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你收藏:《孙子兵法》精髓十二条,
工作越久,碰到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越发觉得《孙子兵法》是一本克敌制胜、成就事业的经典之作。每个想要在世俗获取事业成功的人,或想要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都很有必要仔细研读一番。然而,没有实践的人,很难读懂兵法的要义,你想读懂兵法,不能光看书,琢磨字句,还得去生活实践当中“事上练”(王阳明语)。
为了让读者更快速的了解到兵法精髓,兵哥这篇就是要分享自己多年的研读“成果”(谈不上成果,暂以此称之)。
这篇文档,共有十二点纲领性文件(每一点深入展开都能写一本书),是兵哥在多年工作实践(解决问题)当中获取的感悟和理解,希望大家仔细品读,结合自身去领悟其中精髓。
1、不要百战百胜,要一战而定。
任何行动都是有代价的,打仗的代价更大,关系生死存亡,更得慎重。我们做事也是如此,谁都不想“白忙活”,因为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也是非常值钱的,而时间成本则是最贵重的,一去不复还。兵法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当然我们不能妄想每次都能不战而胜,但我们一定要追求一战而定,而非百战百胜。打一百次胜仗,但没有解决问题,这说明打的胜仗没有价值,不是真正的胜利;打一次仗,就赢了,赢得彻彻底底,这样的仗,一次就解决问题,才是高质量的胜利。刘邦跟项羽争天下,项羽百战百胜,但都没有弄死刘邦;而刘邦屡败屡战,最后在垓下围住项羽,割了项羽的头,一战定天下,这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境界。
2、造势不厉害,造形才厉害。
世人都认为造势厉害,其实最厉害的是造形。普通人不知道形势的根本区别,所以往往以为造势很重要,根本不懂造形才是基础。
中国人喜欢讲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但按《孙子兵法》来看,造势的技术含量远没有造形高。兵法曰: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造势其实就是:造出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态势。但重要的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先保证自己不被战胜,也就是“先为不可胜”——这就是造形。我们常说,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很难,其实就是说造形难于造势。我们要打败敌人,可以有一千万种方法,但要提高自己,就只有一种笨方法,你说哪个难?
3、《孙子兵法》的双核心:战略核心和战术核心。
《孙子兵法》有两个核心:第一,是方法(战术)的核心,多方以误,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二,是逻辑(战略)的核心,先胜后战,胜了才开打。
方法的核心告诉我们,打败敌人的不是我,而是敌人自己。多方以误,敌人失误了,我才能打败他;敌人不失误,我不能打败他。关键点是,敌人的失误。所以,胜利都是运气,这运气的大小取决于敌人失误的概率。
战略的核心告诉我们,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不是因为我们打了才胜,而是因为胜了才打。毛主席总结道: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这是对“先胜后战”的最为朴实的解读。
这两个核心,是相辅相成的,多方以误的目的是先胜后战,先胜后战的方法是多方以误。
4、从来都没以弱胜强的神话,本质上都是以强胜弱。
没读过《孙子兵法》的人,会有一种错觉,弱的总能战胜强的,小的总能战胜大的,总以为伊拉克能出奇制胜战胜美国,这是幼稚的期望,是同情弱者、渴望反转的心理在作怪。读了兵法就会明白,以弱胜强是一种假象,以强胜弱才是现实的真理。即便是韩信那样的天才也不能能以弱胜强,但他却能把自己的弱变成强(造形),然后把敌人的强变成弱(多方以误),用自己的强去打敌人的弱(避实击虚),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从表面上看,是弱者战胜了强者;实际上是,弱者变成了强者,强敌变成了弱鸡,归根结底还是强者战胜弱者。
5、智者善等待,愚者爱焦虑。焦虑是失败之源。
兵法曰: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就是刺激,刺激一下敌人,看敌人是怎样反应的,从中得出敌人的运作调度规律,找出破绽进行攻击。你懂的刺激原理,敌人也懂;当敌人刺激你时,你要是沉不住气,露出破绽来,也照样会被敌人打惨。沉住气,善等待,不失误,是致胜的关键。
但是,焦虑这种毛病,大多数人都有,不好改。因为我们很难判断,在某种情况下到底该怎么做。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最好是什么都不做;但很少人能忍得住寂寞,总觉得做点什么才不算浪费时间,结果呢,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浪费掉精力、财富等其他资源。
一旦你乱动作,可能就中了敌人的“作之而知”之计。
6、胜敌益强,打败敌人是手段,提高自己是目的。
《孙子兵法》上说,胜利的标准是:胜敌益强。
别看“胜敌”在前,“益强”在后,要知道“益强”更重要。孙子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不战,胜不胜,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胜敌”只是手段、方法,而重要的是实现目的:提高自己的实力。
战胜敌人不是真胜,提高自己才是真胜。如果打赢了敌人,自己也奄奄一息,很可能就“河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么胜利还有什么意义呢?
7、正合奇胜,“奇”的含义不是“出奇制胜”。
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又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那么什么是正奇呢?很多人把“奇”理解为“出奇制胜”,但怎么出奇才能致胜,怎么才算出奇?出人意料就是奇,那你不战而降也出敌人意料,这也算是奇么?所以说,把奇解释为出奇制胜是错误的,没有指导思路。这种毫无指导性的释义,怎么可能是孙子的原意呢。
以正和,以奇胜,正就是正兵,用以接敌,奇就是奇兵,用以攻克敌人漏洞,正奇就是分兵原则。你有一千人,要分兵;有一万人,也要分兵;垓下项羽只有二十八骑,也不是聚在一处,也要分兵两路首尾相顾。
更进一步是,奇的含义是留后手,永远保持自己手里有张王牌,用于克敌制胜的最佳时机。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兵打出去变成了正兵,而正兵要能收回来,也就变成了奇兵。篮球场上,带球的球员是正兵,不带球跑位的球员就是奇兵,正兵把球传给奇兵,自己又变成奇兵了。你打出去的兵(正兵),能够收回来(正变奇),休整一下还能重新打出去(奇变正),这就是奇正相生,不可胜穷的基本原理。
正奇分兵原则,给我们的指导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我们多留王牌,伺机而动。
8、不要老想着靠使诈取胜。
硬实力才能决定胜负,诈谋只是锦上添花。使诈,固然能帮助弱者苟延残喘,但无法让弱者变成强者,所以还是下下策。能够拯救弱者的,不能靠走捷径抄小路的诈谋之术,还得靠强身健体的造形之道。
对战当中,强大的一方使诈,可以加速取胜;但这取胜的根本,不是诈谋的功劳,而是实力。弱小的一方使诈,或许可以赢得一些自强的时间和机会,但不能老想着凭借使诈取得最后的胜利,勾践打败夫差靠得不是阴谋诡计,而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之道。
诈谋不能让你强大,让你强大的只能是造形之道。诈谋,不得已而用之。
9、努力就一定成功,这是痴心妄想。
兵法曰: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意思是说,你可以尽力做到不被敌人打败(打不过就跑,跑不算失败),但没法保证一定打败敌人。所以,学习《孙子兵法》也只能够提高你实现目标的概率,但并不能让你必胜。
有了目标,没有行动之前,就是失败;开始行动了,各个环节总有出错的可能,你防不住一个,就完蛋。
成功永远是概率事件,你不读兵法,可能成功做事的概率是10%,做十次成功一次,学了或可增加到20%,做五次就能成功一次,但永远不可能让你做十次成功十次,百战百胜。天赋再高、能力再强的同学,就算能达到90%的概率,但依然有10%的失败可能。
所以,那些宣传“努力一定成功”的成功学,只给你打鸡血不能让你自造血。
10、成功不能复制。
隔壁老王去街边摆了个烧烤摊,每月赚个两三万,你看着眼馋,也就跟着去摆摊,结果一月赔了两三万。为什么?老王进货是从亲戚那里,能拿最低价一毛八;你去拿货,就是两块二。老王用的酱料是自家老爷子制作的,味道好;你用的是狗都不理的豆瓣酱,怎么能吸引到食客。老王找的街区没有城管盯着,你找的街区天天被城管撵。就算碰到城管,老王笑眯眯的哀求告饶,被放过了;而你看到城管就是黑脸,剑拔弩张,被拘留了。
做事,永远无法完全复制,总有差别存在。你可以复制一种商业模式,但你无法复制商业环境;这个商业模式在美国的环境是成功的,换到中国可能就变味了。你看到的成功复制,都是有差别的;你只看到相同的部分,看不到不同的部分,怎么可能找到真正管用的部分呢。
乔峰打一套最普通的罗汉拳,也照样鲜有敌手;关键不在罗汉拳,而在于乔峰本人的实力。你学得了罗汉拳,甚至比乔峰打得还熟练,但也打不出他的威力来。你能学来罗汉拳,但学不来乔峰数十年练功吃的苦,学不来乔峰对于武功的熟稔程度,学不来乔峰数十年的功力积累。
兵法曰:应形无穷,战胜不复。意思就是: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解法的两个问题。希望复制乔峰的成功,首先你得拥有乔峰的实力。
11、战术核心“多方以误”的四个关键点:利害、正奇、迂直、虚实。
但“多方以误”——想法设法让敌人失误——这只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并没有较为具体的操作指导。兵哥按照《孙子兵法》的逻辑结构,找到了四个点:利害、奇正、迂直、虚实。以利害为基本原理,奇正为手段,迂直为策略,最终致敌虚实(暴露弱点)。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故孙子能“趋诸侯以利,屈诸侯以害”,用萝卜引诱驴子拉车向前,用鞭子恐吓驴子听话卖命。你能洞察、掌握到敌人的利害,也同样能以利害驱动之。
正奇是分兵,是调整分配兵力,哪里多点,哪里少点,哪里要加强,哪里可以放弃;“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正奇也就是把兵力集中到某一点,造成对敌的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我们可自主的手段。
迂直表面上是路线问题,实质上是策略问题。比如,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有三五种解法,但并不是每个解法都适合你,不是每个解法的成本都是你能够承受的。直的成本大,就选择迂;迂的成本大,就选择直;但一定要保证迂直都能选择,迂保证了直,直也保证了迂,相互支持互为支撑。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敌人暴露出虚实,然后避实击虚,打败敌人。唐李问对中说,“我之奇正,致敌之虚实;奇正在我,虚实在敌。
12、战略核心分为六大步。
《孙子兵法》制胜原理,在战略上可以分为六大步:修道保法,知己知彼,先为不可胜,致人而不致于人,先胜后战,胜于易胜。
这战略的基础,在于修道保法。孙子曰: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修道保法,就是造形的根本。比如打拳,你打败对手首要有强健的体魄,药罐子选手连擂台都上不了,遑论胜败。
拥有了强健的体魄,然后通过了解对手和自己,知道敌人的强项在哪弱项在哪(也就是知己知彼),避其锋芒,才能先为不可胜。
立于不败之地了,才能施展“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即多方以误的计划;等到先胜了,有了取胜把握,然后要展开攻击了,怎么选择第一波攻击对象呢?
胜于易胜——也就是避实击虚,柿子要捡软的捏。最后的决胜,依旧靠得是“用石头砸鸡蛋”,绝不托大。
高手之所以高手,不是因为他们常常能险中取胜,而是因为他们绝不弄险,绝不把自己搞到险地中去,故而他不会有精彩绝伦的故事,只能“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赢得平平淡淡,看来也是轻轻松松,谁也不会稀奇。高手都是旁观者瞎叫的,高手自己绝不把自己看成高手。如果自认为是高手,那他就肯定不是高手,要栽跟头。
以上是“兵哥讲兵法”社群的内部讲学文档的纲领性文件。太阳底下无新事,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新的发现,都是孙子原文里面本就有的含义。我不是要做新解,而是要做正解,不要标新立异、博取个人名声,而是要真正理解兵法真意,真真正正的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这十二个点,每一个点要深究的话,都能写出一本书来。而读者能从中学的越多、体会越多,能力增长的就越快,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梦想的概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