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一本挺差劲的书 但是论点亦有借鉴意义
评分:🦍🦍🦍 / 🦍🦍🦍🦍🦍
第十章 -- 流氓文化的培育
宋亡国之后 元朝荒暴统治下 出现了中国人道德水平的第一个巨大滑坡 三点原因:1.社会不太平 流氓文化兴起 道德沦丧 人不以烧杀抢掠为耻 反以为以生存为目的的行为均理所应当 在元朝不公、屈辱的时代背景下 人们由被动苟活 演变成主动的流氓化生存 2.汉民在种族歧视的蒙人政府统治下毫无人权 自尊丧尽 招致心理扭曲 3.社会黑白不分 官府腐败之风日盛 政府人员冗杂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极低 断案毫无公平公信可言 逼迫人们逾越王法 道德 纲常 各行其是
流氓文化:先秦侠文化的变种 侠士分两途 一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二是演变成流氓 纵横家和食客 所谓”日暮而途远 故倒行逆施“ 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公然蔑视社会规范 纵横于王法之上 但是前者有精神追求 后者则无道德底线 侠客以暴力使人屈服 而流氓则使用多种令人不齿的手段
流氓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底层文化 俗文化 宋代的底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相交融 相互吸取 而元代以后 底层文化则是压倒了亚文化 元代以后 中国古代文学结构进入到俗文学为主体的时代(扎拉嘎) 俗文化有着人性解放等平民社会的健康要求 却也有许多负面因素 而俗文化的衍生品 许多戏剧和通俗小说 则塑造了文化水平一般的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 鲁迅语”我们国民的学问 大多数却是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
十三章 -- 父权为专治的根源
母系社会是平等博爱的代名词 而伴随一夫一妻制而来的父权(男性明确了自己的作用与地位)社会则是现代社会”父母将孩子作为财产和所有物“的思想的开端 父权与专治权利充满雷同 具有单向性 绝对性和残暴性等特征
弑父恐惧:乌拉诺斯囚禁儿女 为的是阻止儿女推翻他的权威 弑父是一种权威挑战 是西方社会反抗权威精神的滥觞 西方社会中 弑父不被认为耻辱或被斥责为邪恶 反而被赞美其强大及果勇
与西方对比 中国所特有的”崇老/敬老“文化使得中国人为血缘、氏族所困 年轻人难以挣脱家长的桎梏 形成独立的人格 而希腊文明之所以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是源于血缘纽带的破裂 在中国 一个人在不足中的地位由他与祖先学院的远近而定 而与他的个人贫富无关 在希腊 经济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增大 社会矛盾激化 原始民主制开始解体 富人开始主持议会 但彼此间仍是平等的 并且领袖由选举产生 协商出了法律 压电国家的建立是和平演变而来 是立法性的而非暴力性的 破坏希腊人血缘纽带的第二个因素是多利安人入侵 导致不少希腊青年流亡海外 而海外殖民对于文明的刺激较之陆地会大很多 跨海迁徙导致了希腊社会从以血缘为基础转向了契约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三大基本特征:学院社会 祖先崇拜 大一统专治精神
十四章 -- 秦始皇的真相
在作者看来 秦始皇在后市中的形象被大大歪曲了 《史记》便是个中代表 世人多怪他“性悍勇 豺声 少恩而虎狼心” 然则本书作者认为 秦始皇善用人 求贤若渴 对于贤人心胸大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对于维护君臣稳定性和亲密性 秦始皇高人一筹 根据《秦始皇本纪》 始皇时代 君臣关系是最好时期之一 只有唐太宗可比 他“无诏封诸子” 对自己亲人一视同仁 极少任情越法
秦始皇的两大功绩被认为是 一统一全国 统一文字 制度 度量衡 二是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具体措施有 郡县制 保甲连坐制 思想控制) 然而作者反驳 认为秦始皇不过是执行者 而这些思想都是商鞅变法时期甚至春秋时代就已经被提出了 始皇暴政的“赋敛无度 徭役繁重”的控诉也并非群始皇所改革的 二是连绵战争的必然结果 乃是战国时期大部分国家的一贯政策 始皇只是延续而已
老子对春秋时代的控诉:“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道德经)
孟子笔下 春秋是如此景象:“老羸转乎沟壑 壮者散之四方” “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殍”
庄子:“窃钩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
民不聊生的春秋源于周王朝分封制的衰落 各诸侯停止朝拜周王 不进贡 不早朝 因为无法从最高天子那里得到指示 诸侯在各自封地内遵守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
墨子认为统一天下需要“一统天下之义“
毛泽东:“我们读历史时 都赞叹战国之时 刘邦项羽相争之时 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 事态百变;三国竞争之时 人才辈出 令人喜读 至若承平之代 则殊厌弃之”
韩非子:故事因于世 而备适于事 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希腊与中国不约而同在公元前四世纪进入改革时代 然而却背道而驰
-
michel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08 13: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