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朴实但空泛的听写录
即使很多五分好评,也觉得有点失望。
或许是期待太多吧,感觉这就是一部纯粹的“听写实录”,走访固然难能可贵,记录下来的朴实的话语和经历也很可贵,但还是不喜欢这种单纯的搬运和记载,不喜欢这种单纯的叙事风格,像直愣愣地在白纸上勾勒出一半的草稿,未经涂抹渲染就已经装裱了。
画面感不强,或许也有翻译的问题吧,一些方言和当地化的表达方式受限制,以至于看起来有点无味,像喝白开水。即使偶有两句形象化的表达,也只能一忽儿让人眼前一亮啊。
稍纵即逝。
很多口语化的描写也不是不好,就是让人觉得完全是将听录稿誊写下来一般,比如手艺人口述制作流程时说的“先这样······然后这样······”分明就是提醒读者,这是一个全然靠自己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啊。
可惜了,感觉配合镜头制作成纪录片会好一些。
也有同名的纪录片,打算稍后去看。‘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前两日看的纪录片《极地》,一部唯一看过的纪录片。
那种评判好坏的标准,却也不需要通过比较来显现。
里面讲到易贡藏刀、萨迦面具、藏靴、寺庙壁画、自制美肤膏的制作流程等等,虽然有的只有十分钟不到的时长,但在画面和色彩的渲染下,真的是很有冲击力,也比平铺直叙更能直入人心。
强烈安利。
我不知道原本想要通过这本书收获什么,但我知道它确实是令人失望了一些。
不过这份期待和收获也是因人而异的吧,意外所得的漂流活动的书,也有神灵冥冥之中的指引吧。笑。
或许反过来看,那些欲言又止的警醒的话语和点到即止的暗示,才是真正引起读者思考的东西吧。毕竟,过度表述自己的观点,难免会使这种类型的采访笔记显得主观色彩太强了些。
大概就是因为自己到底还是缺乏主见,所以总是一味地期待着别人直接赐予新观点。
实在是很不好的习惯。
但就书而论,我觉得很多读者在阅读结束后,仍旧不会对留住手艺采取实际行动的,如我一般。
人人皆知老祖宗的东西很多是值得传承的,从思想到行动,但氛围如此环境如此,浮躁的世态下,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也只够自己探手摸一摸周遭的温暖了。
实在可悲啊。
或许是期待太多吧,感觉这就是一部纯粹的“听写实录”,走访固然难能可贵,记录下来的朴实的话语和经历也很可贵,但还是不喜欢这种单纯的搬运和记载,不喜欢这种单纯的叙事风格,像直愣愣地在白纸上勾勒出一半的草稿,未经涂抹渲染就已经装裱了。
画面感不强,或许也有翻译的问题吧,一些方言和当地化的表达方式受限制,以至于看起来有点无味,像喝白开水。即使偶有两句形象化的表达,也只能一忽儿让人眼前一亮啊。
稍纵即逝。
很多口语化的描写也不是不好,就是让人觉得完全是将听录稿誊写下来一般,比如手艺人口述制作流程时说的“先这样······然后这样······”分明就是提醒读者,这是一个全然靠自己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啊。
可惜了,感觉配合镜头制作成纪录片会好一些。
也有同名的纪录片,打算稍后去看。‘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前两日看的纪录片《极地》,一部唯一看过的纪录片。
那种评判好坏的标准,却也不需要通过比较来显现。
里面讲到易贡藏刀、萨迦面具、藏靴、寺庙壁画、自制美肤膏的制作流程等等,虽然有的只有十分钟不到的时长,但在画面和色彩的渲染下,真的是很有冲击力,也比平铺直叙更能直入人心。
强烈安利。
我不知道原本想要通过这本书收获什么,但我知道它确实是令人失望了一些。
不过这份期待和收获也是因人而异的吧,意外所得的漂流活动的书,也有神灵冥冥之中的指引吧。笑。
或许反过来看,那些欲言又止的警醒的话语和点到即止的暗示,才是真正引起读者思考的东西吧。毕竟,过度表述自己的观点,难免会使这种类型的采访笔记显得主观色彩太强了些。
大概就是因为自己到底还是缺乏主见,所以总是一味地期待着别人直接赐予新观点。
实在是很不好的习惯。
但就书而论,我觉得很多读者在阅读结束后,仍旧不会对留住手艺采取实际行动的,如我一般。
人人皆知老祖宗的东西很多是值得传承的,从思想到行动,但氛围如此环境如此,浮躁的世态下,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也只够自己探手摸一摸周遭的温暖了。
实在可悲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