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于本质 与 知行合一
最近因为上班,每天早晨走在上班的路上,总会做三件事,在主干道的一个长椅上看到同一只端坐的华政猫,在集英楼前听到保研路上的鸟鸣,在四期等公交时打量身边挤公交的学生们。这三件事虽是日常,却给我了思考的空间。前天在路上忽然感觉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相似之处。 今天看"十三邀"李诞一期,许知远问李诞的经历,李诞说自己当年也是个文艺青年,后来觉得受不了知识分子的那些条条框框就成了现在的他,他对自己现在的状况挺确信的。许知远就接了一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李诞是看过一定量的佛学知识的,而王阳明又是心学集大成者,唐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合流,宋代理学兴起,到明代心学主导,佛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来看,李诞的话里显现心学特征也不足为怪了。 那么"存在先于本质"与"知行合一"有何相似之处呢? 我的理解是:知对应本质,行对应存在。萨特的概念范畴要远大于王阳明,但都是再讲一个一个道理——没有固定的本质,只有实时的存在,而实时的存在又建构了本质。 生活中很多人有意无意都会想这样的问题: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样?对应的也就是哲学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如果依照萨特和王阳明的观点,这些问题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去行动,无论是去干什么。(今天还想明白一个问题,等待也是一种行动)。无论你作何行动,最终都成了你自身的建构,也就是成就了你自身。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抉择,无法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佛家所说的"执念",执念是一种二元思维,一旦执念就有所确信,有所确信必然对应有所怀疑,所怀疑的即是自己无法行动的理由。所以佛家主张通过修行达到"不二"法门。"空即不二",没有执念即是空,达到空的境界也就打破了二元对立思维,二化为一,那么所有的行动都是可以的。 印度经典《薄伽梵歌》里有一个战士叫阿周那,他想要和平却又不忍心杀害敌人,他陷入行动困境,后获神启:你的职责就是行动,永远不必考虑结果;不要为结果而行动,也不固执地不行动。阿周那最后明白,无论做什么,去行动总是是神的意志。 这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在没有行动这一存在前,是没有所谓好坏的区分的,所谓好坏皆是对于本质的建构,而人因此困于二元对立的观念中,不能自拔。 受东方思想影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黑塞也曾表达过相似的意思,他在《德米安:辛克莱的仿徨少年时》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黑塞这段话就是写他自己,曾患抑郁症然后自杀未遂,后经荣格治疗康复。而荣格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化解了黑塞的身份执念,让身份这一本质回归存在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