作台,那是我唯一一次有机会完全按照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布置的房间。记得那间房里有电子琴,有吉他,有画板,有唱片机,真的可以说是有一切我喜欢的生活了。 我特别不能理解所谓空巢青年常年在家开着电视感觉自己不那么寂寞之类的行为,可能我太喜欢安静,也可能我只是习惯了。一个人住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那应该是沉默。绝对的沉默,不用跟任何人,说上任何一句话,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每当我觉得生活被噪音恼到无药可救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关在一个人的小世界里一段时间。 重生。 一个人住时,时间是自己的,不用被动地切割成碎片,而时间是自己的,生活便是自己的。 一个人的生活,孤独的感觉是难免的。一个硕大的房间,除了你,并无他人。偶尔有窗外或者门外的其他人经过,噪杂或者喧闹,都是一瞬间的。大部分的时候,只听到冰箱在黑暗中的电磁声,或是打字时候电脑键盘的声音。我喜欢熬夜(虽然并不是什么好习惯),漆黑的夜里,邻居都已睡去,渐渐地,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安静的夜是灵感的源泉,灵感会在这种时刻喷涌而出,或是画图,或者设计,又或者是写作。心情糟的时候,安静就变成了寂静,负面情绪会在夜里将我侵蚀,而我不用担心其他人的眼光或者情绪,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放肆宣泄情绪,嚎啕大哭。仿佛全世界已经将我抛弃,失落得发泄着,累了便睡去。第二日,再在清晨的阳光和晨露中醒来,前一夜的一切,都恍惚如泡沫般的消失不见。 身体无力的时候,我会在起床前,躺着做一些拉伸运动,唤起我的意识。拿手机和M先森道早安,之后便在这份宁静中,爬起来。这是独处才有的宁静,M先森,或者家人住在一起的时候,早晨唤醒我的,往往是他们爱的呼喊,或是早餐的牛奶香。这是喧闹的幸福,是一种心里被填满的幸福。而我有的时候,也会喜欢空荡荡的幸福感。 沉默而宁静的感觉,像是黑咖啡。也许是哥斯达黎加,也许是黄金曼特宁,以为是苦的,却常有回甘。 我喜欢收拾我不大的屋子,即便刚刚收拾完又变得很乱,但这种混乱,往往是混杂着生活气息的混乱。门口放着俩三双常穿的鞋,其他放在鞋盒和鞋柜里。我会把M先森常穿的鞋留一双在外面,我说过,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余味,即便大部分的时间,我总是一个人在这里。M先森总是诟病我的鞋盒占用了太多的走廊空间,我一直说我没有更合适的地方存储我的鞋子,大概鞋子真的是太多了,如果可以断舍离一部分,大概家里会清澈很多。有一段时间我会把一株绿植放在鞋盒上,配上我的包袋及雨伞,很是美丽。可是时间一久,入口处的鞋盒上的小空间,就被堆积成了各种杂物。头梳,纸巾,眉笔,零食……隔一段时间我会整理一下,即便很快的时间里,又会回归成原样。入口走廊也是厨房,不常开火的我,灶台上除了烧水壶和滤水器,便只有很多个杯子。一个是我喝水的杯子,一个是泡咖啡的杯子,还有M先森的茶壶和玻璃茶杯,我偶尔也会拿来泡上一杯花茶,玫瑰或者雪菊,总是带着淡淡的香。 我总是期待可以重新装修一下这个房子,换上我喜欢的家具,变成有楼梯的室内空间,更好的利用这个不大的空间,堆积我喜欢的一切生活秩序。可是总是苦于金钱时间精力等等等等的问题,到头来还是变成一场空。最多,在M先森的帮助下,更换一下家具的位置。现在的家具位置,进房间右手边,是靠着墙壁的床。左手边是置物架和书桌。靠窗的两边,摆放着沙发和小桌椅,中间留出的地方我铺了地毯。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空间了。 即便很多时候我都一个人睡,但也需要一张巨大的双人床。可以容纳自己在上面不同姿势和角度的裹着入眠。纯棉布的被套,床单,枕套,床上常有一本书,和我的平板电脑。床脚靠墙的位置,常年放着一个大靠枕,靠枕是我不离开床的原罪。而书桌是一切活动空间,当我需要工作或者写作,以及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知识摄取的时候,我会坐在书桌旁。我的桌上有一盏阅读灯,俩台笔记本电脑,日历以及一盆多肉植物。我喜欢保持书桌的空间,至少有1/2的空余,这样我可以随时摊开一处地方,画画,或者写字。沙发很多时候,会变成我堆积衣物的地方,偶尔收拾好的时候,我会带上我的咖啡杯,坐在那里,看新一期的National Geographic或者Lonely Planet,是的,我宅在家里的时候,也分分钟想去这个世界流浪。小桌也是我的饭桌,点外卖或者煮茶热饭,我都会在那里吃。若家里来客人,我便会和小伙伴一起坐在地毯上,吃喝聊,都在地毯上解决,温馨舒适。 我墙上挂着一台电视,常年不开,后来干脆拿一块印着世界地图的布遮起来,抬头只看到这个世界。那上面有一句:“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only read one page.”这也算我的人生格言之一了。 还有一些小物,是我生活的小情调。 置物架上的hello kitty风铃,是去年520和M先森在阳江海边的集市淘到的;书桌上2018年新的日历是我的新欢,New York Gallery出版的,每一页都是我想念的纽约的一切;小桌上常年放着一盆开花的植物,即便我常常不在家里,也会觉得这个家需要生命;冰箱贴是小时候在不记得哪个城市旅行时买的脸谱削皮刀,削土豆或者苹果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回忆我到底什么时候,在哪里买的,却至今没想起来;墙上某一侧的角落贴着认识的女画家在欧洲写生时的铂金水彩;地毯上放着我爱的Hello Kitty,沙发上躺着我的Mickey&Minnie;我把和M先森旅行的照片打印了放在各个不经意的角落;窗台上有我和M先森在马来潜水的时候,从海边捡的贝壳,珊瑚和海星;门背后的架子上挂着我喜欢的插画家的明信片;靠近窗台的角落,有我爱的蓝牙beats音响,我喜欢音乐从家里的角落飘来,比如此时此刻,我沉浸在Dolores O’Riordan离世的悲伤中,循环播放着我爱的卡百利…… 时间很多的时候,我会整理我的衣柜。我有很多很多的衣服,穿衣风格这些年都不太一致。每到换季的时候,我会把行李箱和衣柜的衣服分别整理一次,有一些想不起来,更多的是会有新的搭配的灵感。叠在一起,放回衣柜或者行李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满足感。以前在维也纳的房子,有一个专门的衣帽间,那是我最爱的地方了。我想我大概是个从里到外的唯物主义者吧,唯拥有,会让我心安。柔软的衣物,甜美的气味,完整的房间,轻松的自己。这样的时刻,大概是一生中,我最爱自己的时刻。所有的安全感,来自于我自己。不依靠家人,不依靠朋友,亦不依靠爱人。由内而外的孤独的美,让我越来越可以和平的和自己共处。 与M先森在美帝的日子,大概是我一生中离孤独最远的时候。现在俩年多过去,生活的印记又将我们拉成了不一样的轨道,他常年出差,我依旧独居。偶尔相聚,偶尔回归到共同居住在一起的生活,也会带来别样的心安。现在的我,偶尔会想,第十年,第十一年,或者第十二年的时候,独居生活是不是应该结束了。再长大,一个人住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微乎其微。我喜欢和M先森生活在一个空间里,但我却害怕失去孤独的心境。 可人生便是如此,往前走,才有新的体验。在此之前,让我孤单地尽情享受自由地把自己的脚底板踩在生活上的时间吧。 原载于个人博客Forever Young
林小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们缺的,有可能只是一袋花生米 (9人喜欢)
- 新加坡遛娃指南2025版 (4人喜欢)
- 又是一年圣诞节 (7人喜欢)
- Que sera, sera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