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学术讲座之六:本雅明 两次讲座谈到本雅明,可我从没阅览过本雅明的思想著作。讲座之后,只好做了一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概貌》的阅读笔记。 王坤老师上课问到复制的东西算不算艺术品?按照本雅明的观点,对王坤老师的问题的回答是:照相底片复制大量的照片,那么鉴别哪张是真品就毫无意义,而绘画、雕塑作品由于其创作的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就说明复制的绘画、雕塑不是艺术作品。 本雅明书中提到的很关键的概念就是“光韵”(有些翻译为灵韵)。本雅明把灵韵视为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区分点。到底什么是光韵的概念呢?作者在p10提出光韵概念——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作品的光韵。作者在P13还用一个场景来把光韵的概念具体化: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 除了光韵外,本雅明还在文章中论述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特征。总结起来就是:传统艺术具有原真性(即时空的限制)、独一无二性、永久性;现代艺术具有的特征是:随时随地性、可重复性、暂时性。其实,它们之间的特征应该还包括是否可修正性。在第八小节《永恒价值》, 作者对比了古希腊雕塑艺术与现代电影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修正性。电影由于后期剪辑,具有可修正性特点。例如,有些电影可能会有不同的剪辑版本,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导演加长版版本的电影。我联想到,绘画一经完成很少有修改的余地,而现代摄影还能经过修图把瑕疵去掉变得趋近完美。 机械复制技术带来的影响和现代群众运动密切联系,而其中最突出的形态的就是电影。电影的制作技术一方面使得电影的复制性行为可行,另一面电影制作成本昂贵,需要大量的观众,使得它必须大量复制发行。因此,电影成为机械复制时代的代表物。本雅明关于电影的看法给我启发。P33“在弧光灯下进行表演并同时满足麦克风的条件,.....适应这种要求意味着演员面对这些器械要保持他的人性的特点”本雅明在这里也同时说明电影演员和传统舞台剧演员的不同之处在于表演者和观众的关系。电影演员面对的第一观众是机器,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定型特征——无“人性”,换言之就是异化、孤独症,现代人的通症。如果本雅明得知如今的3d电影不知道会有什么评论,有句话说到现在的电影演员最可怜,因为他们可能要面对一个虚无的表演对象进行表演,正如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人公要在一个空荡的游泳池上假装成在大海上与老虎搏斗。人与人不再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外卖,淘宝购物,消费者不再需要登门消费;网课,老师与学生不再需要面对面交流沟通;视频通话,不再拥有家书抵万金的感受了吧。P57电影是集体造梦,电影是集体无意思中对社会压抑的一种宣泄。这个观点可以解释理解战狼2在中国的高票房的现象。到了电影结尾处,一本中国护照出现在了屏幕上,护照上还写着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平时对当今政府的执政有诸多不满,看到这里也会止不住燃起一股自豪感,走出电影院感觉终于能长舒一口气。这口气是近一百年来的闷气。我也终于明白,小说《沉沦》主人公会在自杀前喊:“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同时,我又想到有位同学本科在以色列交换时,已经住进宿舍的他,一周后又得搬出来为一个美国留学生让置宿舍位置。电影通过讲述冷锋这样的超能英雄,为我们抒发了压抑已久的民族强大的热烈愿望。 由于时代局限,本雅明很多观点也不是决然正确的。“如果说绘画让人凝神注视而电影一幕幕的观影则让人惊颤”(P61 )现代电艺术电影,节奏很慢,同样可以令观众凝神注视。“把电影归结为艺术的努力迫使理论家空前武断的把膜拜价值要素注解到电影中。”(P28)如果本雅明可以看到当今的造神电影,那么他应该会修正这个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