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偶像不再是我们心里的样子
娱乐圈的分分合合,起起伏伏,似乎早已在吃瓜群众的眼中见怪不怪。除了在那些事件爆出以后我会在朋友口中知道一下,然后把它们当作谈资以佐饭之外,我并没有再大的兴趣去对这个圈子里的轶闻给予更多的情绪。但是李小璐的事件已经从曝光,到发酵膨胀,再到渐渐冷却,今天已经是事件过去的第20天,我的确有些感想。
我不想去站在李小璐和贾乃亮的婚姻这一角度去评论这件事,我只是对于他们在这件事面前所经受的舆论十分感慨。在这件事发酵到第七天,贾乃亮在众人的期待中发了声明,访问流量大至微博一瞬间几乎陷入崩溃状态。除了他那些一句句让人心疼的道歉之外,我最记得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们作为公众人物,享受过如此多观众对我们的爱戴,这一刻我无权去指责任何人。”妻子的不忠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已然是一种深深地伤害,而公众人物的身份导致他们还要经受着任由这件事曝光在全国十几亿人面前甚至被传到海外去,任由自己的耻辱与苦痛被一群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人反复咀嚼,津津乐道,任由别人向自己投来或讥笑或同情的目光。
“明星”本身就是一个自带光环的名词。作为明星,他们说一句话,就能被几十万人转发,他们说的一个幽默的段子就分分钟创造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他们穿的一件衣服随时都可能掀起时尚界的风潮。他们走红毯,穿着华丽高档的礼服,在摄像头面前,聚光灯之下,或器宇轩昂,或花枝招展。被崇拜着,被模仿着。鲜花,掌声,欢呼声,奖杯,荣誉,追随者……似乎所有这些伴随着“光环”的词语,都能用在明星这一身份上。可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尤其是在讯息传播如此便捷的时代,他们自从决定踏入娱乐圈,就要做好从此成为透明人的准备,“人肉”、“狗仔”使他们本人信息全公开,就连他们的家人也会被牵涉其中。而且,有人喜欢你,自然就会有人不喜欢。接受了粉丝的鲜花,还要经得住黑子的鸡蛋。
记得一六年 爸爸回来了 第二季播出,凭借着古灵精怪、幽默懂事的女儿,贾乃亮夫妇一夜爆红。而我除了非常喜欢甜馨之外,当时还被贾乃亮完全不在意自己帅气外表,不在意明星包袱,使尽浑身招数为博女儿开心的性格很有好感。而这一年就是他在声明中说到的,“享受过如此多观众的喜爱”。记得在某一个节目中,他谈及自己的女儿和老婆,脸上洋溢着的幸福都能渲染着所有喜爱他关注他的人,他说,我觉得现在的我太幸福了,老天爷对我太好了。而短短两年时间不到,一夜巨变给他带来的打击如此沉重。明星的身份使他家庭的巨变同时毫无疑问会影响着他的事业。沉沉浮浮,变换如此迅速。我害怕,从此都不再能看到那个发小咖秀逗观众开心的贾乃亮。
二十天过去了,偶尔打开李小璐那条声明的微博,我还看到马不停蹄地在辱骂她的评论。每一天,1440分钟,每一分钟都有人在骂她。我问朋友,你们觉得为什么那些网友会这么恨她,这跟他们有那么相关吗?朋友说,都是些生活工作压力太大的人无处宣泄,趁着热点来踩一脚罢了,不信你去翻马蓉的微博,至今还有人骂她呢。我很无奈,我不知道李小璐还是否会打开微博看到这些恶言恶语,但是我觉得我们都不应该去这样持续地指责攻击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虽然,这些指责的声音当中我觉得还有这样一种存在:他们曾深深地崇拜着爱慕着这个明星,把他们当作偶像,或者是另一种称作“cp粉”,也就是对他们的爱情婚姻给予时刻的关注,喜欢看他们秀恩爱,喜欢看他们的一切日常。而当这件事的爆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形象,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一夜之间被毁灭,于是,他们只能去指责这一毁灭力量。我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信仰的崩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其他许多不好的新闻证据确凿时,爱慕着偶像的粉丝还仍旧像毫无判断能力思考能力一样拒绝相信,从而被称作“脑残粉”,“失了智”。与其说他们在不理智地维护着自己的偶像,不如说他们只是在最后挣扎着维护内心的某种信仰。
归根到底,我认为,还是明星这一生产机制存在着很大问题。这个社会需要演员,需要歌手,需要一切真的为社会文明有所贡献的演绎者,但不需要只带流量而别无作品的明星。一个明星的为人所知被人所喜爱与崇拜应该是因为他碰到了一部好的作品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色而赢得了掌声,而不是因为一些真人秀、炒作而“当红”。所以我们可以喜欢一个明星,把他(她)当作偶像,但不能把所有信仰都建立在他(她)身上,不能让全部生活围绕他(她)转。当我们的偶像有朝一日不再像是我们喜欢的样子,我们也应该能够自如地抽身,回复自己理性的生活。至于他们,只要不是做出了伤害了这个社会的事,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和今后的创作都应被视作与这些轶闻相独立的另一面而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