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中国人————《十二公民》
“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本片由《十二怒汉》改编,在中国的大国情之下,将一群阶级,观念不同的人带入到一桩几乎已经得到答案的案件中,富二代几乎站在在当今中国鄙视链的最底端,或不学无术,或不懂人事。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标签化,也体现了中国人身上的洗不脱的自卑与骨子里的仇富心理。
也许本片是一个宣扬法律正义的片子,但是我们如果将法律意味消解,将会在这部片子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片子中的各个阶级几乎代表了中国人的整体,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教师,外科医生,小卖部老板,检察官,进过大牢的,老人,憎恶外来人口的京片子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阵痛,阵痛是不分年代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一段过往,也有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一面,影片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将一部分人的形象勾勒的立体起来。
中国不同阶级有不同阶级的生活压力,底层人民担心的住房,中产阶级所担忧的择校,三色幼儿园。上层人士们所担忧的保姆纵火,防范着来自其他人的仇富心理。既然选择活着,就没有人脱得出这个怪圈。
在俄版的《十二怒汉》中,故事进程的转变由镜头的逐渐下移展开,从轻微的俯视到平视到仰视,但是《十二公民》中依靠窗外天气的变化,由天气间接主宰了故事的发展,与其说算得上一个创新,倒不如算得上一处败笔,在两个小时中,天气几乎变了四次,并且天气的转变隐喻着故事的转机太过于牵强。为什么在片子开头,1:11的时候天气尚且是阴天,但是在影片中段,明显已经出现了转机,4:8,外面却开始瓢泼大雨,电闪雷鸣,如果隐喻变成了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那么还不如让窗外始终晴空万里。
但是相较于俄版的《十二怒汉》,十二公民中最值得肯定的便是,舍弃了几个人物,将几个有代表性的的陪审员着重刻画,将几个陪审员的形象更为立体的展示出来。
本片表面上在讲对于一桩案子的讨论,实际上是一种对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普通人歧视富二代,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城市人歧视农村人,老人得不到重视,干女儿等问题。说到底,支持国人活下去的最大动力,就是可以在别人身上找自信,不同阶级的人都有不同的对象可以去歧视,从片中出租车司机对于各个人说话时的面部特写就可以看出对于不同阶级的看法,出租车司机自然是讲一点江湖义气的,自然对进过打牢的陪审员有了几分尊敬,而对于8号,9号这种温和的性格就多少有了点鄙夷。
片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便是韩童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也就是三号陪审员,在家庭社会的消磨之下,逐渐开始改变自己,活成了一个最坚固,最具有钝感的人,他代表了中国的很大一部分的父亲,不懂的表达爱的方式,脾气不好。片中的几个细节,在一番辩论之后,低头看钥匙扣上的和儿子的合照,影片最后讪讪留下的泪水,展示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最真实的中国人。
片中的甚至有些荒诞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话剧感过重,其实正是一种对于生存现状最有力的反思,有的时候夸张也许更有力道。
-
LYX🌙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17: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