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年的蜀锦密码
林志玲:最繁华的锦绣,都是经纬编织的复杂程序,创造出繁复的人,内心却必须简单。被严格束缚的创造,其实也是为了摒除杂念,留出最迅捷的路径。了不起的匠人,来看看蜀锦匠人贺斌的故事。
贺斌:开梭喽。
传统蜀锦技艺主要是包括十大工艺,最难学的,时间更长的呢,就是织造技术。这个技艺它从古至今,没有一本书。用文字来记载它的传承过程,都是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
出片名:穿越两千年的蜀锦密码
林志玲:成都,如今只知道锦官城之名,却不知“锦”在何处。诸葛亮说:“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织锦,以工艺复杂和贵重难得而出名。浣花溪边,昔日工坊遍地的繁盛,早被风吹雨打去,但仍然有人在坚守此道。如今精通全套蜀锦织工技艺的大师,只有贺斌一位了。
对贺斌来说,培养徒弟是他现在的头等大事。
贺斌:25 26 27 28 29 不能放啊你要坚持不能放啊,看哪个坚持最久?哪个的功夫最深?
(甩手是)来的时候是集中的三个月,必须要活动的,但是以后也是要天天锻炼的一个技艺。要甩肿,甩肿以后它就慢慢消炎。(01甩手)主要是以后再投梭挽花的时候形成肌肉记忆,就是定手性。
林志玲:跟所有传统手工技艺一样,学习是从枯燥的重复开始的。培养一位织锦艺人需要的时间是11年,这是蜀锦传承之难最大的原因。从小在蜀锦厂里长大,他见证了现代蜀锦行业的兴衰起落。1985年,他被厂里派往美国,那次的交流,让他以后的人生跟蜀锦再也无法分开。
贺斌:因为当时我们表演完以后,我们要把织好的锦缎,把正面翻出来给参观者看,全部的美国人都鼓掌,久响不息,一个美国的老太太喊我转一转,她说看你背上有没有电脑,我说我们只是用传统手工,把整个纹样过到上面的,织出来就是这样的,她简直不可相信。
林志玲:工坊时期的蜀锦织造分工精细,老织工们大多只会其中的制作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贺斌决心弄懂全套,就去向各个工序的老师傅发问。记录下他们的经验。那些笔记成为他后来复原手工织锦记忆最重要的资料。2003年,蜀锦的风雨飘摇时期,贺斌几经挣扎,最终也没有离开。
5米高的大花楼,必须两人同时操作,全球能够生产蜀锦的6台传统织机,都在贺斌现在工作的蜀锦博物馆。除了向公众普及织造工艺,贺斌身上还有创作蜀锦新作的任务。
贺斌:现在我们这个环节设计人员非常缺失,他不能空降,只能自己来培养,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以往是通过复制蜀锦古代的纹样,然后慢慢对蜀锦技艺又说了解,然后才又说发挥。(02设计)发挥后才算创新。
赖俊文:何师傅,我有个图想让您帮忙看一下。
何老师是一个很尊重每一个角色的人,其实我们自己在做东西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去想,如何去迎合现代人的一个审美,但是,蜀锦已经有3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其实把那个美有点给淡忘了,但是他能够提醒我去记起这个美。
林志玲:再美的工样设计都要落实到工艺上。(03点意匠)将设计图绘制在纸上着色,这个过程叫做点意匠。目的是把设计图翻译成生产可以用的图纸。贺斌在做的这副五彩鸟锦,是在80年代出土文物中出土的唐代纹样。
(04挑花结本)一根花钩牵引着五颜六色的纺线,挑花工或挑或提,将结构、位置、色彩的所有信息都挑制成花本程序,形成一个个绳结,这是蜀锦行业自己的结绳记事。20公分的纹样挑花,熟练的匠人需要60个工作日。
(05过华本)比挑花结本更难的是过花本。如果说挑花本是编程,那过花本就是程序装载的过程,这是织造的准备工序中最艰难的一步。当年外国友人来参观,惊讶蜀锦的美轮美奂。将织机的所有部件都复制回去,唯独不明白如何将花本过到织机上。
刺绣是单兵作战,进退自如,蜀锦的纹样则是千军万马,纵横排布的兵法,指挥调度之难可想而知。调度的兵马就是这经纬丝线,经线和纬线的数量是9600根,连接控制它们的纤线有11520根,每根丝线的粗细只有1毫米。在常人看来错综复杂的线组,对贺斌和他的徒弟们而言,却是根根分明,丝毫不乱。
(06打结)常年累月的摩擦撞击,丝线断裂时频发故障。将断线一根根重新结合,极需耐心。《甄嬛传》中的娘娘曾感叹织金镂花的蜀锦:“十人绣三个月方能得一匹,一寸之价可比十斗金。”工艺的复杂,人工的奢豪,古今其实都没有什么变化。
贺斌:上花楼如猴爬树,下花楼如鹰抓兔,就是要动作敏捷干净利落。
林志玲:经过六个月的漫长梳理,织机上的经纬线一一归位,贺斌与徒弟曹代武,这一对花楼上下的固定搭档,终于可以进入织造阶段了。每一匹蜀锦的诞生,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犹如一座冰山,隐藏的部分其实更为巨大,(07投梭)花楼上下的配合,是最后的难关,要经过长期的磨合,两人练到不需眼看,只凭借操作的声音就能连接得天衣无缝。
贺斌:耳听仓响,就是仓子撞击纬线发出的声音,他要撞击两下,先撞一下打紧,再撞一下,
他就准备发梭。梆梆一拉高些,就是很密切的,等于在不知不觉中的一种很默契的配合。
林志玲:(08挽花)挽花是控制图案,投梭是控制颜色。楼上的挽花工,用正确的力度在一万多根线中拽出其中正确的部分;而投梭工则需要依照既定的顺序,把两斤重的梭子在经纬细腻的丝线理流畅地甩出来。每织1厘米,就要投梭120次。
织锦是个体力活,挽花工每次换筢的重量大概50斤,一天最多完成24筢,每工作1个小时就需要休息1个小时,不然体力上吃不消。
手工织锦在灯光的照射下,360度会呈现不一样的颜色和质感。那种圆润饱满,是机器织锦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经历过机器化的改造,如今的人们再一次发现,手工织造,永远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跟国内外的设计专家对接,借助更新的设计力量为蜀锦助力,努力把每一项传统技艺融入作品中,展现最惊艳的效果。现在,贺斌正走在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上。他希望100年以后,现在的所有尝试,已经变成蜀锦在这个时代特有的面貌。
匠心语录:技艺,在按部就班训练到位,但最好的器物,绝不是按部就班而来,从规律中突破,才是真正“创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