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中的有趣表达
查看话题 >难懂的南通话
前两日去了两块地方面试,一个是食品公司,一个是传媒集团。面试的问题都差不多:曾经在哪里工作,为什么辞职,现在住什么地方老家又是哪里人如此等等。
待我一一回答过后食品公司的老板说“喔喔,我们是老乡呢!靠的近得很,我是袁灶的。”我听了很高兴,遇到老乡总归多少沾点光,因为是老乡,便多问了一句:你是说什么话的?
朋友们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隔得不远的老乡难道还说不一样的话吗?这就是我们老家比较奇怪的地方了。在我们老家,路南路北说的话不一样,隔着一条河,河南河北说的话也有可能不一样。人家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我们老家却是“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毫不夸张。说了半天忘了告诉大家我是哪里人了?我的老家在江苏南通,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沿江城市。
在我们市里大致有四种方言:南通话,如皋话,海门话,通东话。像我们南通人如果在外地打工,互相碰到了虽然说都是南通人,但大家说出来的方言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有时还不得不用普通话交流。
南通人里面说正宗南通话的人大概占1/7,也就是常说的“城里人”。这个南通话听起来有点像日本话,有个比较经典的桥段是这样的:“裤子也瓦,裤多西瓦,哈子也瓦,哈多西瓦。”念起来是不是非常小日本呢?这段话翻译成普通话是这个意思:裤子要坏,裤带先坏,鞋子要坏,鞋带先坏。很有趣吧?但是这很有趣的南通话不仅让到南通打工的外地人头疼,也让我们这些不说“南通话”的南通人听得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南通原来下设四市二县:分别是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海安县,如东县。其中如皋和海安两块地方说话大致差不多,也就是四种方言里的“如皋话”,这种方言说话时舌头带点卷,我不会说如皋话就从网上截了几张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看了图片是不是觉得蛮好玩呀!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南通的第三种方言:海门话。海门话也叫“沙地话”,海门和启东这两个市有很大一部分人讲这种方言,听起来和上海话非常接近。而海门和启东的同胞们也因为这个缘故在心理上比较倾向于做“上海人”,他们的性格也和上海人差不多,比较小气精明。我的模仿能力不强,虽然在海门读了三年书,但海门话只学会了简单的几句,也曾经闹了不少笑话。比如说早上到食堂里吃早饭,打咸菜,海门的同学都在那里说“打野鸡”,我心想这破学校居然早上还有野鸡吃?我伸长脖子想看“野鸡”,哪知道盛到同学碗里的只是雪里蕻咸菜。和海门同学相熟后才知道海门人管咸菜叫“野鸡”,高档得很!海门话里洗澡也不是说“洗澡”,叫“打肉”,要把肉打疼了才叫洗澡。
前头说道说海门话的人比较精明,也是我在海门读书三年得到的体会。海门同学一般和你交情特别深厚才会从家里带东西给你吃,或者邀请你到她家里去玩。我们宿舍那时总共住了4个女生:两个海安人,一个通州人,一个海门人。虽然说出去都是南通人,但平日我们只能用普通话交流,四个人倒有三种方言没得办法。我们那个海门同学倒是非常不错,我到现在还记得冬至她从家里带来的大圆子给我们吃。而前两天和我称老乡的那个袁灶老板让我第一天上班给他们烧菜洗碗,我听老板娘和他说话用海门话,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最后一种话是“通东话”,也叫江北话,通州市东部,海门市北部,启东市北部的人平常说的就是江北话。我去传媒集团面试时那个主任问我是哪里人,我说老家二甲,他说“喔,那你说的是江北话,我们这里有两个二甲的,一个余西的”,我这个“一面试二面试再试试”的工作大概也是沾了老乡的光,我猜。如果一个南通人把“喝茶”说成“吃茶”,那这个人八成是江北人无疑了。
南通话之所以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听不懂,南通自己人也听不懂,主要原因是方言种类多,分布还不均匀,历史上说“南通南通,难通难通”,不仅指交通不便,语言沟通也是一大障碍。最后百度了几张图片,供大家娱乐一下,以后来南通游玩时也许可用一二。





唷唷差点忘了告诉大家,“妻子”这个词在我们南通有五种叫法:
南通话:娜娜;
海门话:娘子;
如皋话:马马儿;
江北话:老尼,或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