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独徜徉 不想被找到的现代隐士

每个人的内心都一片净土,在这片净土之上寄予某种理想或者逃离现实,不同的是,大部分人不会为了它放弃自己主体的生活框架。对于那些出家问道的人,我们持一种窥探的心态,又有几分羡慕。“隐士,是中国保存的最好的秘密”,《空谷幽兰》这本书,正是那支揭开这神秘面纱的秤杆。 1989年, 比尔·波特得到一名赞助人的资助,带着一名摄影师,来到中国的神农架、秦岭等地寻访隐士,终南山,指的是秦岭的一部分。 经过长途跋涉和大量走访,比尔·波特把隐士大致分为三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士和知识分子隐士。作者首要要介绍的是道教徒。儒家学说作为古代仕途经济的必修知识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被知识阶层普遍认同,成为主流文化,而道教相对边缘。 在与任法融道长看似玄妙又切合实际的问答中,我们了解到道教徒关于道教修行的目标就是成仙,修成一个不死之身,他们用神秘的方式修行。葛兆光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中的剖析能够比较好的概括道教徒和他们所追求的修行:“对于道教来说,首先就是现世的生存和永恒的生存,因此它拥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训练技术,也拥有一套非常神秘的思神通神仪式和药物辅助方法。” 作者用更大的篇幅去描写他更为熟悉的佛教隐士。在看这本游记关于佛教隐士相关篇幅的时候,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几个人真正懂佛教,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学子们也没有专门读过佛经,这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但是如果你放下这个包袱,以一个亟需净化和沉浸下来的俗世人的角度去看的话,会得到某种启发和沉淀。 正如志诚和尚说的:“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但是在我们得到人身以前,我们还有另外一副面孔——我们的本来面目。眼睛看不到它,只能用智慧去了解它。 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注定要成佛。 但是成佛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的本来面目。” 看了《空谷幽兰》才知道真正的隐士生活没有那么多诗意和美感,普通人只有克服贫寒疾病,才有心境去体察所谓诗意和美感。而坚持下来的隐士,能够一定程度超脱出来。他们独居在深山,信念如一盏明灯,明心见性,或求道求佛或寻求安慰与宁静,各自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