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
刚才看了死亡诗社,结尾真的太让人感动了,那种人性被压抑的感觉,那种最后释放的畅快,像我这么一个在体制内缩手缩脚的人,觉得如获新生。
让我最受感触的是,最后keating再回教室拿东西的时候,他与norlan的对峙。keating的坦然,学生急迫的眼神,镜头里的norlan分明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校长,苍白的眼神里更多的是乞求keating快点走。他内心很明白,只要keating说一句话,学生们压抑着的情绪就会立刻决堤,他好不容易镇压下来的少年热情就会不可阻止地爆发。镜头在两双眼睛之间来回,keating那洞明的眼睛里好像在说,我知道。想想norlan,他难道这么肤浅不知道前言里面的废话吗?他难道这么不懂浪漫主义吗?他年轻的时候难道没有热情吗?他难道生来就是这样一个体制人吗?他难道就是地狱吗?我想他也有说不尽的经历,自己年轻时沉淀的苦痛。经营一个从5个毕业生到51个毕业生的学校,他是最如履薄冰的人。畏惧,是因为知道,不知者无畏。那个在雪地里教孩子们拉丁文的老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单词,在我们外人看来这是多么差劲的方法。他朝keating摆了摆手,这里面不仅是道别,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被理解,因为他们的选择都是有理由的。就像批判性的书里所言,各种说理方式用过都无法统一观点之后,这种分歧就要选择宽容的方式去接待。
作为一个教师,是会羡慕keating的别出心裁,他的这种哲学式的教学让我们心驰神往。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但是也是有代价的。这里面的代价往往就是因为年轻而不知轻重的行为。在一个严苛制度内我们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真的就像带着脚铐跳舞。17岁的热情,是否真的就能驾驭这种批判精神,他们是否明白批判的真正含义。热情涌动的大脑里经常把反叛当成了批判,甚至因为没有经历过痛苦而无法排解的消极会吞噬掉一个人活着的信念,这是tragedy。毕竟所有哲学问题都是在问同样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电影中keating跳过了全部的现实主义者诗人,而全部都在讲浪漫主义诗人,这也是欠妥的。我前两天班会课刚跟学生们讲了,我们每天都需要做一些选择,如何做选择呢?在做选择之前要有的是理性、做完选择要坚守,最后应当使自己丰富,因为丰富自己才能让选择更加理性。neil的死真的是他考虑周全后的不二选择吗?肯定这也不是的。他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逼他一定要学习医学,他不知道年轻的时间就如黄金,他也不知道以后的人生是会随着现在的选择而天翻地覆。他看了太多的浪漫的空想却没有触摸现实。
neil的这种悲剧选择不应该全数归因于学校体制的问题,它是一个大问题。包括唯名校的社会取向,包括家庭沟通的缺席,当然也包括学校制度的不完善。其实我们反观当下学生自杀的问题,虽然唯分数太功利,但是社会的竞争机制就是如此残酷,这些学生若安然度过在校阶段,他们还是要面临社会的优胜劣汰,只不过让这种行为延后了一些而已。
当然优秀的高中里也少不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在校长们看来拎得清轻重缓急,知道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弊。我似乎在工作中也在利用这个。就像meets说的你们已经救不了keating了,但是你们能救自己。这句话真的什么错都没有,但是是最可怕的错误。它鼓动人像兽一样去撕咬自己的同类,放弃反抗,放弃思考,万劫不复。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囚徒困境的博弈,这比单纯的博弈要复杂多了,因为老师不可能去选择对自己有利对学生有害的说辞。结果已经是决定好了的。学生在校长的引导下做一个背叛自己诚实的利己主义者,这是让人心痛的现实。
让我最受感触的是,最后keating再回教室拿东西的时候,他与norlan的对峙。keating的坦然,学生急迫的眼神,镜头里的norlan分明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校长,苍白的眼神里更多的是乞求keating快点走。他内心很明白,只要keating说一句话,学生们压抑着的情绪就会立刻决堤,他好不容易镇压下来的少年热情就会不可阻止地爆发。镜头在两双眼睛之间来回,keating那洞明的眼睛里好像在说,我知道。想想norlan,他难道这么肤浅不知道前言里面的废话吗?他难道这么不懂浪漫主义吗?他年轻的时候难道没有热情吗?他难道生来就是这样一个体制人吗?他难道就是地狱吗?我想他也有说不尽的经历,自己年轻时沉淀的苦痛。经营一个从5个毕业生到51个毕业生的学校,他是最如履薄冰的人。畏惧,是因为知道,不知者无畏。那个在雪地里教孩子们拉丁文的老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单词,在我们外人看来这是多么差劲的方法。他朝keating摆了摆手,这里面不仅是道别,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被理解,因为他们的选择都是有理由的。就像批判性的书里所言,各种说理方式用过都无法统一观点之后,这种分歧就要选择宽容的方式去接待。
作为一个教师,是会羡慕keating的别出心裁,他的这种哲学式的教学让我们心驰神往。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但是也是有代价的。这里面的代价往往就是因为年轻而不知轻重的行为。在一个严苛制度内我们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真的就像带着脚铐跳舞。17岁的热情,是否真的就能驾驭这种批判精神,他们是否明白批判的真正含义。热情涌动的大脑里经常把反叛当成了批判,甚至因为没有经历过痛苦而无法排解的消极会吞噬掉一个人活着的信念,这是tragedy。毕竟所有哲学问题都是在问同样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电影中keating跳过了全部的现实主义者诗人,而全部都在讲浪漫主义诗人,这也是欠妥的。我前两天班会课刚跟学生们讲了,我们每天都需要做一些选择,如何做选择呢?在做选择之前要有的是理性、做完选择要坚守,最后应当使自己丰富,因为丰富自己才能让选择更加理性。neil的死真的是他考虑周全后的不二选择吗?肯定这也不是的。他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逼他一定要学习医学,他不知道年轻的时间就如黄金,他也不知道以后的人生是会随着现在的选择而天翻地覆。他看了太多的浪漫的空想却没有触摸现实。
neil的这种悲剧选择不应该全数归因于学校体制的问题,它是一个大问题。包括唯名校的社会取向,包括家庭沟通的缺席,当然也包括学校制度的不完善。其实我们反观当下学生自杀的问题,虽然唯分数太功利,但是社会的竞争机制就是如此残酷,这些学生若安然度过在校阶段,他们还是要面临社会的优胜劣汰,只不过让这种行为延后了一些而已。
当然优秀的高中里也少不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在校长们看来拎得清轻重缓急,知道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弊。我似乎在工作中也在利用这个。就像meets说的你们已经救不了keating了,但是你们能救自己。这句话真的什么错都没有,但是是最可怕的错误。它鼓动人像兽一样去撕咬自己的同类,放弃反抗,放弃思考,万劫不复。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囚徒困境的博弈,这比单纯的博弈要复杂多了,因为老师不可能去选择对自己有利对学生有害的说辞。结果已经是决定好了的。学生在校长的引导下做一个背叛自己诚实的利己主义者,这是让人心痛的现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