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当一个人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人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人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人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人的是说他的感受好无道理。这时候,人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他内心的伤痛,给机会让他多说说他的困扰,他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第一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 假如你对孩子的感受心不在焉,例如,孩子对家长说:“阿诺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我听着呢,接着说。”,“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没有,你根本没听。”“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还是算了吧!”家长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如果全神贯注地倾听,“阿诺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这时爸爸关闭电视,一本正经地面对孩子倾听。“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而且还使劲打的,他真讨厌!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丹尼玩儿了,他从来不打人。”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很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二种方法,回应他们的感受。 如果向孩子提问和建议,比如,孩子说:“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妈妈问:“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别烦我了!”“不许你这么说!”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应该回应孩子的感受,“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家长回答:“哦?”“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我已经是第三次丟铅笔了。”“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铅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是这样啊。”家长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第三种方法,说出孩子的感受。 如果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别难过,宝贝。”这时孩子哭了,家长安慰孩子:“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吗。”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不,我就要这个海龟。”你真是无理取闹!”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如果换一种方式,说出孩子的感受。“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哦,是吗?真没想到。”“我还教他玩游戏。”“是啊,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它是我的好友。”“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我还每天给它喂食。”“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孩子没哭没闹。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第四种方法,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对孩子负面情绪如果进行逻辑上的解释,比如,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我要吃香蕉!”“家里没有了,宝贝。”“不!我要吃。”“你吃点苹果吧。”不,我就要吃香蕉!”“我告诉过你家里没有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接下来孩子又哭又闹。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如果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比如,“我要吃香蕉!”“真希望咱家能有。”“我就要吃!”“听得出你很想吃。”“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来。”“那……我就吃个苹果吧。”“好。”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现在已经了解到了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控制。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产生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在这四个方法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的真实感受。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下面是孩子对家长的几种叙述,家长承认孩子感受的回答。 “我真想打艾伦一巴掌!” “孩子,你好像很生气!” “就因为下了点小雨,我们老师就取消了校外活动。她真蠢!” “对你来说,一定很失望。” “玛丽请我参加她的聚会,但我不知道该不该去……”“嗯,你好像有些忧郁要不要参加这个聚会。” “我搞不懂老师为什么非要周末给我们布置这么多作业,把我们累垮。” “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 “我们今天有篮球练习,我一次也投不中。” “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珍妮搬家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难过的。” 这些叙述方式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出来,面对问题。当你用一个词来说出他们的感受时,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因为在特定的场景中,更容易理解一个新词。 或许你会问:“在这些对话中,我已经能或多或少表达出我理解孩子的感受,接下来,我可以给孩子建议吗?” 尽管给孩子建议看上去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还是不要急于给孩子建议。例如,“妈妈,我累了。”“那就躺下歇会儿。”“我饿了。”“那就吃点东西。”“我不饿。”“那就别吃。”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出建议。
下面是一对父子的对话,看这位父亲是怎样面对孩子的感受的。 “我真想打艾伦一掌!” “孩子,你生气了?” “我真想狠狠地打他那张脸!” “你这么生他的气啊?” “你知道那个坏家伙干了什么吗?在车站他无缘无故抢走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箱里!”“嗯!”“我猜他怀疑是我在美术教室把他捏的鸟弄碎的。” “你这样想啊。” “是啊,他哭的时候,一直盯着我。” “哦。” “但不是我弄碎的。真的不是我。”“你知道不是你。” “我不是故意的。那个德彼把我推倒在课桌上的时候,我根本没办法。” “德彼推了你。 ”是啊,好多东西都摔到地上了,但只有那个鸟碎了,我没有故意摔碎它,他捏的鸟挺好的。” “是,你真的没有故意弄碎它。” “没有,但他不相信我。” “你觉得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相信你吗?” “我……我应该告诉他,不管他信不信。我觉得他也应该向我道歉,不该把我的本仍到垃圾箱里。”
这位父亲很惊讶地发现,他并没有提任何问题,孩子竟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他。他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建议,孩子自己就找到了解决方法。他甚至不敢相信,他只是倾听孩子说话、回应他的感受,就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帮助。 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也就做到了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第一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 假如你对孩子的感受心不在焉,例如,孩子对家长说:“阿诺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我听着呢,接着说。”,“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没有,你根本没听。”“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还是算了吧!”家长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如果全神贯注地倾听,“阿诺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这时爸爸关闭电视,一本正经地面对孩子倾听。“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而且还使劲打的,他真讨厌!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丹尼玩儿了,他从来不打人。”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很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二种方法,回应他们的感受。 如果向孩子提问和建议,比如,孩子说:“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妈妈问:“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别烦我了!”“不许你这么说!”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应该回应孩子的感受,“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家长回答:“哦?”“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我已经是第三次丟铅笔了。”“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铅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是这样啊。”家长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第三种方法,说出孩子的感受。 如果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别难过,宝贝。”这时孩子哭了,家长安慰孩子:“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吗。”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不,我就要这个海龟。”你真是无理取闹!”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如果换一种方式,说出孩子的感受。“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哦,是吗?真没想到。”“我还教他玩游戏。”“是啊,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它是我的好友。”“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我还每天给它喂食。”“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孩子没哭没闹。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第四种方法,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对孩子负面情绪如果进行逻辑上的解释,比如,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我要吃香蕉!”“家里没有了,宝贝。”“不!我要吃。”“你吃点苹果吧。”不,我就要吃香蕉!”“我告诉过你家里没有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接下来孩子又哭又闹。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如果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比如,“我要吃香蕉!”“真希望咱家能有。”“我就要吃!”“听得出你很想吃。”“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来。”“那……我就吃个苹果吧。”“好。”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现在已经了解到了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控制。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产生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在这四个方法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的真实感受。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下面是孩子对家长的几种叙述,家长承认孩子感受的回答。 “我真想打艾伦一巴掌!” “孩子,你好像很生气!” “就因为下了点小雨,我们老师就取消了校外活动。她真蠢!” “对你来说,一定很失望。” “玛丽请我参加她的聚会,但我不知道该不该去……”“嗯,你好像有些忧郁要不要参加这个聚会。” “我搞不懂老师为什么非要周末给我们布置这么多作业,把我们累垮。” “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 “我们今天有篮球练习,我一次也投不中。” “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珍妮搬家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难过的。” 这些叙述方式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出来,面对问题。当你用一个词来说出他们的感受时,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因为在特定的场景中,更容易理解一个新词。 或许你会问:“在这些对话中,我已经能或多或少表达出我理解孩子的感受,接下来,我可以给孩子建议吗?” 尽管给孩子建议看上去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还是不要急于给孩子建议。例如,“妈妈,我累了。”“那就躺下歇会儿。”“我饿了。”“那就吃点东西。”“我不饿。”“那就别吃。”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出建议。
下面是一对父子的对话,看这位父亲是怎样面对孩子的感受的。 “我真想打艾伦一掌!” “孩子,你生气了?” “我真想狠狠地打他那张脸!” “你这么生他的气啊?” “你知道那个坏家伙干了什么吗?在车站他无缘无故抢走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箱里!”“嗯!”“我猜他怀疑是我在美术教室把他捏的鸟弄碎的。” “你这样想啊。” “是啊,他哭的时候,一直盯着我。” “哦。” “但不是我弄碎的。真的不是我。”“你知道不是你。” “我不是故意的。那个德彼把我推倒在课桌上的时候,我根本没办法。” “德彼推了你。 ”是啊,好多东西都摔到地上了,但只有那个鸟碎了,我没有故意摔碎它,他捏的鸟挺好的。” “是,你真的没有故意弄碎它。” “没有,但他不相信我。” “你觉得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相信你吗?” “我……我应该告诉他,不管他信不信。我觉得他也应该向我道歉,不该把我的本仍到垃圾箱里。”
![]() |
这位父亲很惊讶地发现,他并没有提任何问题,孩子竟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他。他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建议,孩子自己就找到了解决方法。他甚至不敢相信,他只是倾听孩子说话、回应他的感受,就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帮助。 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也就做到了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