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片场!》一本翻译是傻波一的书,却勾起我写了7页读书笔记。大概一个人读书其实都是在回忆自己的生活吧……
书皮上的全名是《奔跑吧!片场!-第一副导演工作指南》。我的读后意见是:不要看这本书!
嗯,说书翻译得傻波一是因为这书是讲副导演的。我一看就知道哪儿驴唇不对马嘴。
那还写这么多读书笔记是因为我是一个副导演,干了十一年了。
所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文字翻译不忍猝读,但是丝丝扣扣可以回想印证于我十一年来的工作经历。如此,既能总结自己的工作流程,又能回忆起很多这些年的事情,于是看完了。之后写摘抄和笔记的时候想到-其实看什么书不是这样呢?我们只能从自己拥有的认识和感受出发来读书,最后也必然回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就好像我读俄国文学,写沙皇的兵也好,斯大林格勒的小女孩也好,我脑子里还是会出现隐隐约约的喀山街的阿克萨那、6号宿舍楼的廖哈和瓦尼亚-我在那儿跟他们一起生活过,而且,其实一直想念他们。
说回这本傻逼书:
就看书名翻译的就透着傻波一《奔跑吧!片场!-第一副导演工作指南RUNNING THE SHOW》(那俩叹号确实是印在书皮上的)这些个标点符号和大写字母全印在树皮上,再来上这么一副……漫画吧这得算,看起来有一种马戏马上就要开演的感觉。
写这个读书摘抄和笔记的时候因为正在筹备一个比较复杂的电影,所以把书带到办公室来做摘抄了。有同事看了挺兴奋问写得怎么样,我说要想看懂(猜懂)这本书一片儿一片儿纸上都写的什么,大概的必要条件有:1-干过几年第一副导演,进过不同大小、配置的剧组;2-干过外国组,见过外国剧本格式、各种场景表计划通告单怎么做出来的;3-最好在中国干过统筹,看了知道这么些个胡乱起出来的文件、表格的名字都大概是干什么用的,能对应中国的什么东西(要不然看了也白看。最后还容易盲目喊叫“好莱坞!好莱坞!人家好莱坞!”);4-会英语。实在经常得通过书里的中国字反过来猜英文那几个单词会被这么翻译,然后再去想这几个单词组合其实可能是什么意思。
重复一遍结论:没事儿不要去看这本书。
然后上我的读书笔记吧:
前言:以下的读书摘抄和笔记是急就章。其中有摘抄的我觉得有用或可以讨论、借鉴的本书中的东西,和我自己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添加、修正的东西。我希望起到的作用是可以让自己复习,和可以推荐给晚生青年借鉴(自己组里的,因为可能需要一起讨论修正,就事论事)
一、 第一副导演进组-第一副导演进组工作第一阶段-本书设定为开机倒数第四周。
副导演进组要立即得到的信息:1-剧组联络单;2-已定演员资料;3-目前剧本;4-后面已定进组人员名单和日期;5-其他导演、制片已确定要求的事情安排和拍摄要素。
第一副导演要立即做的工作:1-写顺场表;2-写筹备大计划。包括人员进组、各部门提报时间、试造型、定造型的计划、看景、看道具实物、各种实验拍摄、技术围读、创作围读和其他大事(也许包括外包团队签订的时间)。如果有外国来的团队或需要出国拍摄,要注意打听好各种手续大概时间。
明确组内是否每周召开制作会议(特别希望开)。是否可以有规定的提报文件表格(签字问题)、统一文件名。
名人名言可以记在小本上那种:通知和交流一两次的是信息,重复闲聊的是八卦-组里不要搞八卦!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干扰casting
本书说做一份六周进度表需要三天-我个人是需要一周的。我目前的缺点是靠小聪明不仔细三读剧本,不在剧本上仔细做标记。
做全剧问题表。
要给角色编号-或者是演员(因为可能有替身。不过我觉得可以用“一号的替身”)。一旦第一份通告发出去之后就不要再改变编号。
金句-剧本的类型应该很清楚。需要提防组合类型式剧本!!!
好像这本书的意思是第一副导演只参加最后的技术看景。因为书里在提到看景的事儿之前就说要往软件/表格里写每场戏的群众演员数量。我觉得是个bug。
这本书的意思是别让导演说“以后再决定”。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这个事儿。
本书说在“第一周末”-就是第一阶段末吧,就得拿出一份大计划(这翻译管顺场景表叫“分解表”,管大计划叫“进度表”)。姑且一说姑且一听吧。
美国的加班工资算法是-十二小时之后前四个小时是日工资150%,之后是200%。是否可以连续工作六天好像可以选择,第六天报酬好像得单算。后面48页有大概的公会加入条件和公会项目要求条件。
问清楚导演是否愿意原则上每周开美术例会看场景、道具。是否愿意原则上每周花一天约演员见面、谈话、试戏。把这个加入你后面的筹备计划。
一定要争取每周或起码、起码每两周有导演参加开一次全部门长制作会议-而且不能是线上的。如果导演不答应,没有特殊情况可以考虑退出。
再次强调一定要做出来一个大计划并且在第三周开始(下一阶段初期)组织部门长讨论。
二、 第一副导演进组工作第二阶段-本书设定为开机倒数第三周。
本书说的“担保公司”不知道是不是保险公司-反正在中国没有项目担保这回事,所以听说一下得了。
我个人的想法:如果是时间允许(肯定不是这本书说的四周筹备),应该在这时候(第一副导演、制片主任、美术、摄影起码在)请导演带领剧组围读一次剧本。导演给出他的创作方向和设想,大家充分交流自己的理解、想法和经验。
开第一次全部门制作会议。宣布之后的例会安排。提出和确认各部门的提报、试装、导演看实物、测试、各种围读的计划和要求。如果有摄影,而且他已经读完了剧本,问问他打算怎么、什么时候试机器和镜头。把他习惯的试机或者这次的试机想法告诉vfx和制片、导演,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和有没有要顺便试拍的东西。
一定要保证重要的道具(其实是尽量多的道具)、服装、其他,都不会是导演在现场才第一次看见。
不顾翻译上专业名词的混乱,我猜书里说的在这次会议上要放在桌上的是顺场景表,因为拍摄计划表在不确定景、不知道美术工期、不知道演员档期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但是我觉得好像跟这次会议有关的其实应该是筹备大计划rough schedule
在第一次制作会议上应该开诚布公地跟主创和各部门长说明本组的工作条件、投资规模。然后要说出目前总结的本次拍摄的最大难点-比如难搞的外景地、有重要的儿童戏份之类。我太同意了!不过不太相信中国有多少剧组能做到诚实对大家说话。
给大家提问时间。根据问题请导演、制片人、制片主任或第一副导演回答。要意识到屋里的人都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要把这时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记录下来,甚至记录到拍摄进度表里。给出解决方案。
这一阶段的单个会议最好控制在两小时以内。
接下来的一段,指导导演,我觉得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没人会这么做。尤其是如果你是想要拿工资的话。
但是作者提出的要给每个角色在每场戏中提出两个动词,是可以自己去做的功课。至于和演员聊角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觉得值得商榷。在中国我的经验是跟很多演员你聊不到那个地步去。这个要看缘分。
Bruce Block我查了一下确有其人,著名制片人、大学电影老师。但是《看得见的故事叙述》这本书是真查不着。这也是翻译的功劳吧?查的结果是很可能是后浪出版的《以眼说话》。这书的翻译和校对都他妈的懒死。
安排-准备安排导演和演员的围读。(如果请摄影师参加会怎么样?)这时候就跟导演确认他喜欢的形式。
下几页里说第一副导演不必参加看景,我是完全不理解不相信的。再下面说技术看景应该安排在开机前倒数第二周-我觉得理想状态下那是最晚,能早就应该安排一次早的,当然可能参加的人数可以比最后技术看景减少好多。同样道理,再后面说的“提前一周给导演看服装”我也不认同。如果是当代戏、现实主义造型、在大陆100万或以下成本,那倒是对。
在这个时候要开始画故事板和做previz-真的吗??里开机三周??现在世界上画previz的公司画一段五分钟的戏不得等故事板出来再画个三星期?到时候都开机了谁有时间研究你的previz??不知道这都怎么写出来的。或者又是翻译创作出来的?
后面说的安全问题,真的是看了让我羡慕。不过本书所提建议在我国目前似乎还不现实-对于制片人来说一切问题其实都是经济问题。而我国目前的人命还不值这个价钱。
本书给出的本周工作结束时的检查清单:
-一份修订版进度表(不知道是说筹备计划还是拍摄计划)
-群众演员人数/特约演员人数/替身人数(这些肯定都是看景之后才会有,而且又说第一副导演不去看景,那怎么办?都问别人??!!)
-一些已确定的地点的技术看景日期安排
-第一次制作会议
-测试
-与导演、美术、服装、道具部门进行的“展示和点评”
-更新后的制作日程表,能反应会议、技术看景、选角、美术、道具、服装、点评、测试(看来这个说的是筹备大计划)
-确认部分演员(在中国试图提前三周确定演员纯属扯淡)
三、 倒数第二周(第三周)
上来先说技术看景和第二副导演进组。我认为第二副导演绝对得先进组看完剧本和所有资料,然后参加技术看景。否则这人没用。(也许真的美国人的专业能力和效率比我们高那么多?仅仅凭借一些纸上的信息、牛逼的培训和经验,第二副导演就能不去看景而对所有因素、要求、细节了然于胸???!!!)
SFX和VFX的人之前没看到安排时间和第一副导演做彻底沟通,不知道本书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才提起让他们技术看景。这块儿工作应该在前面就谈到了沟通和确认的事情。有表格、有当面交流的会议。之后导、制部门才知道去哪儿,怎么看技术看景,一天能看几个景。
技术看景结束要调整一版大计划出来。
本周要召开一次副导演组会议。我看本书的意思,在我,应该把根据本组情况画的AD组工作流程图拿出来,给大家讲解明确一遍。再有傻的就写5条、8条那种工作职责。当然都是老手人又少就不用了。
本周工作检查清单
-技术看景
-制作会议
-道具展示和点评
-摄影机测试、造型测试(看造型?)
-剧本定稿
-第二副导演开始工作(严重存疑)安排排练和试装
四、 倒数第一周(第四周)
可能还要改一版大计划。
跟各位大爷确认大计划。
把大计划转化成前三天通告单(前三天是我自己的要求),打印出通告单,跟各部门商量、确认。从指导思想到字体、格式(没人提意见就自己静静改善)
(在中国是制片部门)出路书、现场的交通指示。检查、或开机第一天观察。
本周工作检查清单
-最后制作会议
-第一天通告单和路书
-技术看景
-试机、定造型
-排练
-演员围读(看来真的是重点场)
-试装(不如并入定造型)
-灯光、设备准备
-布景走场(在排练或看景里吧??)
-道具展示和点评
-对讲机充电
下面开始第三章 制作
五、 开机拍摄
让我加小标题的话就是“到现场”
首先,他说这种现场工作模式是挺理想的,照顾到了各部门。每场戏演员都是先大概带妆走戏。这个过程导演跟演员商量一切调度,所有人都得好好看好好揣摩。然后演员去补妆,导演和摄影分镜头,商定第一个拍什么,然后大家动手干活儿。副导演或者光替站位、走位。第一副导演应该这时候估算一下本场拍摄时间。心中各种默念,以备跟导演或者制片沟通后面的种种情况。之后突然就set up了-请各位老板登台演出。
排群演的方法是先给他们一些动作-可能是分开的几种。然后看构图(包括运动),然后调整动作。然后走一遍,调整,换人。等摄影机什么的都好了,再走一遍。没人有意见了,请演员。
一位老摄影助理的名人名言“调度、灯光、排练、拍摄”
之后这书写的现场口令和控制肯定是胶片工艺的,而且翻译了一个乱七八糟。谁这么学非死得快不可啊!
再后面写到的吃午饭和确定第二天通告单的情况在中国人看起来像梦一样。
之后两句话很好很重要:1-处理信息时要注意:不要预测这个信息和谁有关(意思就是全通知一遍);2-副导演是用来沟通的-口头、书面、电子化沟通。
第一副导演检查通告单时的要点,我给做中国化改造如下:
-通告时间(转场时间)
-演员第一次服装化妆时间
-天气
-场景和演员的顺序
-演员转场和换装、妆时间
-群演数量和要求
-物理特效和动作团队的内容
-外请外包工作人员和设备
再后面转场的那一段,我觉得中国第一副导演就别费心思琢磨了,你就是第一波到下一个现场的人就对了。至多有时候允许比先去的制片或者场务晚一点。
收工注意:1-只要情况允许,请导演和摄影说一下明天第一场戏的第一个镜头的想法和安排;2-今天干得特别辛苦或出色的人要感谢、鼓励!
看工作样片-这事儿现如今很罕见了。不应该!确实本来就是一个胶片的工艺要求。但是在剧组里的社会学作用明显不止于此,是很好很有用的一个事儿!!!
六、 让拍摄现场运转起来
上来先说怎么避免群众围观。很对,这是一个很考验人的问题,也是天天面对的问题。他说的那套蛋黄酱挺有意思,可以好好动动脑筋怎么汉化比较好,用用试试。
下一条金科玉律(可惜在中国大家不太听):不要站在表演中的演员视线里!!!在我真的能负责的剧组里我一定要要求。
后面讲轴线关系讲得真的挺好的。十多年前我要是看了这段书就好了。但是后面三机位那个运动中轴线关系图没看懂,可能是机位必须1到1A,不能去打叉的那边的意思吧。
那给机位也画个运动路线箭头不就完了吗……
MOS,和马蒂尼在爱尔兰叫吉尼斯shot这两个八卦挺好玩儿的,挺好玩儿而已。
在现场注意和你的助理换位-谁会不知道这么干呢??
布莱希特的那句话说不通啊。是不是“一个德国屠夫比一个西班牙法官更了解一个西班牙屠夫”啊??
如果是作为导演,每次喊“停”之后都先关注演员,把自己对上一条的一堆想法整理整理先跟演员沟通一下。尽量用形容人物关系、形容人物的话来跟演员交流。比如“我希望这场戏里你跟他再亲近一点儿”而不是“往他那儿在靠近一些”更不是“往前再多一些”。
下面那些人员分工常识、机械设备常识我就不说了。
关于录音说了“画面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声音告诉你如何感受”这句话,挺牛逼的。
欧洲摄影机都是25f/s的,北美是24f/s!!刘翔给出答案是根据交流电电压来的。欧洲和中国都是25,北美因为是110v电压就24!
造型就看中一句话:“劳伦斯·奥利弗说过‘人物的关键在他的鞋子上’”
对我很有帮助的一句:制造拥挤感觉的是取景框边缘。如果让边缘是乱糟糟的,就给人一种画框以外发生着很多事的感觉。
再有:“交错而行”,就是群众演员从房间一个角到另一个角……如果拍摄街道,尽量让群众演员沿着街道对角线移动,
快速行动的戏,至少半速带机走一次。
动作指导绝不应该扮演角色!!他要专心于动作和安全!尤其他要监督!!
动作戏的一个窍门是始终由挨打的人控制打斗节奏,就不容易受伤。
拍危险动作,比如跳楼的时候,要替身演员表示准备好了才能开机。
如果真的是人道的制片体系,应该是拍一条付一条的钱!!!
枪械员把枪交给演员之前应该让第一副导演检查一遍 枪里没有子弹!!如果枪管是堵死的,则枪械员在把枪交给演员之前应该对地开空枪给大家看-不使用空包弹的时候。
电影里重要的主角车,如果还有不少车拍戏,应该考虑搞两台一模一样的方便快速换场换镜头拍摄
拍水戏的时候讨论清楚方案再下水拍摄。副导演或其他指导的人得有根长杆-夜里是激光笔-指向要说的东西。因为水面上声音传不远,特别不远!
拍摄大海或其他开放水面时第一副导演如果会游泳就应该多少下水-跟演员和工作人员一起感觉一下水的温度,很重要!
七、 法国副导演往往只代表导演的意志,这在法国文化里是很盛行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在强调跟北美的不同吧。
那么,中国副导演呢?有什么文化吗??
那么,我呢?
嗯,说书翻译得傻波一是因为这书是讲副导演的。我一看就知道哪儿驴唇不对马嘴。
那还写这么多读书笔记是因为我是一个副导演,干了十一年了。
所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文字翻译不忍猝读,但是丝丝扣扣可以回想印证于我十一年来的工作经历。如此,既能总结自己的工作流程,又能回忆起很多这些年的事情,于是看完了。之后写摘抄和笔记的时候想到-其实看什么书不是这样呢?我们只能从自己拥有的认识和感受出发来读书,最后也必然回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就好像我读俄国文学,写沙皇的兵也好,斯大林格勒的小女孩也好,我脑子里还是会出现隐隐约约的喀山街的阿克萨那、6号宿舍楼的廖哈和瓦尼亚-我在那儿跟他们一起生活过,而且,其实一直想念他们。
说回这本傻逼书:
就看书名翻译的就透着傻波一《奔跑吧!片场!-第一副导演工作指南RUNNING THE SHOW》(那俩叹号确实是印在书皮上的)这些个标点符号和大写字母全印在树皮上,再来上这么一副……漫画吧这得算,看起来有一种马戏马上就要开演的感觉。
![]() |
嗯。就是这本傻波一书。说实话一般人看不懂。 |
写这个读书摘抄和笔记的时候因为正在筹备一个比较复杂的电影,所以把书带到办公室来做摘抄了。有同事看了挺兴奋问写得怎么样,我说要想看懂(猜懂)这本书一片儿一片儿纸上都写的什么,大概的必要条件有:1-干过几年第一副导演,进过不同大小、配置的剧组;2-干过外国组,见过外国剧本格式、各种场景表计划通告单怎么做出来的;3-最好在中国干过统筹,看了知道这么些个胡乱起出来的文件、表格的名字都大概是干什么用的,能对应中国的什么东西(要不然看了也白看。最后还容易盲目喊叫“好莱坞!好莱坞!人家好莱坞!”);4-会英语。实在经常得通过书里的中国字反过来猜英文那几个单词会被这么翻译,然后再去想这几个单词组合其实可能是什么意思。
重复一遍结论:没事儿不要去看这本书。
然后上我的读书笔记吧:
前言:以下的读书摘抄和笔记是急就章。其中有摘抄的我觉得有用或可以讨论、借鉴的本书中的东西,和我自己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添加、修正的东西。我希望起到的作用是可以让自己复习,和可以推荐给晚生青年借鉴(自己组里的,因为可能需要一起讨论修正,就事论事)
一、 第一副导演进组-第一副导演进组工作第一阶段-本书设定为开机倒数第四周。
副导演进组要立即得到的信息:1-剧组联络单;2-已定演员资料;3-目前剧本;4-后面已定进组人员名单和日期;5-其他导演、制片已确定要求的事情安排和拍摄要素。
第一副导演要立即做的工作:1-写顺场表;2-写筹备大计划。包括人员进组、各部门提报时间、试造型、定造型的计划、看景、看道具实物、各种实验拍摄、技术围读、创作围读和其他大事(也许包括外包团队签订的时间)。如果有外国来的团队或需要出国拍摄,要注意打听好各种手续大概时间。
明确组内是否每周召开制作会议(特别希望开)。是否可以有规定的提报文件表格(签字问题)、统一文件名。
名人名言可以记在小本上那种:通知和交流一两次的是信息,重复闲聊的是八卦-组里不要搞八卦!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干扰casting
本书说做一份六周进度表需要三天-我个人是需要一周的。我目前的缺点是靠小聪明不仔细三读剧本,不在剧本上仔细做标记。
做全剧问题表。
要给角色编号-或者是演员(因为可能有替身。不过我觉得可以用“一号的替身”)。一旦第一份通告发出去之后就不要再改变编号。
金句-剧本的类型应该很清楚。需要提防组合类型式剧本!!!
好像这本书的意思是第一副导演只参加最后的技术看景。因为书里在提到看景的事儿之前就说要往软件/表格里写每场戏的群众演员数量。我觉得是个bug。
这本书的意思是别让导演说“以后再决定”。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这个事儿。
本书说在“第一周末”-就是第一阶段末吧,就得拿出一份大计划(这翻译管顺场景表叫“分解表”,管大计划叫“进度表”)。姑且一说姑且一听吧。
美国的加班工资算法是-十二小时之后前四个小时是日工资150%,之后是200%。是否可以连续工作六天好像可以选择,第六天报酬好像得单算。后面48页有大概的公会加入条件和公会项目要求条件。
问清楚导演是否愿意原则上每周开美术例会看场景、道具。是否愿意原则上每周花一天约演员见面、谈话、试戏。把这个加入你后面的筹备计划。
一定要争取每周或起码、起码每两周有导演参加开一次全部门长制作会议-而且不能是线上的。如果导演不答应,没有特殊情况可以考虑退出。
再次强调一定要做出来一个大计划并且在第三周开始(下一阶段初期)组织部门长讨论。
二、 第一副导演进组工作第二阶段-本书设定为开机倒数第三周。
本书说的“担保公司”不知道是不是保险公司-反正在中国没有项目担保这回事,所以听说一下得了。
我个人的想法:如果是时间允许(肯定不是这本书说的四周筹备),应该在这时候(第一副导演、制片主任、美术、摄影起码在)请导演带领剧组围读一次剧本。导演给出他的创作方向和设想,大家充分交流自己的理解、想法和经验。
开第一次全部门制作会议。宣布之后的例会安排。提出和确认各部门的提报、试装、导演看实物、测试、各种围读的计划和要求。如果有摄影,而且他已经读完了剧本,问问他打算怎么、什么时候试机器和镜头。把他习惯的试机或者这次的试机想法告诉vfx和制片、导演,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和有没有要顺便试拍的东西。
一定要保证重要的道具(其实是尽量多的道具)、服装、其他,都不会是导演在现场才第一次看见。
不顾翻译上专业名词的混乱,我猜书里说的在这次会议上要放在桌上的是顺场景表,因为拍摄计划表在不确定景、不知道美术工期、不知道演员档期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但是我觉得好像跟这次会议有关的其实应该是筹备大计划rough schedule
在第一次制作会议上应该开诚布公地跟主创和各部门长说明本组的工作条件、投资规模。然后要说出目前总结的本次拍摄的最大难点-比如难搞的外景地、有重要的儿童戏份之类。我太同意了!不过不太相信中国有多少剧组能做到诚实对大家说话。
给大家提问时间。根据问题请导演、制片人、制片主任或第一副导演回答。要意识到屋里的人都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要把这时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记录下来,甚至记录到拍摄进度表里。给出解决方案。
这一阶段的单个会议最好控制在两小时以内。
接下来的一段,指导导演,我觉得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没人会这么做。尤其是如果你是想要拿工资的话。
但是作者提出的要给每个角色在每场戏中提出两个动词,是可以自己去做的功课。至于和演员聊角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觉得值得商榷。在中国我的经验是跟很多演员你聊不到那个地步去。这个要看缘分。
Bruce Block我查了一下确有其人,著名制片人、大学电影老师。但是《看得见的故事叙述》这本书是真查不着。这也是翻译的功劳吧?查的结果是很可能是后浪出版的《以眼说话》。这书的翻译和校对都他妈的懒死。
![]() |
疑似本来那本书的中译本的长相、书名 |
安排-准备安排导演和演员的围读。(如果请摄影师参加会怎么样?)这时候就跟导演确认他喜欢的形式。
下几页里说第一副导演不必参加看景,我是完全不理解不相信的。再下面说技术看景应该安排在开机前倒数第二周-我觉得理想状态下那是最晚,能早就应该安排一次早的,当然可能参加的人数可以比最后技术看景减少好多。同样道理,再后面说的“提前一周给导演看服装”我也不认同。如果是当代戏、现实主义造型、在大陆100万或以下成本,那倒是对。
在这个时候要开始画故事板和做previz-真的吗??里开机三周??现在世界上画previz的公司画一段五分钟的戏不得等故事板出来再画个三星期?到时候都开机了谁有时间研究你的previz??不知道这都怎么写出来的。或者又是翻译创作出来的?
后面说的安全问题,真的是看了让我羡慕。不过本书所提建议在我国目前似乎还不现实-对于制片人来说一切问题其实都是经济问题。而我国目前的人命还不值这个价钱。
本书给出的本周工作结束时的检查清单:
-一份修订版进度表(不知道是说筹备计划还是拍摄计划)
-群众演员人数/特约演员人数/替身人数(这些肯定都是看景之后才会有,而且又说第一副导演不去看景,那怎么办?都问别人??!!)
-一些已确定的地点的技术看景日期安排
-第一次制作会议
-测试
-与导演、美术、服装、道具部门进行的“展示和点评”
-更新后的制作日程表,能反应会议、技术看景、选角、美术、道具、服装、点评、测试(看来这个说的是筹备大计划)
-确认部分演员(在中国试图提前三周确定演员纯属扯淡)
三、 倒数第二周(第三周)
上来先说技术看景和第二副导演进组。我认为第二副导演绝对得先进组看完剧本和所有资料,然后参加技术看景。否则这人没用。(也许真的美国人的专业能力和效率比我们高那么多?仅仅凭借一些纸上的信息、牛逼的培训和经验,第二副导演就能不去看景而对所有因素、要求、细节了然于胸???!!!)
SFX和VFX的人之前没看到安排时间和第一副导演做彻底沟通,不知道本书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才提起让他们技术看景。这块儿工作应该在前面就谈到了沟通和确认的事情。有表格、有当面交流的会议。之后导、制部门才知道去哪儿,怎么看技术看景,一天能看几个景。
技术看景结束要调整一版大计划出来。
本周要召开一次副导演组会议。我看本书的意思,在我,应该把根据本组情况画的AD组工作流程图拿出来,给大家讲解明确一遍。再有傻的就写5条、8条那种工作职责。当然都是老手人又少就不用了。
本周工作检查清单
-技术看景
-制作会议
-道具展示和点评
-摄影机测试、造型测试(看造型?)
-剧本定稿
-第二副导演开始工作(严重存疑)安排排练和试装
四、 倒数第一周(第四周)
可能还要改一版大计划。
跟各位大爷确认大计划。
把大计划转化成前三天通告单(前三天是我自己的要求),打印出通告单,跟各部门商量、确认。从指导思想到字体、格式(没人提意见就自己静静改善)
(在中国是制片部门)出路书、现场的交通指示。检查、或开机第一天观察。
本周工作检查清单
-最后制作会议
-第一天通告单和路书
-技术看景
-试机、定造型
-排练
-演员围读(看来真的是重点场)
-试装(不如并入定造型)
-灯光、设备准备
-布景走场(在排练或看景里吧??)
-道具展示和点评
-对讲机充电
下面开始第三章 制作
五、 开机拍摄
让我加小标题的话就是“到现场”
首先,他说这种现场工作模式是挺理想的,照顾到了各部门。每场戏演员都是先大概带妆走戏。这个过程导演跟演员商量一切调度,所有人都得好好看好好揣摩。然后演员去补妆,导演和摄影分镜头,商定第一个拍什么,然后大家动手干活儿。副导演或者光替站位、走位。第一副导演应该这时候估算一下本场拍摄时间。心中各种默念,以备跟导演或者制片沟通后面的种种情况。之后突然就set up了-请各位老板登台演出。
排群演的方法是先给他们一些动作-可能是分开的几种。然后看构图(包括运动),然后调整动作。然后走一遍,调整,换人。等摄影机什么的都好了,再走一遍。没人有意见了,请演员。
一位老摄影助理的名人名言“调度、灯光、排练、拍摄”
之后这书写的现场口令和控制肯定是胶片工艺的,而且翻译了一个乱七八糟。谁这么学非死得快不可啊!
再后面写到的吃午饭和确定第二天通告单的情况在中国人看起来像梦一样。
之后两句话很好很重要:1-处理信息时要注意:不要预测这个信息和谁有关(意思就是全通知一遍);2-副导演是用来沟通的-口头、书面、电子化沟通。
第一副导演检查通告单时的要点,我给做中国化改造如下:
-通告时间(转场时间)
-演员第一次服装化妆时间
-天气
-场景和演员的顺序
-演员转场和换装、妆时间
-群演数量和要求
-物理特效和动作团队的内容
-外请外包工作人员和设备
再后面转场的那一段,我觉得中国第一副导演就别费心思琢磨了,你就是第一波到下一个现场的人就对了。至多有时候允许比先去的制片或者场务晚一点。
收工注意:1-只要情况允许,请导演和摄影说一下明天第一场戏的第一个镜头的想法和安排;2-今天干得特别辛苦或出色的人要感谢、鼓励!
看工作样片-这事儿现如今很罕见了。不应该!确实本来就是一个胶片的工艺要求。但是在剧组里的社会学作用明显不止于此,是很好很有用的一个事儿!!!
六、 让拍摄现场运转起来
上来先说怎么避免群众围观。很对,这是一个很考验人的问题,也是天天面对的问题。他说的那套蛋黄酱挺有意思,可以好好动动脑筋怎么汉化比较好,用用试试。
下一条金科玉律(可惜在中国大家不太听):不要站在表演中的演员视线里!!!在我真的能负责的剧组里我一定要要求。
后面讲轴线关系讲得真的挺好的。十多年前我要是看了这段书就好了。但是后面三机位那个运动中轴线关系图没看懂,可能是机位必须1到1A,不能去打叉的那边的意思吧。
那给机位也画个运动路线箭头不就完了吗……
MOS,和马蒂尼在爱尔兰叫吉尼斯shot这两个八卦挺好玩儿的,挺好玩儿而已。
在现场注意和你的助理换位-谁会不知道这么干呢??
布莱希特的那句话说不通啊。是不是“一个德国屠夫比一个西班牙法官更了解一个西班牙屠夫”啊??
如果是作为导演,每次喊“停”之后都先关注演员,把自己对上一条的一堆想法整理整理先跟演员沟通一下。尽量用形容人物关系、形容人物的话来跟演员交流。比如“我希望这场戏里你跟他再亲近一点儿”而不是“往他那儿在靠近一些”更不是“往前再多一些”。
下面那些人员分工常识、机械设备常识我就不说了。
关于录音说了“画面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声音告诉你如何感受”这句话,挺牛逼的。
欧洲摄影机都是25f/s的,北美是24f/s!!刘翔给出答案是根据交流电电压来的。欧洲和中国都是25,北美因为是110v电压就24!
造型就看中一句话:“劳伦斯·奥利弗说过‘人物的关键在他的鞋子上’”
对我很有帮助的一句:制造拥挤感觉的是取景框边缘。如果让边缘是乱糟糟的,就给人一种画框以外发生着很多事的感觉。
再有:“交错而行”,就是群众演员从房间一个角到另一个角……如果拍摄街道,尽量让群众演员沿着街道对角线移动,
快速行动的戏,至少半速带机走一次。
动作指导绝不应该扮演角色!!他要专心于动作和安全!尤其他要监督!!
动作戏的一个窍门是始终由挨打的人控制打斗节奏,就不容易受伤。
拍危险动作,比如跳楼的时候,要替身演员表示准备好了才能开机。
如果真的是人道的制片体系,应该是拍一条付一条的钱!!!
枪械员把枪交给演员之前应该让第一副导演检查一遍 枪里没有子弹!!如果枪管是堵死的,则枪械员在把枪交给演员之前应该对地开空枪给大家看-不使用空包弹的时候。
电影里重要的主角车,如果还有不少车拍戏,应该考虑搞两台一模一样的方便快速换场换镜头拍摄
拍水戏的时候讨论清楚方案再下水拍摄。副导演或其他指导的人得有根长杆-夜里是激光笔-指向要说的东西。因为水面上声音传不远,特别不远!
拍摄大海或其他开放水面时第一副导演如果会游泳就应该多少下水-跟演员和工作人员一起感觉一下水的温度,很重要!
七、 法国副导演往往只代表导演的意志,这在法国文化里是很盛行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在强调跟北美的不同吧。
那么,中国副导演呢?有什么文化吗??
那么,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