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背后的故事 之 天落水
怕自己金鱼般的记忆辜负了一个导演乃至其背后团队的用心 提笔或许可以让自己踏实一点。
先说电影的名字。原名:上海1948 后来因为审核通不过 才改成“天落水” 正好片中也提到了 女人就像天落水 落在哪里 是哪里。
作者原本想聚焦于上海的1948年那一年 但发现很难据此将想要说的说清楚 于是延展至1956年
作为80年出生的新锐导演 要叙述四、五十年代的事 少不了依赖大量的资料。本片主要的讲述对象是舞女 因此参考了《危险的愉悦》这本书 据说侯孝贤的“海上花”也参考了这本 《叶圣陶日记》中记录了大量哪怕很琐碎细小的事 很自然地便成了很好的史料依据
叙事离不开写人 这部电影中最主要的两个女性角色自然要属美娟和彩琴这对姐妹花 这部电影前半段写姐姐救妹妹 后半段正好相反 写妹妹救姐姐 据说姐姐是照着导演自己的性格写的 而妹妹则形成了一种反差
电影中随意一瞥 目光所及的动物 意有所指 并非随性一笔 鹦鹉便是映射舞女们(尤其是美娟)的 此次的电影中 还是有些情节被删了:最一开始鹦鹉会说“我要娶美娟”。导演如此解释一番之后 发现很多都是有联系的 比如 美娟会说“你们男人都这样 总会说一些类似会娶你的之类的好听话”话说回鹦鹉 新中国之后 鹦鹉会跟着说毛主席万岁 到后来邱同志喂鹦鹉希望它说毛主席万岁 但鹦鹉却不愿意说 恰恰是美娟已不想再妥协的时候 到后来美娟闷死了那只鹦鹉 这也是我看电影时很不能理解的地方 导演解释 当时正值一大批舞女前往新疆 而鹦鹉的死对于美娟而言是一种象征性的自杀 电影的最后 鹦鹉在美娟的想象中复活 是一种意象化的自我解脱。而猫则是金月的分身 猫出现的时候恰好是金月消失的时候
诸多隐喻自然不能放过镜子 镜子不仅从艺术上来说给人以画中画的镜头美感 也给人以反思 镜中能折射出的远超人想象
看这部片子 还有难以忽视的一个问题 就是 黑白的色调 并非有意为之 而是苦于只有100万的资金 导演说 资金局限了你的风格 色调 选角等等各方面 这也能解释了 片中诸多比我说的还要蹩脚的上海话 选角成本决定了 请不起上海的演员 北方的味道亦不对 退而求其次 局限于江浙一带 姐姐美娟的选角是录音师在其他片场偶然间发现的 导演看了后 觉得她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古典美 尤其是她的吐字 很奇特 后来了解下来 原来以前她学过昆剧 妹妹彩琴的选角很戏剧性 原本选的演员跑了(导演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什么意想不到的都有可能发生[掩面]) 最终大荧幕上的妹妹 据说非常认真且用心 虽然和导演心目中娇小的形象不符 但最后还是选了她
一个80后的新锐导演 在资金不足 时间不够(前年开始写剧本) 的情况之下 将文字搬上大荧幕实属不易 导演是他 编剧是他 剪辑还是他 电影虽有遗憾 但尊重每一位努力去拍出一部有内容的好电影的导演的用心。
越写越觉得脑海中所记无多 姑且搁笔 如果纯粹看完这部电影就结束的话 有可能打三星 但此次电影之后的探讨着实让我忍不住多加了一颗星
2018.1.21