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6 《洗澡》
在书店偶然间看到《洗澡》这本书,就决定今天要读下来了。杨绛先生无疑是对我的做人影响很大的一位,她那时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铺天盖地,打开任何一条,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下来。
杨绛先生对我的影响,来自于《我们仨》,受这本书影响的人很多很多,我该算是影响较大的其中一个。相当长一段时间就是对《我们仨》翻来覆去的阅读,每读一次就是一次对美好的家庭生活憧憬之旅。中间隔了很长时间才有作者论的概念,想去找一找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刚好那段时间也有些读书荒。找来《走到人生边上》读了一部分,可能与当时的心境不合,也觉得有些生命之沉重,就没有读下去,想可以留在暮年的时候再去体味,杨绛先生的作品本就不多,也就没有继续沿着作者论的方式去继续感受杨绛先生。
《洗澡》这本书,算不上是能够从书中读取杨绛先生,感受她灵魂的作品。我也细细读了,想到尽管看不到她日常做人和生活的态度,但这确是她在将经历和悲痛内化之后,冷静的写下有关知识分子在那场不利的经历中的过程。全文没有一句谴责和沉重的话,读者像是在读一群人读书,婚姻,爱恋,职场和有错改正等平常人都在经历的事情。通篇读完才能感受杨绛先生以极大的胸怀包容人生的磨砺和不平,这也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气吧。
在我看来,书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比较突出的角色是由许彦平联系起来的姚宓和杜丽琳两位女性。姚宓出身优越,却家道中落,年轻的姑娘经受了考验,拒绝了功利的未婚夫,选择照顾在母亲身边,尽管耽误了学业前途默默在图书馆做分类的工作,却也兢兢业业,恪守本分。遇到真情对她的已婚但正直的才子,她坦诚地选择埋藏自己的感情,不去伤害他人家庭。到这里,书中的姚宓尽显高尚的品质,尽管平庸却会获得赞赏。可是杨绛先生最终也没有落于理想化,通过世故的杜丽琳有意对比。
杜丽琳,家境优渥,但有头脑,主动追求有才华,靠得住的穷书生。她主动承担起夫妻情感建设,追随丈夫脚步留学又回国,小心呵护自己的生活。她没有拜理想浪漫的情感至上,却维护丈夫在世事起伏中周全。她没有走真善美的套路,成为美好的化身,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是聪明和智慧的,她在丈夫移情他人之后仍能为丈夫解围,大事化小,在自我批评中,发言准确,有感染力。这些也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样值得敬佩,我心里的天枰也悄悄向杜丽琳倾斜。
我对书中的女性形象给予特别关注,其他角色泾渭分明,只有姚宓和杜丽琳的对比,我难区分伯仲,更难抉择如何抑恶扬善。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没能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来,但是我想我已看到杨绛先生用包容的胸怀去看待不同的人性,其中也不乏对自己个性的反思吧。
后记:最终也是很浅薄的思考,作为对自己包容心的再一次敲打吧。
杨绛先生对我的影响,来自于《我们仨》,受这本书影响的人很多很多,我该算是影响较大的其中一个。相当长一段时间就是对《我们仨》翻来覆去的阅读,每读一次就是一次对美好的家庭生活憧憬之旅。中间隔了很长时间才有作者论的概念,想去找一找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刚好那段时间也有些读书荒。找来《走到人生边上》读了一部分,可能与当时的心境不合,也觉得有些生命之沉重,就没有读下去,想可以留在暮年的时候再去体味,杨绛先生的作品本就不多,也就没有继续沿着作者论的方式去继续感受杨绛先生。
《洗澡》这本书,算不上是能够从书中读取杨绛先生,感受她灵魂的作品。我也细细读了,想到尽管看不到她日常做人和生活的态度,但这确是她在将经历和悲痛内化之后,冷静的写下有关知识分子在那场不利的经历中的过程。全文没有一句谴责和沉重的话,读者像是在读一群人读书,婚姻,爱恋,职场和有错改正等平常人都在经历的事情。通篇读完才能感受杨绛先生以极大的胸怀包容人生的磨砺和不平,这也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气吧。
在我看来,书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比较突出的角色是由许彦平联系起来的姚宓和杜丽琳两位女性。姚宓出身优越,却家道中落,年轻的姑娘经受了考验,拒绝了功利的未婚夫,选择照顾在母亲身边,尽管耽误了学业前途默默在图书馆做分类的工作,却也兢兢业业,恪守本分。遇到真情对她的已婚但正直的才子,她坦诚地选择埋藏自己的感情,不去伤害他人家庭。到这里,书中的姚宓尽显高尚的品质,尽管平庸却会获得赞赏。可是杨绛先生最终也没有落于理想化,通过世故的杜丽琳有意对比。
杜丽琳,家境优渥,但有头脑,主动追求有才华,靠得住的穷书生。她主动承担起夫妻情感建设,追随丈夫脚步留学又回国,小心呵护自己的生活。她没有拜理想浪漫的情感至上,却维护丈夫在世事起伏中周全。她没有走真善美的套路,成为美好的化身,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是聪明和智慧的,她在丈夫移情他人之后仍能为丈夫解围,大事化小,在自我批评中,发言准确,有感染力。这些也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样值得敬佩,我心里的天枰也悄悄向杜丽琳倾斜。
我对书中的女性形象给予特别关注,其他角色泾渭分明,只有姚宓和杜丽琳的对比,我难区分伯仲,更难抉择如何抑恶扬善。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没能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来,但是我想我已看到杨绛先生用包容的胸怀去看待不同的人性,其中也不乏对自己个性的反思吧。
后记:最终也是很浅薄的思考,作为对自己包容心的再一次敲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