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方尖碑是如何运送至欧洲的?
有听闻过古罗马从非洲运送长颈鹿经受风浪颠簸和晕船的悲伤传说,那之后再在罗马看到广场上竖立的方尖碑,或者在博物馆中看到整体切割搬运来的石山一样的墓穴,在所有有关古埃及文明的赞叹涌现前,最先的一句惊叹一定是:这是怎么运来的?于是困扰良久终于去做了一些小小的research。
古埃及方尖碑是宗教、权利和艺术的集中体现,作为埃及帝国权威的有力象征向来受征服者青睐。全世界现存古埃及方尖碑共29座,其中埃及本土仅留存有9块,意大利拥有11座为世界之最,多为古罗马时期被从埃及运往罗马帝国,英国土耳其波兰法国等也皆拥有数量不等的古埃及方尖碑。在种种谜团之中,整块雕琢、一体成型、重逾千吨的方尖碑在缺乏现代科技的当时是如何运输的,就成为我们面对这一恢弘纪念碑时自然升起的疑惑。
虽然目前没有确凿有力的考古证据直接揭示这一过程,在不少古埃及墓穴壁画、莎草纸及古罗马文献中却有间接记载可以一窥一二。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从采石场运送至河道、沿河道输送至目的地、在目的地将其竖立三个步骤。在Djehutihotep 墓穴壁画中即描画有当方尖碑在采石场雕刻好时,以大量人力用绳索将雕刻好的巨石拉到木撬上再拖运至尼罗河的场景,其中也刻画了一位工人站在巨石底部向行进道路上洒水以减少在沙子上拖拽的摩擦力的细节。又或者也可先在碑四周挖洞植入木柱挖好管道,引进尼罗河水,等尼罗河泛滥时,就可把方尖碑顺由尼罗河水势往下游移动。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将它竖立于基座上。



根据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的记述,在公元前30年罗马攻占埃及后不久,罗马人即开始建造特殊船只以将方尖碑运送回亚平宁半岛,其运送过程工程浩大甚至比方尖碑本身更令人惊叹。许多方尖碑仍留在永恒之城,也有不少继续远离其发源地漫游。但随着罗马帝国灭亡,方尖碑也被弃置,直到16世纪末因教皇西斯都五世(Pope Sixtus V)的罗马重建计划,才重获新生。
比如现立于梵蒂冈的由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于公元37年运送至罗马的方尖碑,在近15个世纪后被下令重新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整个工程仅需要移动275英尺,但方尖碑的重新移动和竖立,即使是十九二十世纪在伦敦、巴黎、纽约,都仍是一大难题。传言前任教皇保罗三世曾多次就重置方尖碑工程找到米开朗基罗——也是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者,均被后者以风险太高为由拒绝。1585年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公开征集方案,数百工程师参与其中。最终建筑师Domenico Fontana的方案胜出,他在方尖碑周围设计了一座木制塔楼,并以绳索和轮滑系统相连,逐渐完成将方尖碑抬起再移动这一过程。版画家Natale Bonifacio以一系列图示详细记录下了此工程。


其上两幅展现了精巧的木制塔笼,描绘了数目繁多的人力和马车如何拉拽着将这一整体巨石块移动到雪橇上再滚动至目的地的宏大场面,而广场上建造了一个人造堤坝使得方尖石可以逐渐滑入预定位置,然后直立在现在的地方。这一工程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其他方尖碑的重新发掘和重置,均使用Fantana开发出的技术。
而在十九世纪,埃及国王穆罕默德 阿里(Mehemet Ali)为了感谢尚波利翁(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破译罗塞塔石碑文字的千年之谜,在1831年将卢克索神庙前的两座方尖碑赠送给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浦(Louis Philippe),国王还回赠了一座小小的钟楼。法国首先将其中一座较小的沿尼罗河-地中海-大西洋-塞纳河运回法国,整个过程耗时800多天,终于于1833年12月21日抵达巴黎,三年之后,1836年10月25日,才终于将它在协和广场中央竖起,其底部基座以图示详细记录着通过柴油泵和巨大的绞盘式升降机竖立起来的艰难过程。而另一个则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太重太大未能运至法国,直到 1990年代密特朗总统将其正式归还给埃及政府。

伦敦方尖碑与巴黎方尖碑命运类似,1819年由埃及国王穆罕默德 阿里(Mehemet Ali)作为礼物送给伦敦,但是这座方尖碑一直留在埃及近60年,直到英国政府可以支付的起运费后才运抵伦敦。此方尖碑基座上同样记录着艰难的运送过程和对此过程中丧生船员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