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贸易之城的胜利
撰文/渠魁
环城路上新开张的咖啡店里,舒缓的音乐流淌,我坐在窗边,呆望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芒果树粗壮枝叶茂盛,似乎已经百年,这是城市的主干道,却也似乎是数十年前的模样。小城的雨水时下时停,这一会又开始淅淅沥沥起来。一个阿姨一直站在芒果树下,向远处张望,大约她在等待什么人,大约是她正要放学归来的孙儿。河口有许多这样粗壮的芒果树,似乎每一株都能遮蔽整个城市,也似乎每一株都在滋养着整个城市。
许多来河口的人,也许都对这里繁忙的海关、热闹的小商品市场记忆犹新。以为这座城市就带着这样匆匆的属性。而这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误解。
到达河口之后,我并没有立即去海关,去小商品市场走走逛逛。我只是在芒果树下找了一家咖啡店坐下,相比于繁忙的商品交易,我渴望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河口是一个老城,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她昔日的容颜,今天她的样子与数十年前并没有根本区别。河口也是一个新城,天香街与环城路相接,其背后就是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政府,河口对讯督办公署旧址(现在是河口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地)就在这座政府大院里。而这旧址就是这座城市之新的标志,不过百年的历史,她太年轻了。
因贸易而兴的城市
一遍遍仰望着它,我不能就此走开。褐黄色沙灰粉刷墙体,红板瓦盖顶,卷洞木门百叶窗,前廊式月宫门走道,多达16个品种的法式花色地板瓷砖镶铺地面,这是一幢典型的法式建筑。浓郁的异国情调,从一开始就渗露出一股魔性,如透明无形的气体,我没有办法捕捉它,只能慢慢从它自身释放的历史中,尝试着拉近我与它的距离。
100多年前,河口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汛地”,没有设置行政机构,只是以水系河流为界的一个边关。我所查阅的资料都表明百年前这一带人烟村落稀疏,改变这一景象的是1885年。黑旗军10000多人被召回国,由越南保胜(今越南老街)退入河口,后来跟随刘永福回广西的仅1000多人,其余的都留在河口,分布在沿红河的瓦窑、北山、洞坪、南溪等地定居,这时沿边一线才逐渐形成村落。而随着1887年《中法条约》《中越边界会巡章程》的签订,晚清政府这才开始在此地实行行政管理,设河口对汛督办公署,对外代表中国政府受理对越外交事务,形成似县非县的行政实体。
就在对汛督办公署前,在停放杂乱的自行车之间,是曾经中越之间的17号旧碑界。像一切浅薄的游客那样,看到碑界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对着这破旧的碑界不断拍照。其实历史就在那里,这座法式建筑更是河口建城与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见证,从它开始,呈现出国家与以商会为代表的社会之间的一种积极互动。
据记载,在河口设汛后,准许边民贸易往来。越南商贩沿红河上保胜(越南老街),经河口沿屏边到蒙自,达拓东城(昆明),船队、马帮络绎不绝,进出口商品的物资源源不断。那时的红河航道运输就十分繁忙,史书上曾有“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千帆云集,来往如蚁,盛况空前”的描述。1907年是红河航运数量最多的一年,运输船只达2万只,进出口货物达6万吨,上缴船钞和货物税金达数百万两白银。
这样的记载是对一个新兴城镇的赞美,但刚刚兴起的城镇远没有如数字那样闪耀。
1903年,皮埃尔·妈尔薄特作为会计,跟随者滇越铁路的建设公司来到河口,其时南溪河边的房子都是用竹子盖的,他还写道:“这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真正的路,一旦过了桥到达河口,就只有小径可走了。”也许妈尔薄特并非故意忽略了对河流两岸贸易的记载,一座因水而起,因贸易而兴的城市,却还太年轻,她还将迎来属于城市的真正考验。
被遗忘的人物
红河的水是浑浊的,南溪河的水是清澈的,于是有人干脆把它们归纳为“青红两河”。就在这青红两河的交汇处流淌着被遗忘的河口往事。
那一天傍晚,在暮霭之中,还是在环城路边的芒果树下,偶遇了一位老人。
老人来自蒙自,少年时跟着做生意父母到了河口。没有子随父业,他后来成为一位教师。我想请他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但他拒绝了。他只给我讲了一个叫许德芬的人,让我去查。还说这个人拯救了河口,也改变了河口。
这人是谁?当我把对河口的关注还都集中在遗迹之上时,竟然冒出了这样一位神秘的人物。而他的信息还少得可怜。
也许是城市历史根本是普通人的历史,而这是否让城市遗忘了她的英雄呢?
《河口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红河水暴涨,河边的河口旧街变成泽国。千余灾民傍山而栖,新上任的督办许德芬目睹灾民之苦,他立即从各对汛调来粮食赈济,并从越南老街和安平(今马关县)请来医疗人员为灾民医病治伤。这些作为之外,许德芬一面又亲率勘测人员踏勘拟具建设河口新街的计划方案申报省府核准;一面率领汛兵、民兵开挖四连山向红河延伸部分为新街,并按“井”字形排列,聘请工匠建房盖屋。
当许德芬1911年再任河口副督办的时候,晚清也已经到了最后的日子,此时滇越铁路已经通车,人口剧增。当许德芬走上街头,目睹了许多青少年流浪街头,或徘徊于赌窟无所事事,于是他开设劝公所,内有腾器厂、竹器厂、木工厂等,动员社会青年学习技艺。此外还设了劝学所,创立了市立两等小学堂。
许德芬的功绩已不必说,真应了那位老人的言语。只是历史的时间节点却是有趣,当许德芬开始实施,并完成他对河口建设的时候,清王朝早已覆灭。这样时间点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边陲小城的成长,有着比政治更有力量的存在。
出了天香街,过了环城路到人民路,许多的民房彼此拼接嵌挤,夹缝处出现了一条小巷,又一条小巷。我并不清楚,眼前的这些道路是不是也在当年许德芬规划范围之内。可以肯定的是,滨河路、河边街、人民路与兴河路、天香街、文明街等的的确确在地图上画下一个又一个“井”字。
我想妈尔薄特如果1908年再来河口,一定不会写下那样萧索的城市记忆了吧。我一边寻着下一处遗迹,一边打量着这座城市。有人说中国的古代的遗迹,价值是需要附加解释的,因为它缺乏形象的力量。看到河口的深街曲巷,这一固有的观点大约是需要改变的吧。
跨国“双城记”
河口是一座小城,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它的大多数的景点与历史遗迹多扎堆在城南,靠近红河的区域。如果只是来河口旅游,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城南,基本上也就可以满足旅游的乐趣了。
即使一个人对小商品街并无兴趣,不过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众多的小商铺鳞次栉比,也着实能不断勾起人的消费欲望。即使现在越南街已经搬迁,也无妨此处街道的热闹,我这个外来者非常造次地以为:这儿依然是小城的商业中心。
走进一家越南特产店,我买了一些特产,老板是中国人,聊了两句。他有些无奈,说,他的这家店面一直说要拆迁,已经几年了,始终没有拆,他们现在就是得过且过,谁知道哪一天就真拆了呢?
河口又下起了细雨,还是一样的溽热。
浑浊的红河还是那样汩汩地流淌着,对岸的国家越南的沿河道路上不时有摩托、汽车缓缓而过,那边也在下雨吧。
在滇越铁路通车后,河口成为滇南唯一的对外通商咽喉,商业也日趋繁荣,李开义与殷晓俊的《彼岸的目光》中介绍:“滇越铁路筑成。崇山偏僻之省,一变为通途,不仅粤、江、浙各省之物品,由香港经海防到昆明,数程可达,就是欧美全世界的舶来品,无不纷至沓来,炫耀夺目,陈列于市。”《河口县志》同样记载:民国年间的河口镇是一个殖民地式的消费城镇……外国差利玛洋行、沙利耶洋行、美孚亚细亚水火油公司等在河口都有分支机构。市场上洋货充斥,流通货币以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越币为主。妓院、酒楼、当铺、赌馆林立,有“小香港”之称。
到了今天,河口虽不再有“小香港”那样想象中的繁华,可她依然担起了中越之间最为繁忙的贸易。
在这条宽广的红河水两边,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的是最为繁忙的跨国“双城记”。
早上八点,国门打开,越南老街的商贩拉着货物疯狂涌入河口,处理完货物后,再在河口进货,满载着货物返回老街。
繁忙的景象每一天都在上演,而这也是两个城市之间最为平常的事情。身材矮小的越南商人戴着绿色或淡黄色的“越南帽”,用自行车、三轮车等各种运输工具推着、拉着看起来似乎一座小山的货物,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待着入关回老街。
城市就在这样的一来一回之中成为繁忙、繁荣商业城市。
当夜色还未来临,一种躁动又开始在城市之中滋生。地处热带的小城,在一天的疲惫之后,彻底唤醒了人类本能的欲望。躁动成为夜晚最好的掩护,楼下的KTV嘈杂的音乐夹杂着五音不全的嘶吼声一并传来。初入小城的我,选择了躲避,在红河边慢慢悠悠地走着乘凉,对岸越南一样灯红酒绿,大约此刻的他们一样陷入了这种躁动之中吧。
“帅哥,要越南小妹吗……”一个低声粗厚的女人声音在夜色之中试图缠住我。
藏匿的遗迹
幸好我手里有一份关于河口的宣传册,里面提到了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还有古炮台遗址。
这两处遗迹在网上的信息微不足道,当我把这两处遗址在手机地图中搜索的时候也是一无所获,我一度以为他们早已被拆除。
其实,在河口,由于许多历史遗址都处于相对未开发、未认知的状态,不仅在地图上找不到它们的痕迹,即使你走到近处询问当地人,也常常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即使有时候已经走到近处,拿出宣传册上的印刷图片对照,却只会带给人更大的困惑,原来现实中的样子和宣传册中的图片已经有较大的出入。
建于1898年的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遗址是二层砖木结构法式平房,一幢共计7间。从清光绪到民国时期为法国驻河领事署办公地点。1950年后,该旧址曾经是中共河口县委机关办公用房,并先后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今天的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遗址,已经基本恢复百年前的样子,四面设外环走廊,墙面为褐黄色,红板瓦盖顶,开百叶门窗,内设壁炉,法式花色瓷砖镶铺地面。这样完整的法式建筑,吸引着我迈上了台阶。
遗址的周边已经盖满了别墅,还有许多家狗在院子里摇晃。
根据宣传册上图片的信息,几乎可以肯定河口古炮台也在附近。只是我不知道,应该去往哪个方向。一个老大妈领着放学归来的孙女,看出了我的踟蹰,便带着我找到了古炮台。
原来它就在这里,与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遗址相隔不过数十米。它的一侧是圈养着的母鸡,另一侧是拴着的大狼狗。寻觅良久的遗迹,找到它时,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略带失望的满足。铁丝网把古炮台围了起来,幸亏大门虚掩,我推门进去,蹑手蹑脚,圆桶形两层钢混结构堡垒式古炮台只剩下了底层,杂草丛生,毕竟荒芜太久了。炮台的周边还长出了一些并不高大的树木,近在眼前,遮挡了曾经用于瞭望的所有视线。
实话说,这样占地1000平方米的炮台遗迹,我还是第一次走近,它与我想象的截然不同,它也没有带给我任何的冲击感,即使在这城市东南隅炮台山上可以远眺对岸的越南风情,即使我用自己的双脚,在地图上补充了一个被遗忘的点。
这样的遗迹其实并不多见,被遗忘的也终究不仅仅是这一座堆砌的建筑。我也知道,在此后的历史之中,炮台也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两个城市之间、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之盛,又如何需要这座炮台的虎视眈眈。
我将这低矮的废墟关在身后,不愿再凝视它一回,这城市的一隅,不过是历史故意挤压的角落。而这大约就是这座贸易之城的胜利吧。
刊发在2017年11月《世界遗产地理》
环城路上新开张的咖啡店里,舒缓的音乐流淌,我坐在窗边,呆望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芒果树粗壮枝叶茂盛,似乎已经百年,这是城市的主干道,却也似乎是数十年前的模样。小城的雨水时下时停,这一会又开始淅淅沥沥起来。一个阿姨一直站在芒果树下,向远处张望,大约她在等待什么人,大约是她正要放学归来的孙儿。河口有许多这样粗壮的芒果树,似乎每一株都能遮蔽整个城市,也似乎每一株都在滋养着整个城市。
许多来河口的人,也许都对这里繁忙的海关、热闹的小商品市场记忆犹新。以为这座城市就带着这样匆匆的属性。而这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误解。
到达河口之后,我并没有立即去海关,去小商品市场走走逛逛。我只是在芒果树下找了一家咖啡店坐下,相比于繁忙的商品交易,我渴望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河口是一个老城,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她昔日的容颜,今天她的样子与数十年前并没有根本区别。河口也是一个新城,天香街与环城路相接,其背后就是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政府,河口对讯督办公署旧址(现在是河口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地)就在这座政府大院里。而这旧址就是这座城市之新的标志,不过百年的历史,她太年轻了。
因贸易而兴的城市
一遍遍仰望着它,我不能就此走开。褐黄色沙灰粉刷墙体,红板瓦盖顶,卷洞木门百叶窗,前廊式月宫门走道,多达16个品种的法式花色地板瓷砖镶铺地面,这是一幢典型的法式建筑。浓郁的异国情调,从一开始就渗露出一股魔性,如透明无形的气体,我没有办法捕捉它,只能慢慢从它自身释放的历史中,尝试着拉近我与它的距离。
100多年前,河口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汛地”,没有设置行政机构,只是以水系河流为界的一个边关。我所查阅的资料都表明百年前这一带人烟村落稀疏,改变这一景象的是1885年。黑旗军10000多人被召回国,由越南保胜(今越南老街)退入河口,后来跟随刘永福回广西的仅1000多人,其余的都留在河口,分布在沿红河的瓦窑、北山、洞坪、南溪等地定居,这时沿边一线才逐渐形成村落。而随着1887年《中法条约》《中越边界会巡章程》的签订,晚清政府这才开始在此地实行行政管理,设河口对汛督办公署,对外代表中国政府受理对越外交事务,形成似县非县的行政实体。
就在对汛督办公署前,在停放杂乱的自行车之间,是曾经中越之间的17号旧碑界。像一切浅薄的游客那样,看到碑界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对着这破旧的碑界不断拍照。其实历史就在那里,这座法式建筑更是河口建城与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见证,从它开始,呈现出国家与以商会为代表的社会之间的一种积极互动。
据记载,在河口设汛后,准许边民贸易往来。越南商贩沿红河上保胜(越南老街),经河口沿屏边到蒙自,达拓东城(昆明),船队、马帮络绎不绝,进出口商品的物资源源不断。那时的红河航道运输就十分繁忙,史书上曾有“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千帆云集,来往如蚁,盛况空前”的描述。1907年是红河航运数量最多的一年,运输船只达2万只,进出口货物达6万吨,上缴船钞和货物税金达数百万两白银。
这样的记载是对一个新兴城镇的赞美,但刚刚兴起的城镇远没有如数字那样闪耀。
1903年,皮埃尔·妈尔薄特作为会计,跟随者滇越铁路的建设公司来到河口,其时南溪河边的房子都是用竹子盖的,他还写道:“这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真正的路,一旦过了桥到达河口,就只有小径可走了。”也许妈尔薄特并非故意忽略了对河流两岸贸易的记载,一座因水而起,因贸易而兴的城市,却还太年轻,她还将迎来属于城市的真正考验。
被遗忘的人物
红河的水是浑浊的,南溪河的水是清澈的,于是有人干脆把它们归纳为“青红两河”。就在这青红两河的交汇处流淌着被遗忘的河口往事。
那一天傍晚,在暮霭之中,还是在环城路边的芒果树下,偶遇了一位老人。
老人来自蒙自,少年时跟着做生意父母到了河口。没有子随父业,他后来成为一位教师。我想请他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但他拒绝了。他只给我讲了一个叫许德芬的人,让我去查。还说这个人拯救了河口,也改变了河口。
这人是谁?当我把对河口的关注还都集中在遗迹之上时,竟然冒出了这样一位神秘的人物。而他的信息还少得可怜。
也许是城市历史根本是普通人的历史,而这是否让城市遗忘了她的英雄呢?
《河口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红河水暴涨,河边的河口旧街变成泽国。千余灾民傍山而栖,新上任的督办许德芬目睹灾民之苦,他立即从各对汛调来粮食赈济,并从越南老街和安平(今马关县)请来医疗人员为灾民医病治伤。这些作为之外,许德芬一面又亲率勘测人员踏勘拟具建设河口新街的计划方案申报省府核准;一面率领汛兵、民兵开挖四连山向红河延伸部分为新街,并按“井”字形排列,聘请工匠建房盖屋。
当许德芬1911年再任河口副督办的时候,晚清也已经到了最后的日子,此时滇越铁路已经通车,人口剧增。当许德芬走上街头,目睹了许多青少年流浪街头,或徘徊于赌窟无所事事,于是他开设劝公所,内有腾器厂、竹器厂、木工厂等,动员社会青年学习技艺。此外还设了劝学所,创立了市立两等小学堂。
许德芬的功绩已不必说,真应了那位老人的言语。只是历史的时间节点却是有趣,当许德芬开始实施,并完成他对河口建设的时候,清王朝早已覆灭。这样时间点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边陲小城的成长,有着比政治更有力量的存在。
出了天香街,过了环城路到人民路,许多的民房彼此拼接嵌挤,夹缝处出现了一条小巷,又一条小巷。我并不清楚,眼前的这些道路是不是也在当年许德芬规划范围之内。可以肯定的是,滨河路、河边街、人民路与兴河路、天香街、文明街等的的确确在地图上画下一个又一个“井”字。
我想妈尔薄特如果1908年再来河口,一定不会写下那样萧索的城市记忆了吧。我一边寻着下一处遗迹,一边打量着这座城市。有人说中国的古代的遗迹,价值是需要附加解释的,因为它缺乏形象的力量。看到河口的深街曲巷,这一固有的观点大约是需要改变的吧。
跨国“双城记”
河口是一座小城,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它的大多数的景点与历史遗迹多扎堆在城南,靠近红河的区域。如果只是来河口旅游,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城南,基本上也就可以满足旅游的乐趣了。
即使一个人对小商品街并无兴趣,不过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众多的小商铺鳞次栉比,也着实能不断勾起人的消费欲望。即使现在越南街已经搬迁,也无妨此处街道的热闹,我这个外来者非常造次地以为:这儿依然是小城的商业中心。
走进一家越南特产店,我买了一些特产,老板是中国人,聊了两句。他有些无奈,说,他的这家店面一直说要拆迁,已经几年了,始终没有拆,他们现在就是得过且过,谁知道哪一天就真拆了呢?
河口又下起了细雨,还是一样的溽热。
浑浊的红河还是那样汩汩地流淌着,对岸的国家越南的沿河道路上不时有摩托、汽车缓缓而过,那边也在下雨吧。
在滇越铁路通车后,河口成为滇南唯一的对外通商咽喉,商业也日趋繁荣,李开义与殷晓俊的《彼岸的目光》中介绍:“滇越铁路筑成。崇山偏僻之省,一变为通途,不仅粤、江、浙各省之物品,由香港经海防到昆明,数程可达,就是欧美全世界的舶来品,无不纷至沓来,炫耀夺目,陈列于市。”《河口县志》同样记载:民国年间的河口镇是一个殖民地式的消费城镇……外国差利玛洋行、沙利耶洋行、美孚亚细亚水火油公司等在河口都有分支机构。市场上洋货充斥,流通货币以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越币为主。妓院、酒楼、当铺、赌馆林立,有“小香港”之称。
到了今天,河口虽不再有“小香港”那样想象中的繁华,可她依然担起了中越之间最为繁忙的贸易。
在这条宽广的红河水两边,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的是最为繁忙的跨国“双城记”。
早上八点,国门打开,越南老街的商贩拉着货物疯狂涌入河口,处理完货物后,再在河口进货,满载着货物返回老街。
繁忙的景象每一天都在上演,而这也是两个城市之间最为平常的事情。身材矮小的越南商人戴着绿色或淡黄色的“越南帽”,用自行车、三轮车等各种运输工具推着、拉着看起来似乎一座小山的货物,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待着入关回老街。
城市就在这样的一来一回之中成为繁忙、繁荣商业城市。
当夜色还未来临,一种躁动又开始在城市之中滋生。地处热带的小城,在一天的疲惫之后,彻底唤醒了人类本能的欲望。躁动成为夜晚最好的掩护,楼下的KTV嘈杂的音乐夹杂着五音不全的嘶吼声一并传来。初入小城的我,选择了躲避,在红河边慢慢悠悠地走着乘凉,对岸越南一样灯红酒绿,大约此刻的他们一样陷入了这种躁动之中吧。
“帅哥,要越南小妹吗……”一个低声粗厚的女人声音在夜色之中试图缠住我。
藏匿的遗迹
幸好我手里有一份关于河口的宣传册,里面提到了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还有古炮台遗址。
这两处遗迹在网上的信息微不足道,当我把这两处遗址在手机地图中搜索的时候也是一无所获,我一度以为他们早已被拆除。
其实,在河口,由于许多历史遗址都处于相对未开发、未认知的状态,不仅在地图上找不到它们的痕迹,即使你走到近处询问当地人,也常常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即使有时候已经走到近处,拿出宣传册上的印刷图片对照,却只会带给人更大的困惑,原来现实中的样子和宣传册中的图片已经有较大的出入。
建于1898年的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遗址是二层砖木结构法式平房,一幢共计7间。从清光绪到民国时期为法国驻河领事署办公地点。1950年后,该旧址曾经是中共河口县委机关办公用房,并先后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今天的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遗址,已经基本恢复百年前的样子,四面设外环走廊,墙面为褐黄色,红板瓦盖顶,开百叶门窗,内设壁炉,法式花色瓷砖镶铺地面。这样完整的法式建筑,吸引着我迈上了台阶。
遗址的周边已经盖满了别墅,还有许多家狗在院子里摇晃。
根据宣传册上图片的信息,几乎可以肯定河口古炮台也在附近。只是我不知道,应该去往哪个方向。一个老大妈领着放学归来的孙女,看出了我的踟蹰,便带着我找到了古炮台。
原来它就在这里,与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遗址相隔不过数十米。它的一侧是圈养着的母鸡,另一侧是拴着的大狼狗。寻觅良久的遗迹,找到它时,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略带失望的满足。铁丝网把古炮台围了起来,幸亏大门虚掩,我推门进去,蹑手蹑脚,圆桶形两层钢混结构堡垒式古炮台只剩下了底层,杂草丛生,毕竟荒芜太久了。炮台的周边还长出了一些并不高大的树木,近在眼前,遮挡了曾经用于瞭望的所有视线。
实话说,这样占地1000平方米的炮台遗迹,我还是第一次走近,它与我想象的截然不同,它也没有带给我任何的冲击感,即使在这城市东南隅炮台山上可以远眺对岸的越南风情,即使我用自己的双脚,在地图上补充了一个被遗忘的点。
这样的遗迹其实并不多见,被遗忘的也终究不仅仅是这一座堆砌的建筑。我也知道,在此后的历史之中,炮台也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两个城市之间、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之盛,又如何需要这座炮台的虎视眈眈。
我将这低矮的废墟关在身后,不愿再凝视它一回,这城市的一隅,不过是历史故意挤压的角落。而这大约就是这座贸易之城的胜利吧。
刊发在2017年11月《世界遗产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