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生为了上大学都做出多少努力?——No Longer Seperate, Not Yet Equal(2)

书名:No Longer Seperate, Not Yet Equal
作者:Thomas J. Espenshade/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Race and Class in Elite College Admission and Campus Life
出版年:2009-11-1
ISBN:9780691141602
阅读方式:纸书(此书目前为止没有中译本)
题记:现在全美大学的综合录取率超过70%,但是,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耶鲁大学的录取率,只有8.3%。
同时,申请这类学府的生源质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
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下,学生为了上好大学都做了什么准备?
(这篇笔记主要来源于No Longer Seperate,Not Yet Equal的第二章)
1.现在的生源质量有多好?
举例,2001年,斯坦福大学收到了5,000份GPA 4.0(高中时期绩点满分),和3,000个SAT 高于 1500分(SAT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满分1600)的申请,但是入学名额只有2,200个。
2003年,哈佛大学拒绝了25%的SAT满分申请人,以及80%的valedictorians(在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学生演讲的人,这个词没有对应的中文)。
背后一大动力推动人民追求高等教育: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在70年代,美国的基尼系数在0.37左右,自从90年代信息产业发展,基尼系数一路攀升,2016年的统计结果是0.48。(通常来讲,0.4的基尼系数是个国际通用的临界点。超过0.4就需要引起注意,社会贫富分化就比较严重了。)
现在入学竞争到了这个地步,和家长的名校情结也有关系。野鸡大学很容易进,能进百年老校就更加金贵。越来越多的家长相信,能读一所好大学,关系到将来生活以及职业生涯方方面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学生为了念好大学都做出什么努力?这些努力和种族的关系有多大的相关性?和社会阶层又有多大的相关性?
这类精英高等学府的申请人当中,68.1%是白人(美国白人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3%),6.8%是黑人(美国黑人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7%),5.2%是西班牙裔(美国西班牙裔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7%),20%是亚裔(美国亚裔占总人口数的5.6%。看看,亚洲人就是爱念书啊)
而全国范围的高校总计,79%是白人,12%是黑人,西班牙裔和亚裔分别占5%左右。(这和人口构成就更接近了。同时表现出一个现象,西班牙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低于其他族裔)
我们来看看学生为了进一个好大学都可以做什么准备。
(1)家长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更多取决于阶层,而不是种族。社会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家长越重视孩子的学业。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还有一大优势:家长自身受教育水平高,眼界开阔,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儿,能让孩子的学习出类拔萃。同时他们早早规划孩子的教育生涯。
这些优势是来自中下层家庭的孩子无法接触到的资源。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课外学业班,艺术,体育,社区服务,文化交流,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兼职打工。
其中可圈可点的是,亚裔最爱上于学业相关的课外班;中上阶层的孩子热衷于艺术类活动;寒门子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的比例都要少很多。
这个现象很容易解释:参加课外班,无论是艺术还是体育,都是一笔开销。寒门子弟还需要帮家里负担更多的家务,以及负责照看年幼的兄弟姐妹等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美都一样。
即使缺少了这些机会,寒门子弟对于学校内提供的课后班参与程度比其他阶层的孩子都要高。这是他们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的一个表现。
(3)领导能力和获奖
要上名校,光有课外活动是不够的。课外活动的成绩还得拿的出手才行。比如获奖,还有做社团领袖。
其中,亚裔学生做社团领袖和获奖最多(2.3,单位:个),最低的是黑人学生(1.8)。
即便如此,于其说和种族相关,不如说和阶层相关。蓝领阶层往上阶层的申请学生,有20%的学生获得超过4个奖项/领导职位,而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当中,只有6%的学生能拿到这么多奖项/领导职位。
(4)学习成绩
亚裔的平时成绩,以及先修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提前去大学修课,学分可以带到大学里。)比其他族裔都遥遥领先。黑人学生在这个领域又是垫底的。
毫不意外的是,学习成绩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正相关,有钱人家的孩子成绩就是比寒门子弟好。
上一篇我写过,亚裔在美国是平均收入最高的一个族群,黑人的收入最低。所以这种成绩上的分化,也可能是因为经济资源,社会资本分布不同造成的。
以上是肉眼容易看见的努力,▼还有肉眼不太容易看出来的隐形付出:
(5)选择学区,包括考重点高中(Magnet School),或者读私立高中等等
择校,是全世界人民都会做的事情。
研究意外的发现,这些精英高等学府的申请人当中,如果按照种族来划分,经济条件最好的白人,有70%来自公立高中(美国实行13年的义务教育,从学前班到高中都免费)。于此相比,64.6%的亚裔有64.6%,56%黑人,以及48.7%的西班牙裔就读于公立高中。
但是,忽略种族,单纯看经济情况,选择私立学校的人呈哑铃状分布,上层阶级(43.3%)、中上阶层(13.7%)蓝领阶层(17.4%)和贫困学生(16%)选择去私立高中的都比中产阶级(8.8%)多。
研究指出,中产阶级是学区房的坚决拥护者。高价的私立中学对于中产阶级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个现象很容易理解:有钱人放着不要钱的书不读,去读要花钱的私立高中,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选择。而穷人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念个好学校。反而中产阶级,属于患得患失的人群。中产闲钱没洋豪那么多,也没有中下阶层那股破釜沉舟的魄力,不如把钱投入学区房,房子保值,孩子也能受到好的教育。
花了这么多心思,就读于一所好高中对于大学录取是否自带优势呢?
科学总是跟着直觉作对。
研究发现,在这一档精英高等学府的录取过程中,控制学习成绩等等其它变量之后,来自出名的高中,会降低学生被精英高校录取的机会。
精英大学在鸡头和凤尾当中,偏好鸡头。
(6)附加课程、补习班(acdemic enrichment,和学业有关的补习班。主要是暑期班,周末班,和课后班)
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要以为只有中国才有补习班这类东西。
美国我觉得最可怕的是,读高中的时候如果觉得吃不饱,可以去大学修课。优秀的小孩在高中阶段就把大一的必修课修掉一半,学分都可以带到大学去。将来读大学有可能可以提前毕业,有可能可以省些学费。这都算作附加课程。1/4的申请人都参加过大学组织的附加课程。
而且亚裔又是在所有族裔当中最积极的,无论是中学提供的,还是大学提供的课程,亚裔的参与率都是最高。反而白人的参与率最低。(亚洲人就是爱读书啊爱读书)
按阶级来分析呢,寒门子弟是紧抓高中资源不放的人群,75%的贫困学生都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补习班。其它阶层对于高中补习班的参与率大概在50%上下。但是,这个差别在统计上不显著(P>0.05)。
差别显著的是不同阶层的孩子,参加大学提供的补习班的比例,依然呈哑铃状分布。中产的孩子参与的最低,其余两头阶层的孩子都有相对高的参与率。原理和高中择校类似,不再赘述。
(7)考试辅导班
美国也有商业化的考试辅导班,但是和中国什么新东方啊,恩波啊,领航啊这类机构的规模相比,连小乌都不算。
毫无意外,亚裔又是最积极的族裔。按照经济水平来看,这个变量呈线性分布,越有钱的娃越爱报商业机构的考试辅导班。
但是,研究发现,这类商业辅导班所起的作用,还不如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讲座!
在我看来,针对商业辅导班的研究的缺点在于,数据比较老,最早发表于1993年。采集的样本机构也比较少,只研究了Kaplan 和Princeton Review这两家机构。这两家是起步最早的商业考试培训机构。
现在美国的考试机构在过去二十年当中蓬勃发展。我自己用过一个机构的GRE备考教程(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不说是哪一家),质量明显比Princeton Review,Kaplan,还有Barron都要高。很希望有人来测量一下现在这些机构的教育质量。
不过看到这样的结果还是很高兴,哇哈哈,安了安了,省钱了。
(8)使用专业的大学申请咨询服务
有专人提供这样的服务:帮忙选择学校,填写申请材料。但是总体来说,购买这类服务的申请人比较少,而且种族差异不大,阶层差异也不大。只有一个因素对此有些影响:父母是否念过大学。
父母是知识分子,自然有很多经验可以传授给下一代;父母两眼一抹黑,孩子只能花钱从外界寻求帮助。
(9)参观大学
在申请大学之前,很多大学都有让申请人参观的program。
自费参观的人群当中,自然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居多。这不是意外。
大学出资邀请高中生前来参观的时候,不同阶层均一视同仁。
但是黑人和西班牙裔获得的学校资助的概率是贫困学生获得资助的两倍。这一点差异暗示,学校为了吸引多元的种族背景,分配了更多的资源给西班牙裔和黑人学生。
3.总结
亚裔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所有族裔当中毫无疑问是最好的。学校青睐的学生则呈哑铃状分布,豪门子弟和寒门子弟都比中产阶级家的孩子有优势。
这个现象很好理解:私立大学因为不接受公共教育拨款,学费和校友捐款是很重要的经费来源,出于财务压力,偏向于录取豪门子弟是很自然的事情。
寒门子弟如果学习好,那家里是砸锅卖铁都要让娃念个好大学,所以投入很多资源帮孩子申请。
而中产阶级既没有那么多闲钱,也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没有穷到可以接受资助的程度(这类私立大学的学生补助都是need-based,按需分配,穷人家的孩子才能拿到),使得中产家庭不会投入那么多精力和金钱在申请精英高校当中。
下一篇会讲学校录取的时候,到底看重学生什么素质。
▼延伸阅读:
读书|申请大学因为种族被潜规则?——No Longer Seperate, Not Yet Equal(1)
本文首发于爱读烧脑书的公众号透过我的眼(Wechat ID:Thru_My_Eyes),我们下次再见。
▼长按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