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在细雨中呼喊
-1-
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的写字风格都和《在细雨中呼喊》很像,明明没有刻意地去模仿,但所有的话语都受到了熏陶,变得看似无所谓和幽默,却透露出一股非常明显非常露骨的忧伤。
其实读完之后我也没有立刻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直到很久之后,我找遍了所有的词汇,才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情感,我称之为荒谬的悲怆。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那是一种因天地而震撼,面对时间和命运时的无奈的痛哭。
作者像是站在里历史的高度,以一个活于凡世的上帝的视角,利用孙光林的前半生,通过回忆他的一生,从孙广才、孙光明、苏宇的死,和孙光林的看似荒谬的经历中透出人性的苍白、命运的无情和人生的悲怆,以及孤独。
而后我喜欢上了这种风格,就像喜欢一个看似痞气实则认真的少年。我希望多年以后,当我回忆起我生命中所有的苦难时也能在话语中带上这种荒谬感,这样大概就能让自己不至于在悲痛和孤独中遗失了自己,这样大概就会好受很多。
余华的《活着》之后,我以为没有书能出其右。但毕竟《活着》一直备受好评,读完也确实很受震撼,以至于我看完了书之后又找出了电影,但终究,那个境界太高,不是我能够轻易理解的,生死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在生活中体现的最多的却是,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会过去;无论多么孤独悲痛,生活还得继续下去,还会对生活有所憧憬,还会想要活着——这是经历了太多,失去所有后的心灵的大平静,于是失去的那些好像也没有那么令人悲痛了,像是悟明白了人生。
我并不能立刻就理解《活着》,只是在残酷的生活中渐渐明白它。但是《在细雨中呼喊》不一样,它是由回忆构成的,是过去,而每个人都有过去。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写到:“人们对在面对过去时会比面对未来时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东西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
而我从中唯一感觉出作者想要表达回忆的伟大,是在孙光林回忆起屈辱和卑微的王昔时,变得心平气和,好像不曾经历过那些苦难一般。但我依然坚信,人们之所以喜欢回忆仅仅是因为人们出于对美好的向往会不自觉地模糊回忆中痛苦和恐惧的部分,让美好的部分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人们喜欢回忆,因为它比现在和未来看着都更加美好。
我从没有在这本书中读出幽默和甜蜜,只有悲怆。整本书是灰色的,只有在写到阳光、少女的纤细汗毛、奔跑的国庆时才能在灰色的掩盖下看到一瞬的流光溢彩。
-2-
故事是以孙光林的回忆为主的,没有任何片段与未来有关。
孙光林的回忆中,几乎所有的事情在现在看来都是荒谬的,但是在发生的时候,却从没有人觉得荒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生活所迫”,三句话几乎就能涵盖掉所有的荒谬事件。
这回忆的最开始是从一个小孩对于黑暗的恐惧开始的,我不知道那个在细雨飘洒的黑暗中呼喊的女人和那个行走的男人是谁,在孙光林后面的所有回忆中,这个女人像是她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祖母,像是他惨遭孙广才背叛的苦命的母亲,像是倔强地抱着王跃进不肯松手的冯玉青,像是追逐着阳光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李秀英,像是每一个遭受苦难的女人。而那个男人,是冷酷的命运,也是冷酷的命运下每一个死去的人的影子,那么无力地死去,既是孙广才,也是真正像一个父亲一般的王立强,也是祖父孙有元。
“原来死去就是睡着了”,这是孙光林对死亡最初的理解,于是整本书的死亡都带上了荒诞的色彩,也成了他的噩梦。
从孙光林在人群中被带走到孙荡和王立强一起生活,骤然和过去的一切说再见,不能和兄弟一起生活,不能再去看苏宇苏杭两兄弟的所谓城里人的生活,孙光林并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表示出挣扎的想法,于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回来之后,继续看到了命运的残酷。
在他离开孙荡之后,和去叔叔家住了一个月回来的年老的祖父孙有元在小路相遇,彼时两人都不相识,但却走在同一条路上,于是在面对父亲孙广才的恶意时,两人展现出了短暂的相互依靠的可贵精神,两人一起像透明人一样在这个家里生存下去,直到祖父在求生的过程中,为了多吃一点饭而与所有人为敌。
孙光林在南门的日子无疑是难过的,没有任何人重视他的存在。在他平静的回忆中,出现最多的是那口池塘,他像一个透明人一样坐在池塘边,旁观着父母兄弟和王家兄弟因为自留地的争执;感受着少女时期的冯玉青打水时乳房在碎花布衫里的颤动,给他带来的最初的生理欲望;羡慕着苏家两兄弟在屋前相互背着来回的游戏,就好像那是全天下最幸福的游戏。
尽管他不会想到多年之后,和沉默的苏宇成为好朋友的是他,而苏杭和苏宇的性格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关系的平淡,更不知道多年之后的哥哥孙光平会在成为城里人失败后,由于自卑而从一个骄傲霸道的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哥哥的模样,支持孙光林上大学。
对于孙光平来说,他的一生似乎是注定的,年少时骄傲且霸道,真正到了城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与城里人的差距,当自卑出现在他的心中的时候,当木匠的女儿将瓜子扔在他的脸上让他感受到耻辱时,便注定了他的平庸一生,“当我们想成为城里人时,城里人却在想成为歌唱家”。
同时那口池塘也见证了孙光平和他父母的余生。
从孙光明的死开始,孙广才的人生似乎就已经结束了,灵魂早已死去,剩下的只是一具躯壳,而这具躯壳在余下的时间里并不能使这个家的生活好一点。
在所有的人里,只有在未来已经长大的孙光林和当下的母亲才真正感受到了悲伤,而孙广才和那时的孙光平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尤其是孙广才显得无比固执,每时每刻都在等着穿中山装的人将他视为英雄的父亲,给予他无上的荣耀,哪怕他已经成为了彻彻底底的笑话。直到孙家已经无力过年为止。
这漫长的等待大概已经耗尽了孙广才所有的精力,消磨了他的灵魂,而余下的残渣全部奉献给了酒和寡妇,让他最终以一种屈辱的方式死在粪坑里,尽管他早已对屈辱无感。
或者更确切的说,孙广才还有一部分的残渣用于毁坏儿子孙光平的婚姻。从第一次婚姻到与英花的结合,孙广才都展示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的形象,当然,这也让他付出了一只左耳的代价。
但比孙广才更早地死去的是母亲,她在这个家中一直是一个标准的时代女性的形象,承受着这个家的困难,沉默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直到孙广才爬上了寡妇的床,并将家中所有的物什都献给寡妇。
丈夫和儿子的同时倒戈让她在这个家中孤立无援,乃至只能依靠死去的孙光明,而孙广才在儿子的婚姻中起到的负面作用让她为了维持这个没有男人的家过早地耗尽了心力,倒在了回家的孙光平身前,并以一种无比凄凉的方式在寒冬里死去。
那时候的她,和那个在细雨飘摇的黑暗中呼喊的女人的身影重叠在一起。
而比母亲更早死去的是祖父孙有元。总是抱着油布纸伞,背着蓝布包袱,颤颤巍巍出现在回家的小路上的孙有元,在长时间地成为孙广才的负担,为了多吃一点饭而和孙广才斗智斗勇的经历之后,终于用了漫长的时间死去。
那时候孙广才的哭喊显得那么荒诞又悲怆,生活的负担和无力让他变得自私和冷血,以至于不得不为了一点粮食与自己的父亲斗智斗勇,盼着孙有元的死,而当孙有元真正死去时,仅剩的作为人的良知想必是有让他回忆起自己本该有的孝顺的吧。
于是这哭喊里,是命运下的无奈。孙广才可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也是可悲的,他也曾在那场把一切都烧毁的大火外流出眼泪。所有人都只是想要活着而已。
-3-
我一直觉得在孙光林的回忆中是只有三个朋友的。
一个是年少时死去的苏宇,他和孙光林共同经历了年轻时的性冲动,在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这些常识的时候紧紧扶持着对方,一起庆幸对死亡的恐惧已经成为了过去。
而沉默温和的苏宇在自己的床上死去之后,我最能够理解的是孙光林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我孤独地成长,与周围的环境永远无法融入的距离感,也是因为在我失去双胞胎妹妹之后,在我失去有生以来遇到的唯一一个与我相似到能够称之为“灵魂步调一致”的人后,我所感受到的世界的色彩。“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我所有的难过既为其短暂的生命,也为我的孤独,像是失去了自己,从此再没有人能够默契的交流。
一个是小孩子鲁鲁,作为冯玉青的孩子,鲁鲁抱住欺负他的大孩子时的姿势和其中蕴含的倔强和冯玉青抱住王跃进时的姿势是一样的,那个姿势已经深深烙印在了孙光林的脑海中,那必然是一种令人心疼但动人的倔强。
鲁鲁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孩子,用谎言骗过了自己,以支撑自己倔强努力地活下去,尽管没有骗过任何人。他的哥哥的形象是拯救他的英雄,但只能活在他的脑海中,一旦出现在现实中,他就必须承担起幻想破灭后的艰难而现实的人生,因此在孙光林说自己愿意成为他的哥哥时,两人的友谊便终止了。
但为了生活而献出了自己的劳力和肉体的冯玉青被抓之后,鲁鲁一如当年倔强而冷静的冯玉青一般,从福利院中逃出后找到了冯玉青并捍卫着自己的母亲。
于是我一直觉得鲁鲁就是孙光林最初喜欢的冯玉青的形象的化身。
另一个是在孙荡时的朋友国庆。整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形象之一,就是流了满头汗水的奔跑的国庆。尽管和国庆的友谊有坚守也有背叛,但孙光林依然是认可这个朋友的,他们共同奔跑过,也面对过可怕的老师。
被父亲抛弃的九岁的国庆表现得再成熟也不过是个孩子,他没有鲁鲁那样的倔强,对父亲的爱让他可以放下孩子看重的脸面向孙光林和刘小青哭泣,也让他可以镇定地守着自己的药箱,等着父亲找他拿药,并在发现父亲宁可去医院也不找他时嚎啕大哭,也让年幼的国庆和那个喜欢吃螺蛳,和死人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的老太太关系更加靠近,以此与他的母亲交流,以获得些许安慰。
但过早地接触生活让还年轻的他看不清楚生活的本貌,误将自己当成了成熟的大人,而在所谓爱情中毁掉了自己。
这三个人在孙光林的回忆里无疑是一直在苦难中的,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是不幸的,而他们三个人身上透露出的或沉稳温和,或倔强懂事,或活泼聪明,都使得他们在灰色的历史中绽放出了光彩,哪怕是灰色的,用眼睛看着的我们也知道那是彩色的。
总听人说,“愿我所爱人,被世界温柔以待”,但这个世界,或者该说是命运,从未温柔待过任何人,苦难从来不只出现在一个时代,它贯穿了整个历史、过去和未来,人们在苦难中呼喊,经历苦难后死去。
#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1947/
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的写字风格都和《在细雨中呼喊》很像,明明没有刻意地去模仿,但所有的话语都受到了熏陶,变得看似无所谓和幽默,却透露出一股非常明显非常露骨的忧伤。
其实读完之后我也没有立刻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直到很久之后,我找遍了所有的词汇,才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情感,我称之为荒谬的悲怆。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那是一种因天地而震撼,面对时间和命运时的无奈的痛哭。
作者像是站在里历史的高度,以一个活于凡世的上帝的视角,利用孙光林的前半生,通过回忆他的一生,从孙广才、孙光明、苏宇的死,和孙光林的看似荒谬的经历中透出人性的苍白、命运的无情和人生的悲怆,以及孤独。
而后我喜欢上了这种风格,就像喜欢一个看似痞气实则认真的少年。我希望多年以后,当我回忆起我生命中所有的苦难时也能在话语中带上这种荒谬感,这样大概就能让自己不至于在悲痛和孤独中遗失了自己,这样大概就会好受很多。
余华的《活着》之后,我以为没有书能出其右。但毕竟《活着》一直备受好评,读完也确实很受震撼,以至于我看完了书之后又找出了电影,但终究,那个境界太高,不是我能够轻易理解的,生死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在生活中体现的最多的却是,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会过去;无论多么孤独悲痛,生活还得继续下去,还会对生活有所憧憬,还会想要活着——这是经历了太多,失去所有后的心灵的大平静,于是失去的那些好像也没有那么令人悲痛了,像是悟明白了人生。
我并不能立刻就理解《活着》,只是在残酷的生活中渐渐明白它。但是《在细雨中呼喊》不一样,它是由回忆构成的,是过去,而每个人都有过去。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写到:“人们对在面对过去时会比面对未来时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东西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
而我从中唯一感觉出作者想要表达回忆的伟大,是在孙光林回忆起屈辱和卑微的王昔时,变得心平气和,好像不曾经历过那些苦难一般。但我依然坚信,人们之所以喜欢回忆仅仅是因为人们出于对美好的向往会不自觉地模糊回忆中痛苦和恐惧的部分,让美好的部分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人们喜欢回忆,因为它比现在和未来看着都更加美好。
我从没有在这本书中读出幽默和甜蜜,只有悲怆。整本书是灰色的,只有在写到阳光、少女的纤细汗毛、奔跑的国庆时才能在灰色的掩盖下看到一瞬的流光溢彩。
-2-
故事是以孙光林的回忆为主的,没有任何片段与未来有关。
孙光林的回忆中,几乎所有的事情在现在看来都是荒谬的,但是在发生的时候,却从没有人觉得荒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生活所迫”,三句话几乎就能涵盖掉所有的荒谬事件。
这回忆的最开始是从一个小孩对于黑暗的恐惧开始的,我不知道那个在细雨飘洒的黑暗中呼喊的女人和那个行走的男人是谁,在孙光林后面的所有回忆中,这个女人像是她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祖母,像是他惨遭孙广才背叛的苦命的母亲,像是倔强地抱着王跃进不肯松手的冯玉青,像是追逐着阳光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李秀英,像是每一个遭受苦难的女人。而那个男人,是冷酷的命运,也是冷酷的命运下每一个死去的人的影子,那么无力地死去,既是孙广才,也是真正像一个父亲一般的王立强,也是祖父孙有元。
“原来死去就是睡着了”,这是孙光林对死亡最初的理解,于是整本书的死亡都带上了荒诞的色彩,也成了他的噩梦。
从孙光林在人群中被带走到孙荡和王立强一起生活,骤然和过去的一切说再见,不能和兄弟一起生活,不能再去看苏宇苏杭两兄弟的所谓城里人的生活,孙光林并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表示出挣扎的想法,于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回来之后,继续看到了命运的残酷。
在他离开孙荡之后,和去叔叔家住了一个月回来的年老的祖父孙有元在小路相遇,彼时两人都不相识,但却走在同一条路上,于是在面对父亲孙广才的恶意时,两人展现出了短暂的相互依靠的可贵精神,两人一起像透明人一样在这个家里生存下去,直到祖父在求生的过程中,为了多吃一点饭而与所有人为敌。
孙光林在南门的日子无疑是难过的,没有任何人重视他的存在。在他平静的回忆中,出现最多的是那口池塘,他像一个透明人一样坐在池塘边,旁观着父母兄弟和王家兄弟因为自留地的争执;感受着少女时期的冯玉青打水时乳房在碎花布衫里的颤动,给他带来的最初的生理欲望;羡慕着苏家两兄弟在屋前相互背着来回的游戏,就好像那是全天下最幸福的游戏。
尽管他不会想到多年之后,和沉默的苏宇成为好朋友的是他,而苏杭和苏宇的性格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关系的平淡,更不知道多年之后的哥哥孙光平会在成为城里人失败后,由于自卑而从一个骄傲霸道的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哥哥的模样,支持孙光林上大学。
对于孙光平来说,他的一生似乎是注定的,年少时骄傲且霸道,真正到了城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与城里人的差距,当自卑出现在他的心中的时候,当木匠的女儿将瓜子扔在他的脸上让他感受到耻辱时,便注定了他的平庸一生,“当我们想成为城里人时,城里人却在想成为歌唱家”。
同时那口池塘也见证了孙光平和他父母的余生。
从孙光明的死开始,孙广才的人生似乎就已经结束了,灵魂早已死去,剩下的只是一具躯壳,而这具躯壳在余下的时间里并不能使这个家的生活好一点。
在所有的人里,只有在未来已经长大的孙光林和当下的母亲才真正感受到了悲伤,而孙广才和那时的孙光平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尤其是孙广才显得无比固执,每时每刻都在等着穿中山装的人将他视为英雄的父亲,给予他无上的荣耀,哪怕他已经成为了彻彻底底的笑话。直到孙家已经无力过年为止。
这漫长的等待大概已经耗尽了孙广才所有的精力,消磨了他的灵魂,而余下的残渣全部奉献给了酒和寡妇,让他最终以一种屈辱的方式死在粪坑里,尽管他早已对屈辱无感。
或者更确切的说,孙广才还有一部分的残渣用于毁坏儿子孙光平的婚姻。从第一次婚姻到与英花的结合,孙广才都展示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的形象,当然,这也让他付出了一只左耳的代价。
但比孙广才更早地死去的是母亲,她在这个家中一直是一个标准的时代女性的形象,承受着这个家的困难,沉默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直到孙广才爬上了寡妇的床,并将家中所有的物什都献给寡妇。
丈夫和儿子的同时倒戈让她在这个家中孤立无援,乃至只能依靠死去的孙光明,而孙广才在儿子的婚姻中起到的负面作用让她为了维持这个没有男人的家过早地耗尽了心力,倒在了回家的孙光平身前,并以一种无比凄凉的方式在寒冬里死去。
那时候的她,和那个在细雨飘摇的黑暗中呼喊的女人的身影重叠在一起。
而比母亲更早死去的是祖父孙有元。总是抱着油布纸伞,背着蓝布包袱,颤颤巍巍出现在回家的小路上的孙有元,在长时间地成为孙广才的负担,为了多吃一点饭而和孙广才斗智斗勇的经历之后,终于用了漫长的时间死去。
那时候孙广才的哭喊显得那么荒诞又悲怆,生活的负担和无力让他变得自私和冷血,以至于不得不为了一点粮食与自己的父亲斗智斗勇,盼着孙有元的死,而当孙有元真正死去时,仅剩的作为人的良知想必是有让他回忆起自己本该有的孝顺的吧。
于是这哭喊里,是命运下的无奈。孙广才可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也是可悲的,他也曾在那场把一切都烧毁的大火外流出眼泪。所有人都只是想要活着而已。
-3-
我一直觉得在孙光林的回忆中是只有三个朋友的。
一个是年少时死去的苏宇,他和孙光林共同经历了年轻时的性冲动,在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这些常识的时候紧紧扶持着对方,一起庆幸对死亡的恐惧已经成为了过去。
而沉默温和的苏宇在自己的床上死去之后,我最能够理解的是孙光林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我孤独地成长,与周围的环境永远无法融入的距离感,也是因为在我失去双胞胎妹妹之后,在我失去有生以来遇到的唯一一个与我相似到能够称之为“灵魂步调一致”的人后,我所感受到的世界的色彩。“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我所有的难过既为其短暂的生命,也为我的孤独,像是失去了自己,从此再没有人能够默契的交流。
一个是小孩子鲁鲁,作为冯玉青的孩子,鲁鲁抱住欺负他的大孩子时的姿势和其中蕴含的倔强和冯玉青抱住王跃进时的姿势是一样的,那个姿势已经深深烙印在了孙光林的脑海中,那必然是一种令人心疼但动人的倔强。
鲁鲁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孩子,用谎言骗过了自己,以支撑自己倔强努力地活下去,尽管没有骗过任何人。他的哥哥的形象是拯救他的英雄,但只能活在他的脑海中,一旦出现在现实中,他就必须承担起幻想破灭后的艰难而现实的人生,因此在孙光林说自己愿意成为他的哥哥时,两人的友谊便终止了。
但为了生活而献出了自己的劳力和肉体的冯玉青被抓之后,鲁鲁一如当年倔强而冷静的冯玉青一般,从福利院中逃出后找到了冯玉青并捍卫着自己的母亲。
于是我一直觉得鲁鲁就是孙光林最初喜欢的冯玉青的形象的化身。
另一个是在孙荡时的朋友国庆。整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形象之一,就是流了满头汗水的奔跑的国庆。尽管和国庆的友谊有坚守也有背叛,但孙光林依然是认可这个朋友的,他们共同奔跑过,也面对过可怕的老师。
被父亲抛弃的九岁的国庆表现得再成熟也不过是个孩子,他没有鲁鲁那样的倔强,对父亲的爱让他可以放下孩子看重的脸面向孙光林和刘小青哭泣,也让他可以镇定地守着自己的药箱,等着父亲找他拿药,并在发现父亲宁可去医院也不找他时嚎啕大哭,也让年幼的国庆和那个喜欢吃螺蛳,和死人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的老太太关系更加靠近,以此与他的母亲交流,以获得些许安慰。
但过早地接触生活让还年轻的他看不清楚生活的本貌,误将自己当成了成熟的大人,而在所谓爱情中毁掉了自己。
这三个人在孙光林的回忆里无疑是一直在苦难中的,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是不幸的,而他们三个人身上透露出的或沉稳温和,或倔强懂事,或活泼聪明,都使得他们在灰色的历史中绽放出了光彩,哪怕是灰色的,用眼睛看着的我们也知道那是彩色的。
总听人说,“愿我所爱人,被世界温柔以待”,但这个世界,或者该说是命运,从未温柔待过任何人,苦难从来不只出现在一个时代,它贯穿了整个历史、过去和未来,人们在苦难中呼喊,经历苦难后死去。
#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1947/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