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一
在古诗中,一直比较偏爱基调悲凉的抒叹家国兴亡的作品,诸如《西塞山怀古》。杜工部这首吟咏安史之乱的诗,说来惭愧,之前竟没有读过。今日甫一览之,感伤不已,旋可默诵。
四万义军同日死,其景惊心动魄,其情更值深恸。这十郡良家子,数月之前恐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为普通农夫耳,然国势板荡,胡虏肆虐之际,挺身而出,却不幸俱作河边骨,马踏车辗无人知。
而对杜工部而言,这一剧战噩耗之悲,更甚于长平之后的赵人。赵人虽亦有健儿殁、社稷危之恨,犹身与国胞同在,或可存慷慨而共生俱死之念,勉能以悲为壮。而杜工部身陷虏手,耳闻炎黄子息屠戮之祸,目睹腥膻之辈洗箭歌饮之景,忧发于心而不能解,哀郁于神而不能化,昔日帝都,今朝地狱,天子播迁,丑类纵横,今年复旧岁,明朝更如何?此事古来罕,不幸身历之。生亦何欢,死复何苦,惟有一念盼天军,怎奈天军无音讯。呜呼,都人回面向北啼,啼后更可夫如何。只祈我华夏儿女从此无此之痛矣。
二
由是思史,郭汾阳、李光弼之功可谓大矣,而史家似均不甚察。
西晋八王乱后,羯氐鲜卑种种纷纷入华,十六国北朝俱不必提,明皇时,国忠犹以胡人善战为由,而令其充任节度使,此亦渔阳乱起之由。然捍卫潼关之哥舒翰等,同为胡人也。总言之,胡人已成北华极大之势力。故纵有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叠相自残于内,官军犹费七年方平之,可谓难矣。
由此,不可不察倘无郭李之劳苦功高,中原或自此沦于蛮族,亦未可知也。如是,则今日之中华早不过黄河矣。思之岂不栗栗哉?不可以安史之乱既平,而轻言其易平、定平也。
试举一例,长安光复,固有回纥之力,然郭子仪之功甚大。或可比拟蒙古人占汴梁之举,时南宋无名将如汾阳之俦(诚然,蒙古铁骑亦中西数百年罕见之凶兽),故驱狼引虎,左支右绌,端平入洛旋踵而成泡影,终至神州陆沉。唐室以一外迁两载之身,回京享国又百多年。其偶然乎?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一
在古诗中,一直比较偏爱基调悲凉的抒叹家国兴亡的作品,诸如《西塞山怀古》。杜工部这首吟咏安史之乱的诗,说来惭愧,之前竟没有读过。今日甫一览之,感伤不已,旋可默诵。
四万义军同日死,其景惊心动魄,其情更值深恸。这十郡良家子,数月之前恐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为普通农夫耳,然国势板荡,胡虏肆虐之际,挺身而出,却不幸俱作河边骨,马踏车辗无人知。
而对杜工部而言,这一剧战噩耗之悲,更甚于长平之后的赵人。赵人虽亦有健儿殁、社稷危之恨,犹身与国胞同在,或可存慷慨而共生俱死之念,勉能以悲为壮。而杜工部身陷虏手,耳闻炎黄子息屠戮之祸,目睹腥膻之辈洗箭歌饮之景,忧发于心而不能解,哀郁于神而不能化,昔日帝都,今朝地狱,天子播迁,丑类纵横,今年复旧岁,明朝更如何?此事古来罕,不幸身历之。生亦何欢,死复何苦,惟有一念盼天军,怎奈天军无音讯。呜呼,都人回面向北啼,啼后更可夫如何。只祈我华夏儿女从此无此之痛矣。
二
由是思史,郭汾阳、李光弼之功可谓大矣,而史家似均不甚察。
西晋八王乱后,羯氐鲜卑种种纷纷入华,十六国北朝俱不必提,明皇时,国忠犹以胡人善战为由,而令其充任节度使,此亦渔阳乱起之由。然捍卫潼关之哥舒翰等,同为胡人也。总言之,胡人已成北华极大之势力。故纵有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叠相自残于内,官军犹费七年方平之,可谓难矣。
由此,不可不察倘无郭李之劳苦功高,中原或自此沦于蛮族,亦未可知也。如是,则今日之中华早不过黄河矣。思之岂不栗栗哉?不可以安史之乱既平,而轻言其易平、定平也。
试举一例,长安光复,固有回纥之力,然郭子仪之功甚大。或可比拟蒙古人占汴梁之举,时南宋无名将如汾阳之俦(诚然,蒙古铁骑亦中西数百年罕见之凶兽),故驱狼引虎,左支右绌,端平入洛旋踵而成泡影,终至神州陆沉。唐室以一外迁两载之身,回京享国又百多年。其偶然乎?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