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宽马路,它带走了城市的人气儿
作者 | 杨雅萍 编辑|张二
很多城市在进行道路建设时,总喜欢宽马路,这一点,北京尤甚,仿佛只有如此才符合大国首都的“设定”。然而,正是这些越建越宽的马路,让整座城市变得越发冰冷,丧失了生活气息。
1北京道路之宽,世界上都屈指可数
根据《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大城市主干路宽度应介于40—55米,而北京很多道路早就超出了这个“红线宽度”。
号称“神州第一街”的长安街,最初某些最窄处仅仅5 米。后来街面宽到15米,文革期间发展到80米,现在长安街中心路段宽度达120米,其中主干道最宽度为80米。
与长安街一起构成北京东西方向主干道的广安大街和平安大街,平均宽度也令人惊叹,分别是70米和40米。

不仅是北京,其他城市的“宽马路”现象也十分严重。比如上海的世纪大道,道路整体宽度足有100米,总体为8车道,少数10车道,主干道平均宽度31米。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城市道路长度共增长24.15%,而城市道路面积共增长37.82%,道路面积增长速度大于道路里程增长速度,说明城市道路宽度愈加增大。
如果单从数据无法直观感受到北京的路有多宽,还可以看以下的对比:
据统计,北京城市街道平均宽度为14.64米,而东京宽度为6米,其中平均宽度5.2米的道路占东京道路总长度的90%左右,车道宽度在13米以上的4车道道路只占日本道路总长度的1.51%,也就是说,市道路平均宽度,北京为东京的两倍以上。

道路过宽,带来的一大问题就是路网密度变小。
北京市五环路以内路网密度为2.8千米/平方千米,换算成道路间距为700米左右。而按照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像北京这样规模的城市,路网密度至少要达到5.4千米/平方千米,对应的道路平均间距本来应该为370米左右。

同样与东京进行比较,东京平均路网密度为11.13千米/平方千米,北京则为1.73千米/平方千米,仅是东京的15.54%,东京核心区路网密度达到19千米/平方千米,北京则为10.86千米/平方千米,也仅有东京市区平均水平的57.04%。
东京每平方公里的交叉路口甚至可以达到200个,而在北京,每平方公里十字路口只有十几个。

2马路越建越宽,拥堵越来越严重
对于北京来说,道路越修越宽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够减少拥堵,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2016 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中显示,2015 年平均拥堵持续时间为3小时,较2014年增加1小时5分钟,早、晚高峰出现拥堵的天数也比2014年有大幅度增加。
从《2017年第3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在特大城市拥堵榜上,北京一直稳居第一,并且北京的拥堵延时指数已经超过2,也就是说,如果高峰期想要在北京出行,那么你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是一般时候的两倍多。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路建得更宽之后,空间大了,能同时承载的车辆变多了,应该会缓解交通拥堵才对,为什么实际上反而加重了?这是因为拓宽马路并未实际增加人们到达目的地的方法。
北京的道路过宽,路网密度又过小,会导致大量汽车集中于数量有限的道路,一方面直线距离不太远的两个地点,时常需绕行很远。
另一方面一旦某个路段出了状况,就会导致大片区域的交通瘫痪,因为支线路少,也没有太多绕道的选择,只能堵得越来越严重。

3北京是属于车的,而不是属于人的
简·雅各布曾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勾勒出理想的街道场景——
孩子们在公共空间内玩耍,邻居们在街道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相互点头问候,人与人之间相互熟识,“想要做坏事的人”会受到邻里的目光监督,整个街道充满活力和安全感。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一座城市更有生活气息,除了方便的交通,更重要的是“人”,“人”才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然而,在宽马路的风潮下,北京离“人”越来越远。
在《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的报告中,北京的步行指数仅仅刚到“及格线”。其实不论数据,单从生活体验,也能感受到宽马路对行人的不友好:

一般来说,行人穿过约20—30米的路面,需要15—25秒,老人小孩用时更久。在北京,现在能一次就通过的路越来越少,要么百米冲刺,要么只能被阻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中,时刻担心它们稍不注意就撞到自己。
尽管在比较宽的马路上,也会设置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来方便步行者,但是数量很少,往往要走很久。
比如与长安街平行的横贯东西的平安大街,长7000多米,可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严重不足,跟“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300米”的标准相差太多。
有些天桥虽有残疾人坡道,但坡道长可能长到50—60米,对于残疾人来说也十分不便。
不知道有没有人走过知春路地铁口的马路,为了车辆通行顺畅,此处建造成下行隧道的模式,再加上高而连续的护栏,想要从一侧走到另一侧,只能远远地绕到路口再折回来,时间花费多了一倍,而这种情况在北京并不少见。

本应属于行人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也不断被宽马路排挤。设计院门前的南礼士路,现在的非机动车道是人行道后退让出来的。
而人行道“瘦身”并不是个例,有的只剩1米宽,有的地方半个人都过不去,只能踩着树坑砖头或走上马路。但是依据《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不小于2.5米。
当马路过宽,街道绿化就显得“捉襟见肘”。窄一些的路,两侧种上树木后,交叉形成浓密的树荫,但是以北京大多数道路的宽度,这一点基本不可能。冬天没什么感觉,可一到夏天,走在路上连个阴凉都没有,整个人都暴晒在太阳底下。
拓宽后的学院路、中关村大街的道路绿化虽然也是精心设计和建设,但是却很难再找回当年斑驳浓荫下的人文气质了。
相较之下,南京则要好很多,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遍布于大街小巷,夏日里过滤掉车马喧嚣,秋日又是一道盛景。

国外很多城市,则更早地将绿化融入街道设计。譬如日本,不论房子好坏,都要配有绿植,没有庭院空间造景的,起码也要在门前放置盆栽,并向着街道展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道路绿化的不足。
法国的林荫大道和市民广场也是城市建设的典范——面积不求巨大只求交通方便,设施不求豪华只求舒适实用,几乎所有的广场周围都汇聚了各种商业设施。
尤其是露天咖啡馆,已经是欧洲广场的一景,人们悠闲地在广场上或小酌或散步或闲坐,既惬意又充满着生气。

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过宽的马路还会阻碍商业的发展。
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北京前门商业区南侧的广安大街,自从被改造为宽达70米、贯穿北京南城的主干路后,直接导致过去的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三大商业圈衰落。
另一方面,北京非常稀疏的路网,又阻碍了小超市、便利店的发展。
便利店在选址时,人流量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北京的马路宽且大多中间有隔离带的状况,往往让人们在买东西时,看着对面有便利店却过不去,最后就选择去较远的大超市,不仅容易导致便利店倒闭,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更多麻烦。
可以说,如今的北京,想要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沿着街道慢步,寻找藏在街边小店中的美食,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
街道本该是为人而建,但现在却越来越像是独属于车的,那些看上去既漂亮又气派的宽马路,正在一点一点,将北京切割得支离破碎。

[1]马强.寻找消失的支路——破解城市支路规划和建设难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9,25(6):5-10.
[2]张玉轻.北京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市政技术,2004, 22(4):247-252.
[3]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城市道路空间的合理利用:北京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唐亦功.巴黎城市规划布局规律及特点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7, 16(1):46-51.
[5]吕超.北京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及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6]张晓东,李爽.世界城市交通系统对比研究——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0(6):30-34.
[7]王春光.生活聚集型街道界面特征及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6.
[8]李燕,王芳.北京的人口、交通和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基于东京都市圈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4):5-14.
[9]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html/2015-07/27/content_1592049.htm

关注公众号上流UpFlow(ID:heyupflow),可查看以往的文章:





◆ ◆ ◆ ◆
年底彩蛋:扫码抽取你的2018上上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