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建模的几点思考
《关于理论建模的几点思考》
这两天听了刘老师关于理论建模的讲座,自己也思考了一些问题,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这既有助于增进思考,也有助于文字交流和表达的训练。其实自己也一直在想,上一门课,听一次讲座,或者参加一次读书会,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有时候,好像参加完了,到最后,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大家听讲座,有时候会拍照,会做笔记,但是,好像到讲座过后大家也不会再去看,更别说整理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不太赞成课上或者讲座上拍照的,有这个拍照的功夫,还不如抓紧时间当时就多看几眼。回到上课、参加讲座或者是参与读书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上,个人觉得我们不会获得很多具体的“知识”,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这些具体的“知识”,包括经验知识,统计知识,软件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线下操作和学习的,而且是长期的学习和反复的操作(以达到一定的积累水平和一定的熟练程度)。那么,在课堂上或者讲座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东西呢?个人觉得应该是一些思维意识层面上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具体的,而是类似于某种灵感或者启发性之类的抽象层面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一旦被我们所捕抓,我们当时就很有可能把它在脑海中进一步深化和消化掉。具体而言,我觉得可以初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触动心灵的东西,或者说是触动思维的东西,在学术层面上,我把它归结为“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问题本身很重要(如空间分析),又体现在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身(如空间分析技术)。另一类是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是个值得研究的具体的或者是庞大的问题。另一类是关于思维方式的东西,主要是指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之后的深化,当然,也存在着保持原有的思维方式,又获取和掌握另一种思维方式的情况(尽管很少,因为人们一般只能接受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接受了一种思维方式之后,对另一种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对于思维方式的获取或者说养成,主要体现在长期的读书会或者课堂训练中,一般较之第一类灵光一闪的触动心灵的东西需要更长的周期。上述是关于我们能从讲座、上课或者是读书会中获得些什么东西的论述。那么,我们该如何检验自己是否获得了上述所说的那些有可能获得的东西呢?就我看来,其实有一种很简答的方法,就是抛开讲座内容或者课程内容本身,看看自己能想起来些什么,或者说能引发自己怎样的思考。就以理论建模的讲座来说,如果通过讲座你意识到了理论建模是很重要的,那么,这就是你的收获,因为它会引发你接下来对理论建模的关注和进一步的学习。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观察到了刘老师的讲课思维和授课思路,那么这也是你的收获。更进一步说,如果你意识到了刘老师的理论建模的思路其实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培养,那么这也是你的收获。但如果你说,你从刘老师的讲座中学到了一个模型,学到了一个理论,那么,我认为这不是你的收获。本来想以几句引言引入到下面的关于理论建模的思考,没想到却想的有点多了,就顺便写下来。下面,谈谈我在刘老师讲座上的一些收获吧。当然,有些收获是有益的,那应该归结于刘老师讲座的启发,有些收获是欠缺深度的,那是我自己思考不周或者理解错误所致。
第一点收获是,个人认为其实理论建模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作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理论建模)。从学科分工的或者说分化的角度上看,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世界的,而社会科学则是认识社会世界的。在社会科学里面,其实又细分有很多不同的学科,它们一般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以本学科的方法为主)去认识社会世界。学科的划分,一般被认为是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其实,另一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研究方法或者是思维方式去划分。历史学主要研究历史事实,其研究总是希望尽可能呈现更多的历史事实,因而其思维方式是倾向于找到更多的细节性的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增维的思考方式。而经济学则是尝试通过(较为简化的)经济模型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模型的建构和使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降维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理论建模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降维和(某种程度上的)抽象化那么简单,它还包含着很多内容,比如注重因果关系的前提条件,问题陈述的简单化和精确化,以及模型解释的逻辑自洽。当我们把理论建模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看待日常生活或者说社会世界的复杂现象,其视角自然而然地也会跟着转化。比如,我们看待一些复杂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试图抓住一些对事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而不会去关注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总是试图将它“简单化”,并尝试找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机制和因果关系,尝试将事物放在一个“框架”内进行理解。其实,理论建模背后隐藏着某种类型学上的思考,我们总是尝试将事物归类,而能够被归类的事物,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使得其能够被归类的逻辑,这种逻辑的进一步推演和深化就是某种模型。当然,表面看起来越是难以被归类的事物,其理论模型的建立越困难。
第二点收获是,理论建模是论文写作的一种技术方法(即作为论文写作的技术方法的理论建模)。这一点,也是大家奔着这个讲座去的主要原因(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刘老师的号召力)。从理论模型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来说,其实,能建立出一个好的理论模型,文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此外,其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能够使得文章的结构和脉络非常清晰,因为理论建模本身对于事物因果机制和逻辑线条就非常敏感,把理论模型本身的各个结构呈现清楚了,意味着对应的文献综述和案例解释也能够较为容易地呈现。当然,前提是要有合适的文献和案例。作为主持嘉宾的刘老师(区别于作为主讲的刘老师)在讲座最后提到,我们的论文在答辩的时候经常被批评为“两张皮”,其实和文章缺乏一个连接文献综述(问题意识)和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有关,也就是缺乏了一个中间分析层次的理论模型。我们文章的理论部分往往是生搬硬套西方的经典理论,这必然会导致和中国经验现实的脱节。当然,这和我们达不到“理论中国化”的水平有关。但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要形成一个自己(文章)的理论分析框架或者说理论模型。
第三点收获是,理论建模可以作为,也应该作为应对读书会的具体手段(作为应对读书会的具体手段的理论建模)。其实也就是强化理论建模的自我训练。刘老师在讲座上把理论建模比喻为一种“教战之术”,就个体而言(尤其是我自己),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种“自学之术”。当然,在组织层面上,把理论建模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方式进行推广也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些老师有这方面的思考,也进行过某些实践上的具体操作。但就个体而言,理论建模为什么可以作为应对读书会的具体手段呢?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读书会,读书会对于参与者最困难的环节就是提问环节,因为大多数参与者苦于无法寻找到有质量的问题,同时面临着一种被提问的压力(包括主讲者)。那么,应对读书会,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会如何提问(参见拙文《如何应对读书会:读书会提问(生存)的几种技巧》)。而如何提问,则和理论建模息息相关。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解析理论模型得出,而提问的思路,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模的思路。《如何应对读书会》一文提到,我们需要关注“解释中的逻辑问题,也就是对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进行梳理”。这实际上就是理论建模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是否建立有合适的理论框架(模型),理论模型和经验现实是否契合,这些也可以成为提问的点。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用理论建模的思维去思考一篇文章,或者一本著作,那么,文献的逻辑线条就会比较清楚地呈现出来,这对于阅读是十分有帮助的。理论模型的思路,也教会我们不去关注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读书会来说,能够讨论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提问方向也应该是能够引向讨论的方向的。或者套路一点,讲点老师喜欢的,但事实会告诉你,在老师面前,你还是太年轻。
y/2017.10.22
ps: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冒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